長城盡頭在哪裡?蒙古鐵騎為什麼不從兩端繞過?真實原因讓人吃驚

2020-12-18 吃羊文史

萬裡長城,世界八大建築奇蹟之一,是中國古人用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戰略屏障。

長城延綿萬裡,但終有盡頭,萬裡長城的盡頭在哪裡呢?古代遊牧民族為什麼不從兩端繞過長城進攻中原呢?這樣長城不就失去作用了嗎?

長城延綿萬裡,關於他的起點和盡頭,我們小學課本上講過,每個人小時候也都背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長城像一條龍,盤踞在崇山峻岭。

古代中原人長期受遊牧民族襲擾,不得安寧,總結戰爭經驗教訓,於是便在地勢險要的崇山峻岭上修建了萬裡長城,用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它是古人建築智慧的結晶。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築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從東邊的山海關,到西邊的嘉峪關,長城延續不斷修築兩千多年,綿延長度六千七百多公裡,由結構複雜的堡壘和牆體構成,平均高度六七米,跨越十五個省市自治區,主要修築於險峻的山體於溝壑之間,翻山越嶺,蜿蜒曲折,蔚為壯觀。

長城所建造之處,地勢非常險要,觀看之人,無不肅然起敬,佩服古人偉大的創舉。

長城在戰術上可以直接抵禦草原遊牧民族騎兵的正面衝鋒,戰略上長城各處關卡可以駐紮軍民,利用烽火臺傳遞信息,有效連接沿線軍民,形成中原王朝一道抵禦外患,堅實的屏障,有效阻擊了草原遊牧部落對中原大地的襲擾。

既然有長城這道強大的軍事屏障阻礙遊牧民族南下作戰,那為什麼遊牧部落不繞過長城兩端去進攻中原呢?

其實答案就是「繞過長城難度太大,軍事上無法實現」。草原遊牧部落通往中原比較好走的道路都被長城阻斷,而東邊的山海關,依山臨海,地勢險要,城牆堅固,駐紮大量官兵,易守難攻。

山海關直接與大海相連,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是馬背上的民族,擅長騎在馬背上衝鋒陷陣,殺伐徵戰,不善水戰,茫茫大海無疑讓遊牧民族的騎兵們頭疼不已,他們根本沒有能力渡過大海進攻中原,所以繞過長城東端的大海,絕無可能。

長城東端繞不過,長城的西端沒有大海,陸戰是遊牧民族習慣的環境,他們怎麼不繞過西邊的嘉峪關呢?西邊的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絕非浪得虛名。嘉峪關修築在陡峭的山間隘口,規模宏大,險峻天成。

由內城,外城,壕溝組成的三層防禦體系,構築了壁壘森嚴的城防系統,牢不可破,兩邊的城牆直接延伸到戈壁大漠。

遊牧民族習慣逐水草而居,打仗也是,他們從來沒有攜帶糧草出徵的習慣,都是靠著騎兵的機動性採取速戰速決,用獲勝的物品實現軍隊的後勤補給。

而西邊嘉峪關外是千裡茫茫戈壁灘,大沙漠嚴酷的自然氣候,不利於遊牧民族的騎兵行軍,而且重要的是沒後勤補給,即使遊牧部落的軍隊繞過大漠,也會損失慘重,成為強弩之末,毫無戰鬥力,所以遊牧民族的騎兵歷來不會選擇繞道嘉峪關去進攻中原,選擇繞道長城西端,只有死路一條。

從東邊的山海關,到西邊的嘉峪關,縱觀整條萬裡長城,由衷的感嘆古人的智慧,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構築,令人敬佩的五體投地。

東西兩處關隘的選擇,利用最佳的地理位置,險峻的山體形成天然屏障,關隘周圍的自然環境又極其惡劣,這些因素都導致遊牧民族的軍隊無法繞過長城兩端,最大限度發揮了長城的作用,讓中原大地能夠少受遊牧民族的襲擾。

猶如一條巨龍盤踞在北方大地上的長城,歷經幾千年歲月風霜,向我們無聲地訴說著古人的智慧

相關焦點

  • 你真的了解長城麼?你知道長城東邊的盡頭是哪裡麼?
    俗話說得好:「不到長城非好漢。」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長城就是中國的脊梁。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最浩大的一座古代防禦建築。史書上曾記載,中國古代參與長城建造的諸侯國家和王朝有20多個。而正是這些古代人民的心血,才得以把長城延續到10萬公裡長,我們經常說的萬裡長城其實就是明長城,修建於明朝,總長8851.8公裡,東起於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居庸關。整座長城的構造比較簡單,多是一些瞭望口、烽火臺以及城牆。烽火臺之間相互連接,每三座自成一塊區域,並且它們各自都設置在一些山峰的轉角處,能夠更好地觀察敵人的埋伏。
  • 萬裡長城的盡頭為什麼在海中?那是在什麼地方?
    萬裡長城是世界中古七大奇蹟之一,也是代表中國的一個標誌性建築之一,自春秋戰國戰國時期起,就有諸侯國開始修建長城,只為了抵禦外敵,萬裡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58公裡,貫穿了我國7個省份,最主要的是由烽火臺和城牆構成的,不過,大家知道長城的盡頭在哪裡嗎?
  • 為何中國長城萬裡長城的盡頭是在大海中?外國網友:秦始皇太牛了
    長城是我國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不管是它的時間,還是它的長度都讓世人感到震驚,明明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時代裡,居然能夠建造出如此宏偉的建築,也是讓人瞠目結舌,我們都知道,長城最開始的建設者是秦始皇。雖然長城現在完全就是一個景點,也是一個歷史存在,但是長城最開始的建設目的。其實是為了防禦外敵,所以長城的所有設計,都是從防禦敵人的角度出發的,但是即使如此,很多人還是會因為長城所考慮的細節,感到極度驚訝。為何中國長城萬裡長城的盡頭是在大海中?外國網友:秦始皇太牛了。
  • 蒙古鐵騎勝利的秘訣竟然是火鍋——天下第一大火鍋在進博會開鍋
    有人不喜歡票子,有人不喜歡妹子,可是幾乎沒人不喜歡火鍋。沒有什麼事情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火鍋的起源歷史非常悠久,其中流傳最廣的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與重慶有關。相傳一千多年前,離重慶不遠的三峽有許多縴夫以拉船為生。為了解決夥食問題,縴夫們就地取材,在長江沿岸搭起大鍋,倒入長江水和魚蝦、蔬菜,一頓熱騰騰的火鍋盛宴就出爐啦。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4大精銳重騎兵,蒙古鐵騎排第二,鐵浮圖排第三
    這支騎兵裝備精良,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絞聯,雖死馬上不墜。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而且鐵鷂子的選拔方式基本是世襲,父親的盔甲傳給兒子,兒子的盔甲傳給孫子,祖祖輩輩的流傳,造就了流淌在血液裡的武勇。
  • 萬裡長城的盡頭到底在哪裡?為什麼那個位置叫「老龍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據全國長城資源調查顯示,明長城的總長度竟然有8851.8千米多,在過去的2000多年裡,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長城是世界上修築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
  • 英主去世,蒙古鐵騎橫掃中亞大陸,西夏滅亡計日而待
    蒙古鐵騎在鐵木真的帶領下進攻西夏。襄宗派了5萬人馬抵抗,西夏和蒙古相持了五個月之久。蒙古人不僅勇猛,也很聰明。他們就飲水灌城,城裡的西夏人看著水越長越高,非常的害怕。出城的話又打不過人家,所以只好談判。成吉思汗派人進城,襄宗被迫稱臣求和,並且把皇室的女兒嫁給了蒙古大汗。這個金朝看到了自己的小弟竟然不認自己這個大哥了,很是生氣。於是就發兵準備教訓他們一下。
  • 大明為什麼開國之初就能打敗蒙古鐵騎?原因令人深思
    這支七百人的隊伍中,他挑選了二十四名親信隨行,這二十四人,就構成了大明開國將領的雛形陣容:徐達,常遇春,宋朝用,郭英等後來的名將,都在其中。在這四家裡,朱元璋不但是力量最弱的,而且還是處境最危險的——他的地盤其實是夾在三家中間。論軍隊實力,他比不上陳友諒,論經濟實力,他比不上張士誠。而且更嚴峻的形勢是,就算打敗了張士誠和陳友諒,如果想統一天下,就必須要戰勝元王朝,也就是要打敗當時天下最強的騎兵——蒙古騎兵。
  • 朱元璋帶的農民軍為何能打敗縱橫天下的蒙古鐵騎,這三點缺一不可
    小夥伴們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明朝的歷史故事,不知道小夥伴們喜不喜歡。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大家應該也都知道朱元璋沒當皇帝之前是一個平民,而且還當過和尚,最後還俗加入了起義軍紅巾軍。明朝為什麼能在建朝初期,就打敗了蒙古鐵騎呢?蒙古是遊牧民族,人人都擅長騎馬射箭,因此蒙古騎兵特別強悍,而明朝士兵並不擅長騎馬射箭,而且與蒙古騎兵作戰還要克服惡劣的環境,環境氣候的影響對於士兵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那朱元璋是酒精,怎麼帶領軍隊打贏蒙古騎兵的呢?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一下吧!
  • 古代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
    如果要列舉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經典的「繞過城池取得勝利」的戰爭傑作,那麼明代永樂皇帝朱棣舉兵搶皇位時的「靖難之役」,就是典型一件。擁有北方精銳騎兵的朱棣,一度在濟南堅城下屢屢受挫,幾乎到了進退不得的境地。關鍵時刻,他卻果斷祭出「繞過城池」的妙筆,繞開城池直撲建文帝的都城南京,果然一箭穿心,最終奇蹟拿下皇位。
  • 中國最「難打」的城市,蒙古鐵騎耗費36年,日本花7年,都無功而返
    當初勇猛善戰的蒙古鐵騎花了足足36年才「打下」重慶,抗戰時日本打了七年都未建寸功,堪稱中國最「硬核」的城市! 接下來就帶大家一探這座英雄之城! 蒙古鐵騎攻打下的重慶 中國古代最能徵善戰的軍隊非蒙古鐵騎莫屬,據《中國通史》記載:蒙古騎兵最遠打到歐洲多瑙河一帶,最遠西徵至匈牙利、波蘭、敘利亞。 蒙古軍作戰範圍極為廣闊:西到波蘭,西北到莫斯科,西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冰洋,東到日本,東南到印尼爪哇島,南到緬甸、越南。
  • 中國萬裡長城的盡頭在哪裡?老外看到後,感嘆中國古人太聰明
    筆者-小文俗話說「萬裡長城萬裡長」,那麼你又知道萬裡長城的盡頭在哪裡嗎?據說,萬裡長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修築了,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而萬裡長城最初的修建目的是為了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的侵襲。但是,萬裡長城並不是由一個國家獨立完成的,而是由中國歷史上歷代出現的帝王共同修築的,因此,萬裡長城在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名字,而修建的地點也各不相同。據統計,修築長城的各個諸侯國加起來共有二十多個,而如果將各個朝代的長城相加的話,其長度甚至可以達到10萬裡。
  • 明代著名「坦克部隊」,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都要望而卻步
    嘉靖二十五年時,由於明軍收縮防線,河套地區被蒙古部落佔據,淪為蒙古牧場,稱之為「套虜」。時任山西三邊總制的曾銑為了收復失地,提出與蒙古決戰來解除套患,並根據兵法中的「車勝騎、騎勝步」設計出了著名的《曾銑擬逐套虜陣圖》來對付蒙古鐵騎。這套陣圖,共有八副,描述的十分詳盡,從立營到收兵無所不包,成為後世車營建造和戰法的藍本和基礎,是明代戰車體系的一塊裡程碑。
  • 萬裡長城很多人都去過,但長城的盡頭在哪,你知道嗎?
    ,但長城的盡頭在哪,你知道嗎?每每地談到中國,人們首先就會首先想到長城,它是中國的名片,幾乎是世界上都知道。長城在古代的作用,是起到了抵禦外敵侵襲,浩大的軍事工城。長城修建於秦朝燕王,至今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所以談到長城幾乎是無人不曉得,但是,說道長城的盡頭,肯定很多人不知道吧?看完長城的盡頭後,很多人感慨:「祖先真的是太厲害。」
  • 金國能滅掉北宋和契丹,為何卻打不過蒙古?
    嘉定四年(1211)春,蒙古大軍向金朝正式發起戰爭,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蒙古人花了二十多年猛攻擴張,攻滅西遼、搶戰西夏,更是聯合南宋上下夾擊,衝金朝的前後方據點發起進攻,直到蔡州城破,金朝的輝煌不復存在。強悍的遊牧民族,為什麼卻在蒙古大戰時頻頻失利呢?有人說是軍事衰落,戰鬥力低下,實際上並不全是。分析金朝必敗的四個方面,歸根結底的致命原因是"內憂外患"。
  • 這場被稱為「蒙古西徵終點」戰役後,為何從此蒙古人不西徵了
    阿音扎魯特之戰也叫艾因·賈魯之戰,這場戰役是蒙古第三次西徵中的第一次重大失敗,也被稱為「蒙古西徵的終點」。蒙古人為什麼會戰敗?戰敗以後的蒙古人為什麼就停止了西徵的步伐?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樣,怯的不花的軍隊只剩下亞美尼亞鐵騎和蒙古輕騎、蒙古重騎三部分。不過,訓練有素的蒙古軍並沒有慌張,他們選擇了兩翼(尤其是左翼)作為攻擊重點。亞美尼亞鐵騎在前面衝鋒,蒙古輕騎跟在後面射箭,蒙古重騎緊跟砍殺。馬穆魯克騎兵則主要以射擊回應。雖然馬穆魯克騎兵射技精湛,但是依然無法阻擋蒙古人強大的戰鬥力,眼看就要失敗。
  • 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鐵騎被康熙帝一招制服!到底做了什麼?
    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鐵騎在亞歐大陸曾令人聞風喪膽,一時間,憑藉勇猛無敵的蒙古大軍使得中國疆域橫跨三大洲,可就是這麼一個強大的民族,被康熙皇帝一招擊破。起初,清朝也用過聯姻,建立八旗,和談等方式來控制和降伏蒙古族,可並沒有取得多大的功效。
  • 歷史上精彩的騎兵對決,馬穆魯克VS蒙古鐵騎,最終這一方贏了勝利
    這件小事顯示出兩兄弟從小就性格不同,忽必烈顯然更比弟弟討人喜歡。當成年之後,兄弟幾人個個都是能徵慣戰之人,而旭烈兀表現最為突出。蒙哥做了大汗後,派六弟旭烈兀西徵。1253年10月,旭烈兀率蒙古大軍踏上西徵之路,第一個進攻的地點,是此次西徵要討伐對手的木剌夷在裏海東南的根據地。旭烈兀派出先鋒元帥「怯的不花」率部先行。
  • 中國長城的盡頭藏在海裡,外國人見到讚嘆,中國古人太有智慧了!
    中國長城的盡頭藏在海裡,外國人見到讚嘆,中國古人太有智慧了!我們與你探索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 萬裡長城的風景非常雄偉壯觀,同時也是我國有名的旅遊勝地,你知道長城的盡頭藏在哪裡嗎?對於旅行,從來都記憶模糊,記不得都去了哪些地方,看了哪些風景,遇到哪些人,儘管同學說,去旅行不在於記憶,而在於當時的那份心情,可是旅行的彼時那刻我的心情一直是好的嗎?一直有記日記的習慣,可是,旅行回來,都懶得寫日記來記錄,可見內心底對旅行是多麼的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