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背叛多少曾經,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塔拉的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講述的是塔拉自己的成長故事,這本書創下出版界奇蹟,上市第一周便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仍然持續高居榜單前列,全美銷量破百萬冊,作者塔拉因此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全球37種語言譯本,讀者口口相傳,甚至中文版尚未出版,英文原版就已在豆瓣擁有9.0的高分。
比爾·蓋茨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這本書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比爾.蓋茨與塔拉.韋斯特弗
01.心靈的覺知
在美國愛達荷州的山區,有這樣一個家庭:一對父母和七個孩子,孩子們在家中出生,沒有出生證明,從來不注射疫苗,如果生病、受傷從不就醫,也不去上學。
塔拉就是這七個孩子中最小的的那個,1986年出生,17歲前從未上過學,每天與哥哥姐姐一起在父親的廢料場裡工作,或者幫助母親調製精油。
塔拉的父親是一個摩門教徒,相信世界末日說,在這一天到來之前要囤積大量的食物,燃料以及生活用品。
母親帶領塔拉的哥哥姐姐做了大量的水果罐頭,父親還把美元換成金子和銀子,埋在一個隱蔽的地方,叮囑孩子們千萬不能告訴別人,那些東西是世界末日的時候,全家的應急物資。
父親性格固執獨斷,哥哥們願意用拳頭表達自己的意見,母親又是一個屈從隱忍的一個人,認為妻子需要絕對服從丈夫。
她的父親認為:災難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傷不需要看醫生,女人就該待在廚房裡,不可以穿短裙子,不可以化妝,而哥哥肖恩以愛之名,施加的殘酷與虐待則更可怕,如果女人穿裙子與男人交談就是「妓女」。
塔拉不斷被洗腦,繼而欺騙自己讓自己以為這樣的生活就是自己應該過的生活,等自己過了18歲以後,就會和姐姐一樣找個人結婚,然後在父親的廢料場繼續幹活。
塔拉.韋斯特弗
父親用家庭的名義、愛的名義束縛著、欺騙著、壓迫著塔拉以及其他家人,任何人想要反抗都是對家庭的背叛。
這是一股強大到可怕的力量,偏見、親情,與家庭環境結合在一起的關係是如此牢不可破,讓人窒息,又無法掙脫。
還好,哥哥泰勒地離開給了塔拉榜樣的力量,讓塔拉內心有了覺醒,通過自學考試,一步步從廢料場走到了劍橋哈佛。
泰勒是兄弟姐妹中最先改變的人,他跟其他粗魯的哥哥們不一樣,他願意看書,聽音樂,學習;做一些看起來與這個家庭格格不入的的事情。
泰勒激起了泰勒對上學的嚮往,明白了學習的意義。
當父親嚴厲反對去公立學校上學時,泰勒不顧一切的離家尋找他自己的路;他告訴塔拉山外有更大的世界,告訴塔拉知識與學習的美妙。
當自學數學最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的時候,他教塔拉如何做,在他的引導下,塔拉才知道人生還有另外的活法。
泰勒告訴塔拉麵對困難,要學會自己解決不能想著依靠別人。
王爾德說: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依然有人在仰望星空。
泰勒給了塔拉希望,也給了塔拉力量,讓塔拉明白:每個人都應當向鳥一樣飛向屬於自己的那座山。
02.在創傷中成長,尋求自我療愈
塔拉通過了考試,進入了楊百翰大學,接受知識教育。她用全新的眼光和視角看待自己的家人和世界。她才知道父親偏執,狂躁的性格以及行為,都源於一種雙向情感障礙精神疾病。
在那一刻,塔拉並沒有同情父親,她甚至感到憤怒,因為父親的疾病,受傷的不但是他自己,而是整個家庭的人都付出了更多的代價。
懦弱不懂得反抗的母親,瞬間就會暴虐的肖恩,那些經歷過的傷痕累累,如同電影,一幕幕情景在塔拉眼前閃現。
全家人一直生活在一種警覺的狀態和持續的恐懼之中,他們大腦神經蹦的緊緊的,因為他們知道那些意外隨時都可能發生。
父親總是固執地把信念置於安全之前,因為他總是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在經歷了第一次車禍、第二次車禍、垃圾箱療傷、著火、這些事件後,他仍堅持相信自己是對的,可是付出代價的卻是整個家庭成員屢屢遭受痛苦與折磨。
塔拉清楚地記得兩次車禍,都是父親固執地不聽勸阻,非要在夜裡行駛,那些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都照單收了。
塔拉在離開家很長一段時間,都還保持原來的生活習慣,去衛生間出來不洗手,生病的時候,不知道怎樣去醫院,不敢吃藥,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帶著這些來自原生家庭的烙印,塔拉亦步亦趨走向更大的世界。
《活出生命真正的意義》裡有這樣一句話: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塔拉用力抵抗來自家庭對她受教育的反對和阻礙,她想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又對全新的認知感到恐懼,在這兩個世界裡掙扎,在創傷中成長,療愈。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當一個人為自己的一切做選擇時,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為自己,便是自我實現。
03.尋求回歸的路,何其艱難
塔拉離開家,尋求知識和教育,讓她和家人之間產生了觀念的差異,但塔拉始終相信,父母是愛他們的。
母親有一段時間是希望塔拉離開這個家的,在塔拉麵對困難有點怯懦時,母親看著她說:
「在我所有的孩子中,我原以為你才是那個穿越熊熊大火衝出這裡的人。我從沒料到會是泰勒——那令人意外——而不是你。你不要留下。走吧。不要讓任何事阻止你走。」
那時候,母親的目光給了塔拉堅定的力量。
當塔拉越走越遠,要去劍橋上學的時候,父親和母親去送她,父親的形象塔拉永遠不會忘:他臉上的表情充滿愛意、恐懼和失落。
塔拉知道他為什麼害怕,在愛達荷州的最後一夜,父親說不會來參加楊百翰大學畢業典禮,他無意中吐露過:
「如果你在美國,」他低聲說,「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在哈佛訪學時,父親和母親穿越過大半個美國去看她,雖說是為了拯救她的叛逆,但塔拉知道父親還是愛她的。
在長期的痛苦籠罩之下,那難得的愛與溫情讓塔拉感到彌足珍貴。塔拉越走越遠,但在塔拉的內心深處,任然希望有一條回歸的路。
塔拉感謝教育給她打開的新世界,同時也在努力尋找一條回家的路,塔拉想用自己的愛拯救這個家庭。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在這樣糾結與折磨的家庭關係中,塔拉一直在尋找一條和解的方法,雖然很艱難,但她一直沒放棄,塔拉知道通往愛達荷州的路一直都在。
有一種信仰深深地根植在我們人類的文化之中,那就是:家庭就是一切,自始至終,家庭都是人類的開始和最後的歸宿。
04.結語 教育改變命運
比爾·蓋茨專門邀請塔拉對書中內容進行一次訪談,並坦言:我的自學能力在她面前不值一提。
塔拉2008年獲得楊百翰大學文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又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2018年,她出版了這本記敘自己成長和求學經歷的回憶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通過寫下自己的故事,塔拉找到了一種答案:教育意味著自我創造,令她鼓起勇氣去打開生命的無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聲音,去看更大的世界。
在接受福布斯雜誌訪談時,塔拉說: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對自己取得的成就,塔拉在書中也只是輕描淡寫。她說自己不想成為勵志美國夢的化身。教育改變了她的人生,但也在她和家人之間劃出難以修復的深深裂痕。
她已不是當初那個被父親養大的孩子,但父親依然是那個養育了她的父親。
家庭終究是我們心中一塊難以理清是非對錯的所在,它有時給你溫暖,有時令你刺痛。儘管觀念不同,立場相左,愛卻始終存在,無法割捨。
塔拉說在那一刻之後,她所做出的決定都不再是她會做的決定,它們是由一個改頭換面的人、一個全新的塔拉做出的選擇。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有時候,人們不是忘了痛苦,而是習慣了痛苦,但塔拉不會。
教育改變了塔拉和她兩個哥哥地命運,離開家的三個人都先後擁有了博士學位,都有了全新的幸福生活,而留在愛達荷州的另外四個哥哥姐姐,還是依賴在父母的羽翼下生存。
林語堂曾說過:我們要有能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膽量。
《肖申克的救贖》有這樣一句話:你知道,有些鳥兒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籠裡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光輝。
暫時地離開,是塔拉最終選擇的愛家人的唯一方式。她知道自己想要的自由在哪裡,當像鳥兒飛往自己的那座山。
而那些經歷過的苦難,終將讓塔拉成為那個閃閃發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