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我國介入診療的主要發源機構和專業人才搖籃,介入學科發展全面,長期致力於心臟、血管和腫瘤介入診療技術的創新轉化研究、臨床循證研究及示範推廣,產生國內及國際多項「第一」或「首例」。此次落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全面覆蓋心臟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腫瘤介入和綜合介入五大介入學科分支,並形成各自的研究團隊,以泛血管理論為指導,構建介入創新技術平臺。
日前,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和國家藥監局組織完成了第四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評審工作。12月5日,從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啟動大會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傳來消息,落戶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正式啟動,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任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會上,上海市副市長宗明,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上海市科委主任張全,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副主任朱同玉,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復旦大學王威琪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趙繼宗院士,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宋爾衛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汪昕,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共同為「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揭牌,同時向首期認證的20家「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和94家「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核心單位」授牌。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我國介入診療的主要發源機構和專業人才搖籃,介入學科發展全面,長期致力於心臟、血管和腫瘤介入診療技術的創新轉化研究、臨床循證研究及示範推廣,產生國內及國際多項「第一」或「首例」,如國際首枚可降解塗層藥物洗脫支架,打破了國外企業對我國藥物支架的價格壟斷,累計節省醫療費用100億以上;首創完全腔內化介入治療升主動脈疾病理論、全球單中心大樣本主動脈介入治療;國際上最早提出肝癌「雙血供」理論,確立了肝癌介入治療的理論基礎,採用「明膠海綿栓塞肝動脈」等治療,使中晚期肝癌病人一年生存率從原來的「0」提高到62%等。
「針對介入學科目前存在的緊迫問題,我院提出學科發展的整體戰略,旨在改善病人遠期預後。」據樊嘉院士介紹,中山醫院介入學科群擁有院士3名,國家重點學科6個,實現了介入學科間的融合與協同創新,並已完成涵蓋國內114家知名三級甲等醫院和400餘家二級醫院的協同網絡構建,積極在國內率先構建泛血管為主線的介入放射診療網絡。
鑑於介入學科各分支有很多技術和工具的共性基礎,許多相關疾病也有共性發病機制。在基礎研究層面,中山醫院提出「泛血管醫學」理論,將介入治療的主要對象人體血管系統歸納為一個血管網絡,從系統生物學角度認識相關疾病發生發展規律,促進介入學科各分支交叉融合,指導介入醫生以整體的觀念去治療病人而不是以具體的病變器官為治療對象。在臨床實踐方面,積極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強調建立和其它內外科治療手段協同的綜合治療體系,形成我國自己的介入治療規範或指南,並通過協調研究網絡推廣,結合建立統一的人員培訓體系質量控制標準,實現我國介入治療的規範化同質化。同時,高度重視轉化研究,針對介入治療高度依賴設備、器械和耗材,且目前這些材料進口依賴度高的特點,強調「醫工」交叉,大力開展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並注重產學研結合,使研究成果能真正用於臨床,既促進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也造福病人。
「成立後的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將全面覆蓋心臟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腫瘤介入和綜合介入五大介入學科分支,並形成各自的研究團隊,以泛血管理論為指導,構建介入創新技術平臺。」葛均波院士表示,中心將針對心腦血管病、外周血管病及肝臟腫瘤等嚴重危害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慢病開展系統研究,以臨床應用為導向,技術推廣和創新成果轉化為目標,通過醫、生、理、工多學科交叉、基礎與臨床研究結合,建設高質量臨床資料庫和生物樣本庫,開展高水平臨床研究和國際合作,建設規範的人員和技術推廣培訓系統。力爭到2021年底,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立以本中心為引領的全國性介入治療協同研究網絡單位500家以上,開發並推廣20至30項心血管及腫瘤介入新技術,研究制定10項以上國際水平的臨床實踐指南或行業標準,轉化5至10項創新介入器械。
◎相關連結
介入治療是在醫學影像引導下進行非直視下診療的新學科,是與內科、外科並駕齊驅的第三大學科,也是心臟、血管、腫瘤等疾病的三大治療手段之一。相比其它學科,介入學科的發展歷史較晚,目前多以各個內外科的亞專科形式存在,尚未形成總體學科發展思路,管理模式如人員準入培訓、診療規範指南、質量控制等方面還不完善。與此同時,介入治療設備、器械和耗材的進口依賴度仍然較高。
復旦-3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