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不如西洋樂?絢麗華章 這才是國樂正確的"打開方式"

2020-12-15 人民日報

2018年5月29日,由廣東衛視、山西衛視聯合製作的大型原創中國經典音樂競演節目《國樂大典》,以「第一季節目成果分析及第二季節目創意策劃研討」為主題,在北京舉行專家研討會。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範宗釵,廣東廣播電視臺臺長蔡伏青,山西廣播電視臺臺長劉英魁,廣東衛視總監餘得通等領導及嘉賓與會發言。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在發言中為節目點讚:「《國樂大典》最大的特點,在於節目形態的原創性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繼承與傳播。在很多衛視熱衷於引進國外綜藝節目模式或製作播出娛樂真人秀的當下,廣東衛視與山西衛視能夠保持清醒,勇於立足中華優秀文化,銳意創新,探索一條本土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原創路徑,難能可貴。」

《國樂大典》是廣東衛視和山西衛視彰顯主流媒體責任、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和人文情懷的佳作。廣東廣播電視臺臺長蔡伏青表示,這檔節目是廣電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具體舉措;是一場向經典致敬、揭開中國音樂之美的文化視聽盛宴,是一曲融中國當代音樂與傳統民族音樂美學的交響,也是一臺薈萃現代電視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的精品力作。

節目首次在電視綜藝舞臺上以團隊競演、嘉賓評述的方式傳播國樂文化,挖掘國樂傳承人背後的故事。廣東衛視總監餘得通介紹,13期節目在全國總共有近兩億觀眾收看,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觀眾佔比接近50%,觀眾構成呈現出年輕化、高學歷、高收入的特徵。圍繞節目策劃推出了800多條碎片化短視頻,其中最高一條點擊量超過2億。3月23日,節目播出僅三期,總局《監聽監看日報》就專題點讚;5月28日又傳來《國樂大典》被總局評為2018年一季度創新創優節目的好消息,收穫了社會的熱烈反響。

立足傳統,文化傳承煥發新生

《國樂大典》自2018年3月2日元宵佳節起,逢周五晚在廣東衛視和山西衛視雙平臺播出,5月18日在北京迎來第一季收官盛宴《國樂大典·巔峰之夜》。

不同於許多電視綜藝節目將製作外包的模式,《國樂大典》從策劃、導演、拍攝、製作都由臺內製作團隊——廣東衛視「夢之隊」傾力打造。節目採用「4K超高畫質電視技術」錄製,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實現情境演繹,還原國樂美學的大寫意和大寫實,實現傳統國樂與高科技的首次碰撞,成就前所未有的極致視聽享受,詮釋千年國韻風華,讓中華民族音樂精華得以流傳和發揚,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開拓了國樂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新高地。

粵晉聯手,實現雙贏的合作模式

《國樂大典》是廣東衛視、山西衛視兩大衛視聯合製作出品的節目品牌,採用聯合出品、同步播出的「雙衛視合作模式」,通過全媒體合作平臺的建立,優化媒體資源配置,不僅分薄了製作成本,更是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真正實現了1+1>2的正向作用,一方面為中國民樂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傳播搭建更好的展示平臺,另一方面在節目資源整合、宣傳推廣以及提升對民族文化電視傳播表達上發揮重要作用。

在合作的過程中,兩大衛視大膽創新,明確屏幕年輕化、受眾年輕化的努力方向,在《國樂大典》的節目設計上,採用競賽制的選拔方式和新穎的表演方式,設置尋樂人的角色和「國樂鑑賞團」嘉賓闡釋與演示的環節,增強了文化節目的趣味性和可看性,提高觀眾參與度,不僅宣傳了經典國樂,而且吸引了更多的年輕受眾、更多的大眾去觀看、欣賞國樂。

收視數據和良好的口碑引來各界加盟推廣,《國樂大典》第二季即將盛裝起航,康美藥業率先冠名,廣東衛視、山西衛視兩家衛視的合作會更加深入,協同進步。更多國樂大咖也將相繼亮相,攜手奏響中華文化的正聲雅音。

擦亮品牌,文化類節目蓄勢待發

2018年,是廣東衛視的「國樂元年」,也是「文化IP元年」。隨著《國樂大典》節目的播出,這場以「國樂熱」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熱」也被推到了高點。今年,廣東衛視將圍繞「國樂」主題,打造「巡迴演出」、「紀錄片」、「少兒版國樂大典」、「文化周邊」等系列產品,全方位將國樂玩出新時尚,弘揚國樂經典,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近年來文化類節目走紅,是螢屏上的一大亮點。面對市場的變化趨勢,廣東衛視也將致力於打造一系列文化節目IP矩陣,接續文化血脈,擦亮文化類節目品牌。升級打造美食文化紀錄片《老廣的味道》,用美食傳遞「老廣」的智慧與情懷;匠心打磨《懸壺嶺南》、《國醫大師》、《秘境神草》第二季三部大型人文紀錄片,透視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承華夏五千年醫藥之精髓,致敬國醫國藥。

未來,廣東衛視將以推出文化系列IP的方式,深入挖掘原創IP本身的價值,製作出更多兼具文化關懷和精良製作的文化類精品節目,講述中國故事,展現文化力量,弘揚中國文化傳統,傳遞中國文化自信。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國樂為什麼沒有西洋樂器流行,歡迎讀者一同探討與評價?
    國樂為什麼沒有西洋樂器流行,歡迎讀者一同探討與評價?國樂笛子與嗩吶為什麼沒有學者研究用鍵子來控制從而達到與長笛、黑管相同的十二平均律音響效果呢?古箏、揚琴琴弦眾多居然不是十二平均律的樂器;西洋樂器吉他雖然唯有六根弦卻運用了十二平均律的律制,從而流行全球;中國的國樂為什麼沒有得到世界的認可?而是慢慢地走向衰落了呢?
  • 唐俊喬等國樂大師空降「小蠻腰」!《國樂大典》開啟高能Live Show
    深受無數樂迷喜愛,不斷推陳出新展現民樂青春風採的《國樂大典》第三季現正熱播。1月7日(星期四)下午16:00-17:00,在《國樂大典》半決賽來臨前,酷狗直播重磅直擊國樂大師唐俊喬及其戰隊成員空降廣州塔,為廣大樂迷們奏響新年第一篇章。
  • 《國樂大典》開啟尋樂人戰隊競演
    上期節目,唐俊喬、霍尊、方錦龍、陳軍四位尋樂人,根據舞臺公演排名先後,分別從48位晉級樂手中選擇16人,組建起旗下三支戰隊。而此前遺憾離場的選手此次返場擔任「特邀賞樂人」,與現場200位賞樂人共同投票,票數高的戰隊全員晉級,落敗者將在該戰隊中淘汰兩人。6支戰隊3輪對決,戰隊配置、出戰輪次、競演曲目都成了制勝關鍵。
  • 「千年弦音•國樂印象」國樂文化高峰論壇海口舉辦
    【解說】10月21日,「千年弦音•國樂印象」國樂文化高峰論壇在海口成功舉辦。該論壇是中華國樂文化博覽周為中華國樂量身打造的一個交流思想、闡述主張和謀求發展的重要平臺,將國樂界的專家學者、傑出藝術家們匯聚一堂,共同回顧國樂悠悠五千年歷史,圍繞國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鍵問題,聚焦國樂文化發展熱點,探討國樂文化傳承的最新成果,以大師為旗,為行業賦能。
  • 「國樂很棒」——中央民族樂團《印象·國樂》驚豔臺北
    原標題:「國樂很棒」——中央民族樂團《印象·國樂》驚豔臺北  新華網臺北1月15日電(記者許雪毅 陳斌華)15日晚,作為臺灣巡演音樂藝術周的重頭戲,中央民族樂團在臺北為島內觀眾帶來民族樂劇《印象·國樂》。精彩的演出讓全場觀眾為之驚豔,不斷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您是誰?今天為什麼來這裡聽音樂會?
  • 這檔節目讓「國樂」風韻溢淌螢屏內外!
    得益於政策導向的引導,我們看到眾多文化類節目,以富有時代語境和影響的創新電視表達方式,讓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與現實生活乃至於時代精神同頻共振。如果說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那麼如何將其植根於國人內心深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也是電視人無法或缺的責任和擔當。
  • 未來之星系列之「國樂二胡與西洋雙簧的對話」
    場館:山東省會大劇院音樂廳  演出時間: 2015年08月15日 (單場)  價格: 20-80 元  與其說這是一場民樂二胡、古箏與西洋樂器雙簧管、鋼琴之間的技術對話與交流,不如說是東西方音樂文化的展示與交融,與其說這是一場中西器樂演奏技藝的切磋與競奏,不如說是兩種中西傳統音樂文化和藝術流派的邀約與碰撞……  他們不僅是校友
  • 玩轉機器,呈現國樂——揭開《國樂大典》匠人之作導攝團隊拍攝錄製...
    結合不同類型的節目、不同的樂器、不同的舞臺調度,將GoPro戴在鼓手、古箏甚至舞者的頭上,在一個音樂節目中觀眾不僅可以看到客觀的舞臺演繹,還能以第一視角看到樂手的演奏,非常直觀的感受到國樂的魅力。另外,在《國樂大典》第三季的節目中我們能感受到豐富的舞臺調度變化和樂手們各具特色的人聲展現,配合這二者最常用的機位之一便是斯坦尼康。
  • 「國樂大師」方錦龍與「崑曲王子」張軍東方之巔話國樂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昨天(27日),國樂藝術家方錦龍與崑曲表演藝術家張軍登上兩位藝術家還首度聯袂表演,在「上海之巔」即興「鬥樂」,合作了一曲婉麗嫵媚的《水墨新調·懶畫眉》。張軍演了10多年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也把《哈姆雷特》這一西方經典故事改編成了中國古漢語體的戲曲,甚至還開了一場「水磨新調」新崑曲萬人演唱會。一路走來,在各種跨界嘗試和創新的同時也總有質疑的聲音。張軍表示,很多人在質疑的時候,並沒有理解什麼是傳統,《牡丹亭》非常傳統,因為是400年前文人士大夫月夜賞析的感覺,但它又特別前衛,今天誰還在園林裡演戲呢?所以傳統和前衛之間,根本沒有界限。
  • 《國樂大典》玩轉民族樂器與西方樂器混搭模式
    吳彤以飛行嘉賓身份加盟《國樂大典》。   民樂文化競技真人秀《國樂大典》將於今晚21:10在廣東衛視播出第七期「樂蘊八方」。不是100%正確,但大致一個字的樂器才是誕生在中國本土的樂器,比如說笙、壎、蕭、琴、瑟、鍾等等。兩個字的樂器嗩吶,本身就是蘇爾奈的譯音,目前的音樂學的考據是從土耳其來的,同樣的土耳其樂器到了西方就形成了雙簧管,嗩吶和雙簧管是同一個家族。」   吳彤認為音樂一直都是在一個變化的過程,除了樂器,樂曲也是如此。
  • 中國音樂學院國樂專場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11月18日晚,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國樂系、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中心承辦的「中國音樂學院國樂專場音樂會——中國樂派作品系列展演」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音樂會由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擔任藝術總監,指揮系主任邵恩擔任指揮,國樂系主任張尊連、副主任王中山,國樂系楊靖教授、梁聆聆副教授,附中國樂學科主任焦山林、副主任王華,國樂系青年教師熊俊傑、晏璐婷、馬可、宋心馨、商鍾元,博士研究生陳甦超、劉宇、鄧昌等攜手紫禁城室內樂團、紫禁城青年室內樂團以及中國樂派交響樂團為首都人民呈現了一場國樂視聽盛宴。
  • 風居住的街道-國樂二胡與西洋木管的對話音樂會
    您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購票:    電話購票:2562870   18605346870    登陸德州新聞網大劇院專題頁面購票。      他倆不僅是校友也曾是同班同學,平均年齡只有16歲,但如今一個在中國繼續學習、傳承國樂之精髓,一個卻在「音樂之都」奧地利求學、探尋西方音樂的真諦。
  • 專訪國樂藝術家方錦龍:大樂與天地同和
    記者專程走訪了在這兩場音樂會中擔綱重要演出任務的國樂藝術家、當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方錦龍。    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曾談到人生的三境界: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忘盡天涯路——這是「獨」,獨則自省;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痴」,痴則專情;三、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覺」,覺則是真。方錦龍多年以來一直致力於發展中國民樂藝術,以「人本和諧」思想為己任,振興中華經典傳統文化。
  • 五聲國樂|來到這裡後,看到了民族音樂藝術未來的希望!
    「我慶幸自己遇上了新時代,這個時代也賦予我作為一名國樂傳播者、教育者的使命——這不是簡單地教給孩子或他人一項音樂技能,而是培養大家擁有融入血液的音樂素養,建立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據調查,類似於「五聲國樂」這樣建設的音樂文化館,鄭州目前寥寥無幾,而僅以「國樂」成館的更是屈指可數。清末至今近200年來,中國被迫打開國門捲入近現代歷史的車輪,社會在撕裂的陣痛中掙扎蛻變,國樂也隨著歷史的沉浮斷裂缺失。郝辛磊,是「五聲國樂」的創始人。
  • 國樂大師交大行——國樂啟蒙專題音樂會舉行
    4月1日,國樂大師交大行之國樂啟蒙專題音樂會在憲梓堂舉行。古琴藝術家龔一、笛簫演奏藝術家羅守誠、琵琶演奏藝術家屠偉剛、笙演奏藝術家翁鎮發四位國樂大師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國樂盛典。我校原副校長於德弘教授、學工會副主席董德民、校團委書記劉謙出席了此次音樂會。
  • 嗩吶是一件具有國樂風格的樂器,以發揚傳承嗩吶文化為己任
    ;嗩吶分為南派與北派,南派嗩吶分布在河南、安徽、山東,南派嗩吶特點細膩、抒情,北派嗩吶分布在河北、東北、山西,北派嗩吶特點渾厚、粗獷,南北兩派的嗩吶在演奏風格上各有千秋,隨著國樂文化水平的不斷進步,嗩吶在演奏風格與技能上也綜合了各區域的演奏特點,從而使嗩吶在表現能力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從而形成了嗩吶在獨奏、合奏、戲曲伴奏、協奏中具有國樂風格特色的一件樂器;
  • 選擇西洋樂還是國樂?其實可以不糾結!
    當然我們還是要了解一下兩者的區別以供選擇,西洋樂的初步學習會涉及到大量的樂理知識,因為相較於國樂西洋樂更具有科學性,樂器的製造本就是一個嚴格按照數據的過程所以在初步學習時需要更加細緻的樂理知識進行輔助。
  • 在伊斯曼聽少年國樂
    演出前最後一刻,來自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中國樂派少年國樂團」的60餘名師生在舞臺兩側緊張有序地做準備,聲部首席再一次帶領聲部同學調音對弦,舞臺監督老師提醒同學們按節目單順序檢查樂譜,指揮也整理得當,一切就緒,國樂少年們有些興奮又有點緊張,等待登臺亮相。這是中國樂派少年國樂團應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之邀舉辦的「少年之光」專場音樂會。
  • B站跨年晚會火了 國樂跨界串燒表演迷倒年輕人
    B站跨年晚會火了 國樂跨界迷倒年輕人  方錦龍:我做國樂一定要好玩  元旦剛過,各大電視臺的跨年晚會相繼落幕,琵琶演奏家方錦龍又在網上火了。他在bilibili視頻網站(網友暱稱B站)舉辦的跨年晚會上的國樂跨界串燒表演令人大開眼界,「壯哉我大國樂」「雞皮疙瘩掉一地」「老爺子太厲害了」等引網友好評不斷。
  • 樂器碰撞只是開始,《國樂大典》第三季如何讓傳統文化也嘹亮?
    從個人競演到成團競演,節目在概念設計、模式構成、新媒體互動上不斷升級,進一步突破國樂小眾的瓶頸,弘揚和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模式創新帶來的「可看性」構成了《國樂大典》第三季的整體框架。有網友評論道:「真是玩音樂耍樂器的人都會魔法是吧,這傳承與創新之間,時尚的中國內核,挺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