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原本是一個沒什麼特殊情況的周末,但中國的電商行業因為拼多多的一個優惠券bug,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大家圍繞著已經使用的優惠券是否需要退還、領券消費是否違法展開了討論。先來看下事情經過:
1月20日凌晨,網上突然開始流傳電商平臺拼多多的一張面額100元的優惠券。在各種促銷活動滿天飛的今天,100元面額的優惠券很常見。但這張優惠券有個特殊的地方,只要購買的商品金額大於100元就可以在支付時直接抵扣,不限制任何品類。
聰明的消費者第一時間想到的,自然是充話費、Q幣、加油卡這些簡單、快速的東西。而事後也證明,那些購買實物的訂單均被拼多多「砍單」了,即取消訂單。
也就是說,拼多多的這張「bug券」相當於平臺白送給消費者100塊錢。這樣的優惠券不是沒有,比如打車平臺送的20元打車紅包,就可以「免費」坐車。但在拼多多這樣的快消品零售平臺,這樣大額的、低門檻、不限品類的優惠券還是比較少見的。
因此,大量的專業「羊毛黨」和普通消費者,通過接碼平臺、自己的手機號等方法,開始「薅」拼多多的「羊毛」。網友在群裡分享自己的「收穫」,有的人只充值了一兩筆話費,還有的「大牛」則曬出了自己在拼多多上充值64萬的「戰績」。
拼多多在優惠券bug事件中損失慘重
雖然去年的時候拼多多在美股成功上市了,但也並不意味著拼多多可以這樣任性撒錢了。財大氣粗的拼多多也被羊毛黨們薅疼了,通過微博發布公告稱「已經報警」。
在公告中,拼多多透露平臺因為該優惠券漏洞損失慘重,被羊毛黨盜取價值數千萬元的優惠券(有未經證實的消息稱超過億元)。同時拼多多還表示,已經向公安機關報案。
自導自演的促銷手段?
為何拼多多會出現這樣低級的漏洞呢?有評論指出,不排除有些電商平臺故意為之,借勢營銷,而此次拼多多優惠券bug很有可能就是拼多多自己自導自演的一場營銷鬧劇。
魔都鏢局分析認為,拼多多借勢營銷的動機和目的都不存在。
首先從動機上來看,數千萬元活動預算,直接通過「漏洞」的形式傳播,只會讓原本熟悉拼多多的人獲利,並不能帶來新的用戶,得不償失。其次從目的上看,拼多多現在不缺用戶,沒有必要花數千萬元浪費在這種「不那麼光彩」的活動上。
優惠券bug、價格設置錯誤等平臺問題,消費者是否需要擔責?
京東、天貓、騰訊視頻、航空公司等支持在線交易的平臺,在過去均發生過類似bug,消費者以極低的價格購買到商品或服務。此類事件發生後,一般情況下,平臺都選擇了與消費者達成和解,自己承擔損失。
但拼多多此次態度非常堅決,第一時間報警並將此事定性為「盜取」平臺利益的違法犯罪行為,讓消費者質疑拼多多此舉是否在「轉嫁責任」。網友針對此類「bug」事件,展開了消費者通過類似bug消費後,是否需要「退款」,是否存在「違法」的討論。
退款可能需要,但違法太過誇張
有人認為,利用平臺漏洞進行套利的行為,本質上就是在「偷竊」,偷竊自然是需要退款並承擔法律責任的。
魔都鏢局不贊同上述觀點,理由如下:
一,消費者為何需要承擔平臺自身原因產生的問題及後果?就好比在大街上有人發傳單,說憑此傳單可以免費吃100塊錢的東西。拿著這張傳單去消費後,商家發現自己內部搞錯了,優惠券不能這麼用。於是要求客戶退款,並報警把消費者抓起來,這樣合理嗎?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不僅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也不需要退款,因為沒有你的優惠券,我可能壓根就不會來你這消費。
二,消費者沒偷沒搶你自己做出來的優惠券,大量領券消費為何違法?
在拼多多的公告中,拼多多將大量領券消費的人稱為「黑灰產」團隊的說法其實也是一面之詞。還是前面的傳單的例子,消費者發現拿著傳單真的可以「免費」吃飯,就開始想辦法領許多這樣的傳單去消費。事後飯店要秋後算帳,要讓消費者退回吃飯的錢,否則就算盜竊?
那消費者可不可以認為這是飯店在欺詐,在「釣魚」消費呢?先用大額優惠券誘導消費者替你大肆傳播、大量消費,然後又說優惠券作廢,你要把購物款原價補齊。這是不是在誘導消費?
針對拼多多優惠券bug事件,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