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故事365】324 陝財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生活印記

2020-12-11 西安交大新聞網

陝財在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八九十年代,校園文化生活亦是豐富多彩、精彩紛呈,師生們才情橫溢,留下了許多珍貴又美好的印記,現略記一二。

曾經留學美國紐約大學和密蘇裡大學,擔任財政系主任的宋壽昌教授,於1982年將珍藏多年的《資治通鑑》《十三經註疏》《曾文正公全集》《周禮註疏》《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前漢書》等29類1191 冊圖書自願捐給學校,一時傳為佳話。宋教授之父系近代陝西乃至西北地區的文化巨人宋聯奎先生,「關中二宋」中的「小宋」,著有《蘇庵雜誌》《蘇庵公牘存略》《城南草堂文稿》《城南草堂詩稿》等;辛亥革命後曾任陝西民政長及總統府參議,1934年被聘為陝西通志館館長,主持編纂《續修陝西通志稿》和《關中叢書》;抗日戰爭前期,寓所「宋家花園」成為抗日進步人士經常聚會的地方,周恩來常去作客,並在那裡會見各界知名人士。宋先生家有大量藏書,曾設學堂、捐資產,平生對文化教育事業多有貢獻,宋教授子承父德、延續大愛,父子二人令人肅然起敬。

陝財內部發行的《陝西財院報》有時會在最後一版呈現師生們的詩詞、散文、書畫作品等,時隔多年再去品讀,亦會讓人感念其中才情。如年事較高的甄瑞麟教授曾在學院的壽星會上有感而發:「畢竟青春喚不回,蕭蕭白鬢莫心灰。精神抖擻獻餘熱,一統河山入眼來。」青年才俊們則常與同齡人共勉,張杰曾道:「人生能有幾春何?逝者如斯莫蹉跎。海闊方知舟楫緩,山高未免陡坡多。良駒欲有施才處,利斧宜需得力柯。坎坷難灰千裡志,器成必歷萬回磨。」高緬厚曾道:「人生徵途多艱難,青春為伴莫等閒。一支妙筆當利劍,滿天星鬥作彈丸。揚子江邊水波暖,崑崙山上冰雪寒。二十五年風雨路,不到長城怎開顏。」

再如曾任陝財院長辦公室主任、現任西安交大書協副會長的張雨足教授喜好書法,書風剛柔相濟、端莊秀麗,現雖已年過花甲,仍筆耕不輟、勤學苦練,同行稱其書法「筆含啟功韻,又有自家風」,其作品常被學校作為禮品贈給傑出校友和來校講學的外國專家,深受藏者喜愛。

為廣大觀眾熟知並喜愛的陝西籍演員閆妮,其實也曾是陝財的學生。閆妮自幼喜歡表演藝術,1988年考入陝財工業經濟系企業管理專業,畢業後考入蘭州軍區政治部戰鬥話劇團。1994年參演了第一個話劇,跑龍套至1999年才正式進入演藝生涯,喜劇才華開始顯露,2005年因主演《武林外傳》中的「佟湘玉」一炮走紅,2009年獲第27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2010年獲第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至今已經斬獲各種獎項40餘個。幽默是一種很好的人生態度,閆妮希望用一種喜劇的表達方式去演繹,並給別人帶來積極的能量。

相關焦點

  • 【校史故事365】99 陝財71年風雨路(一)
    從1929到1960年,這風雨飄搖的31年,是陝財獨立建院前的歷史沿革,實現了從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下的舊院校向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新型院校的逐步轉變,積累了開展財經高等教育的寶貴經驗並終獲獨立。從1960到1978年,這曲折前進的18年,是陝財獨立建院後所歷經的獨合分撤,雖然命運多舛,但堅持進行了財經類高等院校辦學實踐的有益探索並終得恢復。
  • 【校史故事365】250 陝財71年風雨路(六)——更名陝西財經學院
    在1960年5月獨立建院後,陝財迎來了難得的獨立發展機遇,而相隨於國家政治、經濟、教育環境的發展與改變,學院再度經歷了幾次短暫更迭,直到1978年4月才正式更名為陝西財經學院,開始進入穩定的發展階段。 西安政治經濟學院時期,在「辦少辦好、壓縮規模、精減人員、提高質量」的原則下,陝財部分的辦學規模壓縮為1000人,在校學生規模壓縮為500人,只保留了工業經濟、貿易經濟、財政信貸、統計4個專業。
  • 【校史故事365】224 陝財71年風雨路(五)——迎來獨立建院
    當時,陝西共有19.3萬名財貿人員,其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水平的僅有0.46%,能夠對財貿工作進行專門科學研究的人更是寥寥無幾。4月9日,陝西省委決定組成陝西財貿學院籌備小組,由陝西省委財貿部副部長林茵如任組長,陝西省財糧金融幹部學校校長宋醒民負責籌建工作。5月9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發文(會辦字第112號)批准在西北大學經濟系的基礎上建立陝西財貿學院。5月25日,陝西財貿學院正式成立。
  • 【校史故事365】304 陝財:舒同先生題寫校名 總行行長題寫校風
    陝財由於歷史上的多次變遷,一直未能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校風。1986年11月,學院開展了師生員工人人可以參與的校風建設大討論,旨在努力發揮全院師生員工的主觀能動性,為建設優良校風獻計獻策,在學院儘快形成人人談校風、關心校風、維護優良校風的新氣象。討論中,原野同志撰文提出的「團結、奮發、求實、創新」的八字校風引起了許多師生員工的共鳴,在諸多提議中脫穎而出。
  • ...八十年代總行領導三次蒞臨陝財助推學院發展-西安交通大學...
    復校後的陝財成為行屬4所本科院校之一。 復校之初,百廢待興,陝財的建設與發展不僅是學院自身的頭等大事,也牽動著總行領導的心緒。八十年代間,總行領導三次蒞臨陝財,共商學院發展大計,有力地促進了學院辦學條件的改善與各項教育事業的蓬勃開展。
  • 【校史故事365】223 陝財71年風雨路(四)——獨立建院前的教育改革
    1949年5月西安解放,陝財前身開始了獨立建院前的最後變身。 1949年8月9日,西安軍管會下達第20號令:「西北大學法商學院及其法律系、政治系停辦,保留經濟系、商學系,與陝西省立商業專科學校合併建立西北大學財經學院。」9月2日,西大財經學院成立。
  •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童年經典動畫片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兒時的那些經典動畫片不知你還能想起多少呢?首先讓我想到的就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畢竟它陪伴了我整個童年時代。它開播於2005年,一部幽默高興的益智類動畫片。主要是講述了在青青草原上狼羊之間發生的那些妙趣橫生的趣事。
  • 廠礦子弟電影 | 轉型年代的背面:孩子視點與重塑九十年代
    這三部影片都是七八十年代生人的新導演的處女作,都採用了一個少年人的視點,並都講述了一段發生於九十年代計劃經濟單位制空間內的成長故事。或出於對自我童年的追憶,或出於對特定時代的懷念,這三部廠礦子弟電影以「童年往事」體的敘述揭開了九十年代中國被主流話語所遮蔽的另一面。這是由歷史書寫權轉移帶來的表述更新,展現出新的社會發展階段中人們文化心理的變化。
  • 八九十年代在中國出版圖書最多的四大出版社
    作者 | 韓元富 孔網店鋪:韓元富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舊書說# 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中國出版圖書最多的出版社那就是遠方出版社,時代文藝出版社,灕江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這幾家出版社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版了一大批有影響的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其中遠方出版社出版的外國禁毀叢書,曾經被各大出版社模仿出版。時代文藝出版社也曾經出版過此類圖書。但是他對於中國當代文學也是特別關注的。文藝出版社於1985年前後開始出版新時期爭鳴文學創作叢書。可以說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學作品只要不是違背社會倫理道德就會有一個發表的園地。
  • 分享一些八、九十年代好聽粵語歌
    好聽的歌在香港八、九十年代歌手們爭霸,我個人覺得都好聽,我都喜歡 ,所以最近聽歌它們都是我第一要放來聽的,好歌都不分先後,大家也可以去聽聽:第一首:風的季節(徐小鳳、梅豔芳)記得看到她和她一起在唱這首歌的
  • 八九十年代明星珍貴老照片: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男帥女美!
    八九十年代明星珍貴老照片: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男帥女美!早期的小虎隊是不是很帥氣?吳奇隆相貌沒太大變化。八九十年代明星珍貴老照片: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男帥女美!鍾楚紅,可謂是那個年代很有名氣的一位女星了,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女神。八九十年代明星珍貴老照片: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男帥女美!娛樂圈的大哥成龍,他所開創的略帶喜感的功夫片,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歡迎。
  • 老照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遼寧省錦州市,帶你重溫昔日的美好記憶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遼寧省錦州市的老照片,這一組的老照片有兩張經過了修復,原圖已經不是那麼清晰了,原圖在圖片當中,大家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其中還有一張關於錦州第二高中的老照片,因為這張照片太過模糊修復了多次都不能上傳,所以給大家說一聲抱歉。
  • 豐縣老家八九十年代的「趕集」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那會兒,趕集的路全部是泥土路。雨後,路粘的人拔不動腳。拉的平車,騎的自行車的轂輪裡全搡滿了泥,費上九牛二虎之力,就算是汗水把衣服溼透。走上個一裡路都得要半天。一些大坑,小坑裡積滿了水,不知不覺間就會連人帶車一同栽倒。弄成了個泥頭猴。
  • 八九十年代的一輛摩託車,現在值多少錢?講出來都難以相信!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汽車還沒有像現在如此普及,那個時候馬路上最拉風的車當屬摩託車。特別是香港電影《天若有情》裡劉德華騎著摩託車帶著吳倩蓮流鼻血的經典畫面,讓很多男生們看得如痴如醉,無不盼望著趕快長大,也能有這樣一輛摩託車,載著心動女生肆意馳騁。
  • 陝財職院舉辦「品味農耕文化•承襲華夏之美」之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
    6月5日下午,陝財職院舉行了「品味農耕文化•承襲華夏之美」之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學院黨委書記張志華、副書記朱華斌參加活動。,介紹了非遺文化的發展歷史,以及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同時告訴大家要用心體味傳統文化內涵,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做好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 八九十年代,為什麼電視臺一到周二就停播?現在總算知道了
    八九十年代,為什麼電視臺一到周二就停播?現在總算知道了說到電視機,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還是一個稀罕物品了。我記得我小時候還看見過那種電視機,動不動畫面就變成了「雪花」,而且在八九十年代的電視臺一到周二就停播,這是為什麼呢?經過我詢問電視臺內部人員,總算總結出了以下三個原因。
  • 攝影師|種楠:來看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上海街頭經濟
    攝影師|種楠:來看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上海街頭經濟 澎湃新聞記者 梁嫣佳 2020-06-15 12:47 來源:澎湃新聞
  • 八九十年代的技工學校學生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結論:八九十年代高中畢業上技工學校的學生的智力水平不低於現在的二本學生。當年初中畢業上技工學校的學生,水平一般,估計放在現在也只能上個高職專科。而九十年代後期的中專生,我感覺放在現在應該可以考個二本以上大學。
  • 八九十年代農村「接生婆」接生孩子全過程
    在中國八九十年代農村交通不便、醫療落後、思想保守,村裡婦女都在家裡生孩子,「接生婆」在村裡備受尊敬,她們大多數是稍微年長有經驗的婦人,卻擔負著村裡接生新生命的重任。 一把剪刀一壺熱就能接生了,接生婆在旁邊給生育者大聲的貫穿生育經驗,讓生育者根據接生婆的話走,然後不斷用熱水擦拭身體。
  •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專生,真的很牛嗎?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百廢待興之時,各個行業開始起步。在教育領域,因為資源有限,從教師到學校,方方面面的資源都很少,所以導致升學很難;國家選拔人才的總體思路,走的是精英路線,能被選拔出來讀中專、中師、大專、本科的(本科這個詞,在我所在的農村就是個陌生的詞,因為在我印象中就沒有幾個考上的),往往都是經歷了非常激烈的競爭,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而走過了獨木橋的人才,往往都是一些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