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體製成為公務員已經兩年有餘。這兩年多來我驕傲過:剛考上公務員時,大家對我恭喜聲不絕於耳,仿佛狀元及第般榮耀。我也迷茫過:能考上公務員的人,在學校我和大家一樣都是多年寒窗、刻苦讀書的孩子,工作後面臨著比讀書時輕鬆的工作量和跟專業不搭邊的工作內容,讓我不禁懷疑當年那麼努力學習的專業,究竟有什麼意義。我也憤懣過:不得不說,公務員群體是個負能量很重的圈子。尤其是看著在企業工作的同學升職加薪而自己的收入下降、養老金並軌,聽著不絕於耳的怨言,難免覺得我將在體制裡埋葬了自己的青春,掙的錢卻不夠養家餬口。我也曾覺得,體制是一鍋溫水,而我就是在溫水裡煮著的青蛙。要是有一天風雲突變,溫水沸騰,我除了變成一鍋青蛙湯別無出路。
這些消極的想法在我進入體制一年多的時候第一次受到了震撼。
2014年10月,省局組織了一次與業務相關的英文辯論賽。作為英語專業的研究生,我自認為雖然從入職起我就沒接觸過英語,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他大部分選手非英語專業出身,進入體制的時間也比我長得多,大學的四六級應該也忘得差不多了。技壓群芳、秒殺全場應該不是問題。可是當比賽開始我就瞎了。賽場上許多中年選手不但業務精通,說起來有理有據,有條不紊,其英文表達更是流利地道,毫無壓力,完全不似我在學校裡見過的那些非英語專業學生那樣蹩腳。而我業務不精,英語水平也沒有很大優勢,在比賽中毫不出色,名落孫山。
比賽結束後,我還是很習慣地將責任推給體制,覺得都是因為工作與英語無關,才導致我無心學習英語,專業水平下降。賽後,我與一位表現很出色的選手聊天。他告訴我,他學的並不是英語專業,工作內容和他的專業也沒有半毛錢關係。進入體制十多年來,他堅持每天閱讀與業務相關的書籍、網站,還堅持每天聽半小時VOA,讀英語文章。他說,雖然他也不知道單位會組織這樣的比賽,自己堅持學英語有沒有用。但是他相信,所有的努力都會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給予你回報。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開始檢討自己,審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才發現,體制並不是煮我的溫水,而是我用那些負能量的言論作為自己不努力的藉口,讓自己沉溺在體制提供的安逸中。
從入職到比賽這一年多來,我上班完成並不算很繁重的工作,下班就開啟了百無聊賴的追劇模式。我失去了在讀書時候的好學和孜孜不倦。下了班寧願無聊地刷朋友圈、看電視劇,也不願放下手機,背幾個單詞,讀幾篇文章。三省吾身過後,我發現並不是體制提供的安逸磨滅了我的鬥志,而是多年來,我習慣了被考試逼迫著學習和努力,工作後就像一頭突然被卸了磨的驢,不知道該往哪裡走,於是選擇最簡單的原地趴下。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開始有意識地改變自己。我重拾自己的專業:每天看幾篇英語文章,聽一些英語演講。漸漸地,我感覺專業水平在回血。我還給自己買了想看的書籍,每天劃定要讀的任務頁數。書讀得多了,心態漸漸趨於平和,心裡也有了想法,於是我開始寫自己的文字。我的處女作《反腐哥》刊登在「我是公務員」的微信公眾號上,4萬多的點擊量讓我受寵若驚。我的文章從來沒有被這麼多人閱讀過。虛榮心得到了小小的滿足後,我想起,我曾經還有過寫作的夢想,只不過在很早的時候這個夢想就被認定為虛無縹緲、無法養家餬口而否定,後來學業繁重自己都忘了。
兒時的夢想在心裡重新萌芽,於是我讀書和練習寫作的勁頭更足了。我開始感謝體制。感謝體制給我提供一份不多但足以餬口的工資,讓我可以不為三餐奔忙。感謝體制給我一個相對輕鬆的工作,讓我下班以後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心裡有了夢想,思想一下子變得正能量起來。以前刷朋友圈,注意到的大多是充滿負能量的抱怨(之前自己也沒少附和),而心裡有了陽光,發現了更多積極的例子:
有同事曬出書單,一年讀書將近30本。她剛生了孩子又開始經營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做得有聲有色;
有同事下班後努力健身,當我還在土肥圓的道路上執迷不悟的時候就眼睜睜地看著她脫胎換骨;
有學法律的同事做著與專業毫無關係的工作,卻經常在朋友圈裡轉發各種立法新聞和法制案例,並配上入木三分的見解。
有同事曬出為家人做的精緻飯菜和自己烘焙的殿堂級的糕點,滿屏都是幸福的味道。
雖然體制沒有直接為我們提供成就夢想的舞臺,但是它給予了我們一樣很重要的東西---追求夢想的時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並不一定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溫水般的環境遠比水深火熱的境遇更適合夢想生根發芽。並非歷史專業出身的當年明月就是在體制裡寫出了火遍網絡的《明朝那些事兒》。
所以,專業不對口不是放棄努力的理由;安逸不是鬥志被磨滅的藉口。對於青蛙般聒噪抱怨的人來說,體制就是煮死他的溫水;而對於心懷夢想不懈努力的人來說,體制是一鍋補身體的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