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第一個知識點—— 「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和長期均衡」非常重要,對於這個知識點出現最多的題型是計算題,尤其是求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的數量在多所學校的考研試題中都出現過,第二個知識點—— 「消費者統治說法的理論基礎」在考研試題中出現的頻率比較低,同學們理解就可以了。
1.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理解)
圖6-17是一組完全競爭市場均衡的綜合圖,我們利用該圖進行具體的分析。
圖6-17(a)、(b)中分別有甲、乙兩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d1和d2,根據消費者選擇理論,我們知道,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d1和d2各自是從單個消費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為中推導出來的,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上的每一點表示在一定價格水平下能夠給單個消費者帶來最大效用的需求量。圖(c)中的市場需求曲線D是由圖(a)、(b)中兩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d1和d2水平加總而得到的。無疑,市場需求曲線D上的每一點也同樣表示在一定價格水平下能夠給市場上每一個消費者帶來最大效用的需求量。
圖(d)、(e)中分別有A、B兩個完全競爭廠商的成本曲線,根據生產函數理論、成本理論和完全競爭市場理論,我們知道,由單個完全競爭廠商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可以推導出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它是廠商的SMC曲線上等於和大於AVC曲線最低點的部分(圖中略去AVC曲線),所以,我們可以把圖中的SMC1曲線和SMC2曲線分別看成是廠商A和B的短期供給曲線。單個廠商短期供給曲線上的每一點都表示在一定價格水平下可以給單個廠商帶來最大利潤的供給量。圖(c)中的行業短期供給曲線SS是由圖(d)、(e)中的兩個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即SMC1曲線和SMC2曲線水平加總而得到的。顯然,市場短期供給曲線SS上的每一點同樣表示在一定價格水平下可以給行業中每一個廠商都帶來最大利潤的供給量。
在圖(c)中,市場需求曲線D和市場短期供給曲線SS相交於E點,E點是市場的一個短期均衡點,相應的均衡價格為Pe,均衡數量為Qe。仔細觀察一下,可以發現,E點同時又是市場的一個長期均衡點,因為,有一條成本不變行業的水平的長期供給曲線LS與市場需求曲線D也相交於E點,由市場的長期均衡點E出發,我們可以得到哪些結論呢?由E點可知,市場的長期均衡價格和長期均衡數量分別為Pe和Qe。就市場長期均衡價格Pe而言,它等於廠商的LAC曲線的最低點。這表明,在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點上,所有廠商的生產成本都降到了最低的水平,它等於最低的長期平均成本,而且,市場的長期均衡價格也降到了這一最低的水平。再就市場長期均衡數量Qe而言,它既等於市場上所有消費者的需求量之和,又等於市場上所有廠商的供給量之和,所以,市場剛好出清,既不存在供不應求,又不存在產品過剩。更重要的是,此時,一方面,所有的廠商都以最低的成本提供產品,並且都獲得了最大的利潤(儘管利潤為零),另一方面,所有的消費者都以最低的價格購買產品,並各自都得到了最大的效用。
正因為如此,西方學者提出,完全競爭市場長期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特徵表明,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能夠以有效的方式配置經濟資源。這部分內容構成了對完全競爭市場經濟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進行論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消費者統治說法的理論基礎(理解)
消費者統治是流行於西方經濟學文獻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在一個經濟社會中消費者在商品生產這一最基本的經濟問題上所起的決定性的作用。這種作用表現為:消費者用貨幣購買商品是向商品投「貨幣選票」。「貨幣選票」的投向和數量,取決於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體現了消費者的經濟利益和意願。而生產者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必須依據「貨幣選票」的情況來安排生產,決定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以及如何生產等等。這說明,生產者是根據消費者的意志來組織生產、提供產品的。西方學者認為,這種消費者統治的經濟關係,可以促使社會的經濟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從而使全社會的消費者都得到最大的滿足。
而我們從前面的分析中已經知道,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狀態表明社會的經濟資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經濟中的全體消費者都獲得了最大的效用。正是基於此.微觀經濟學中對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狀態的分析通常被用來作為對消費者統治說法的一種證明。
參考書: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六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