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寶寶到了六個月之後,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認人情況,那麼這種情況是怎麼產生的呢?是什麼讓寶寶喜歡黏著媽媽呢?
「哎~寶媽們,你們寶寶認人的情況嚴不嚴重呀?我家孩子現在六個月,就開始認人了,白天晚上都只要我抱,唉~身體還沒恢復過來呢,整天抱得是腰酸背痛的。」小魚媽在群裡抱怨,「哎呀,你怎麼不讓其他人幫忙抱呀?雖說孩子那麼小,可一直抱著,也累呀。」包包媽回答道「我也想呀,可是別人一抱就哭呀,哭的可傷心了,是不是因為我在餵奶呀?看來以後是個小吃貨呀。」
每一個孩子都是小天使,小天使一降生,對於母乳的吮吸、媽媽懷抱的依戀,都是與生俱來的,隨著小天使慢慢長大,這個過程對媽媽而言可謂是:痛並快樂著。孩子對媽媽的依戀行為,是因為媽媽提供孩子吃食?還是因為媽媽的陪伴給了寶寶安全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用他對恆河猴的研究為我們對「依戀」的理解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這就是著名且殘忍的「幼猴離母」試驗,用以觀察依戀所產生的原因。他讓剛出生的幼猴離開母親,關在籠子裡,籠子裡放兩隻玩具猴,一隻鐵絲猴媽媽,一隻布料猴媽媽,鐵絲猴媽媽身上掛著奶瓶,布料猴媽媽負責陪幼猴玩耍,它的懷抱非常溫暖,剛開始的時候,幼猴確實跟在鐵絲猴媽媽身邊,但慢慢的,幼猴更喜歡跟布料猴媽媽呆在一起,只有餓了,才會在鐵絲猴媽媽那裡去喝兩口奶,喝完,又繼續在布料猴媽媽身邊呆著;試驗升級:哈洛把幼猴放在另外一個房間,裡面有幼猴、鐵絲猴媽媽和布料猴媽媽,把幼猴與布料猴媽媽分放在房間的對面,鐵絲猴媽媽離得近些,中間放著上了發條的玩具熊打鼓刺激幼猴,幼猴感到非常害怕,但她沒有選擇離它近的鐵絲猴媽媽,而是眼巴巴的望著布料猴媽媽,而後飛奔進布料猴媽媽懷裡,尋求安慰,待情緒平靜下來後,幼猴甚至敢偷偷的打量玩具熊、慢慢的靠近玩具熊,去探索這到底是什麼,當幼猴感覺危險時,又會立馬飛奔進布料猴媽媽懷裡;試驗繼續升級:哈洛讓布料猴媽媽放鐵釘、射水柱來攻擊幼猴,而它們還是義無反顧地要抱抱布料猴媽媽。
哈洛等人的實驗研究結果,用他的話說就是"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這個試驗對這隻幼猴的傷害程度肯定是很大的,在這裡我們暫不討論,這個試驗也確實為我們對嬰幼兒的「依戀母親」行為提供了佐證, "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一試驗結果,對人類嬰孩同樣適用。
從這個試驗,我們可以引申到人類寶寶身上,剛開始,是陪伴的溫暖讓寶寶產生依戀、信任;升級後,是在之前信任的基礎上,給寶寶探索未知的勇氣;再次升級,是更加確定了依戀與信任的程度。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寶寶的「依戀」行為其實是依戀母親,更確切地說,是陪伴者,寶寶把自己的信任最大程度地交給了長期陪伴自己的人。
這裡,分享一件兮兮的成長曆程:
兮兮家在四川農村,從小是跟著奶奶長大的,在兮兮兩歲多的時候,因為那個年代,都盛行外出打工,媽媽和爸爸就都出門打工了。
他們過年回家的時候,兮兮已經三歲了,聽兮兮奶奶說,爸爸媽媽剛到家的時候,兮兮是怎麼哄都不開口叫爸爸媽媽,就一直跟在奶奶身後,扯著她的衣角偷看爸爸媽媽,後來還是媽媽拿了糖果,兮兮才讓他們抱一下自己,但還一定要奶奶在旁邊,當時奶奶還打趣她說:「天天念著爸爸媽媽,這不就是你的爸爸媽媽嗎?怎麼真的盼回來,又不理他們了?」
慢慢地,跟爸爸媽媽熟悉起來,媽媽很喜歡抱著兮兮,親親她的小臉蛋,爸爸抱著兮兮舉高高,彎下腰給兮兮當馬騎,馬背上,兮兮像擁有全世界一樣笑得燦爛。玩了一天,晚上,爸爸媽媽讓兮兮跟他們睡,用了各種辦法,兮兮就是不願意,還是非要跟奶奶睡。
晚上躺在被窩裡,兮兮就問奶奶:「爸爸媽媽明天還會陪著她嗎?爸爸媽媽喜歡她嗎?爸爸媽媽明天會帶她去街上玩嗎?」在得到奶奶的肯定回答後,兮兮才肯乖乖睡覺。
第二天,兮兮起床很早,她也不敢叫爸爸媽媽開門,就一直坐在門檻上,巴巴的等著,爸爸媽媽那天真的帶兮兮上街去買玩了,是騎在爸爸脖子上的,聽奶奶回憶說,兮兮當時那表情傲嬌的呀,像個小公主。爸爸媽媽在家陪了兮兮半個月,過完年爸爸媽媽又要出去打工掙錢了。
前一天,因為知道第二天爸爸媽媽又要出去,兮兮悶悶不樂了一整天,爸爸媽媽就哄兮兮:爸爸媽媽不出去打工了,到了晚上兮兮非要跟爸爸媽媽一起睡,聽奶奶說,兮兮是因為怕爸爸媽媽偷偷跑了,所以才跟他們睡的,可是等到兮兮第二天醒,爸爸媽媽已經出門了,兮兮哭的那叫個撕心裂肺呀,這樣過了兩天,兮兮也慢慢接受了事實,想爸爸媽媽的時候,就會一個人在房間裡默默地擺弄爸爸媽媽送的玩具,奶奶提起當年兮兮的樣子,都還是淚眼朦朧的。
兮兮的童年基本都是跟著奶奶度過的,只有過年才能看到爸爸媽媽。後來上了初中,爸爸媽媽就把兮兮接到了身邊。現在奶奶年紀大了,兮兮也開始上班賺錢了,兮兮非常孝順奶奶,每次回家都是先去看奶奶,在奶奶家住一晚,第二天才回到爸爸媽媽家,在她心裡奶奶排第一位,而後才是父母。
兮兮說,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但每次回老家,看見老房子,總能想起自己一個人坐在門檻上的樣子,那種失落感隨之而來。
看完了兮兮的經歷,我們一起來想一想:
1、 為什麼兮兮每天都在念著父母,而父母真的回家,兮兮卻不跟他們親近?
2、 為什么爸爸媽媽愛不愛自己,這個問題,兮兮不去問他們,而要問奶奶呢?
3、 為什麼兮兮想找爸爸媽媽,卻不敢敲門進去,而要自己坐在門檻上等著呢?
是的,就是缺少陪伴,因為缺少陪伴而缺乏依戀,而奶奶陪伴兮兮最多,所以,兮兮的依戀與信任都給了奶奶。看,這就是陪伴的力量,一種能抗衡血脈相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