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中,拼多多不僅迎來了5. 852億活躍用戶,還實現了全年平臺GMV突破10066億元的萬億大關。隨即「拼多多躋身萬億俱樂部」的消息在朋友圈中掀起了一波巨浪。
緊接著,百億補貼突破了200億的消息不脛而走。
一時間,「拼多多要紅利,不要盈利」、「撒幣換來的優質卷」、「燒錢換來前程能走多久」等質疑聲席捲整個業界。
但是靜下心來,結合「2019年作為所有公司的艱辛年」這一點來看,拼多多能夠在收窄經營虧損的同時,取得這個成績實屬不易。
如何客觀的評論拼多多?拋開拼多多此時的「豐功偉績」,不妨先來回顧一下拼多多的過往。
逆流而上
礦泉水要買阿爾卑斯現場灌入的,點心要購北海道百年老店裡帶有精緻包裝的,洗髮水要挑有攝入冰島礦物質的,選護膚水,自然也少不了得含有多種名貴草本精華的……
也許你對這些經過各種精緻詞彙裝點而成的產品宣傳早已不陌生,然而在各大商家還在聚焦主打高品質消費,大肆宣傳各種一二線城市的消費特權時,城鎮的另一邊一群正經歷著新一波另類消費升級的人群也正在崛起,而她們正是極易產生衝動消費且追求性價比的中國大媽,以及收入可觀、生活壓力小、願意追求生活品質的小鎮青年……
而這一波人群,都存在一個共性,曾被各大網際網路企業所忽視。而拼多多卻剛好看中了這類人群,並直擊要害。
拼多多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對於電商平臺的認知。
起初,一個嘗新用戶出於好奇,將拼團連結發到了家庭群中,隨後借著社交的力量,逐漸形成出眾多小團體,這些團體,再由一次次的拼購過程,逐漸形成一個由消費者主導的移動社交購物新模式。
拼購也開始流行了開來。而對於用戶而言,通過社交互動所形成的「拼購」行為,不僅極大地增加了網購玩法的趣味性,同時還成功地探索出一套貨找人的電商模式,極大地提高了人與貨的匹配度。
然而,與其他普遍高開高走、高開低走的同行不同,拼多多的開局便被眾人詬病不已。
十幾塊錢就能拼到一個剃鬚刀、幾百塊錢就能買到一個新款的蘋果手機……當這個現象在拼多多上頻繁上演,越來越多的人提出了質疑,更有人將平臺上的低價產品稱為是一種「消費降級」,甚至,還有人直接將價格低廉的商品直接歸為假貨、山寨品。
一時間,拼多多成為了人們口伐筆誅、公然賣假貨的平臺,這讓它即使有「性價比」傍身,卻險些夭折。
為什麼平臺上會有此亂象?道理其實很簡單,供應方迫於價格戰、競爭激烈提高議價空間等。客觀的來說,不管拼多多獲得了多少融資,也不管它闖過了幾億日活的大關,「電影院現象」所造成的群體自我傷害,或將最終將成為它的必經之路。
至於什麼是「電影院現象」?這裡指的就是:當你在電影院中,前排的人站了起來,為此後面幾排的人也跟著站了起來,原本只需要坐著享受的電影,變成了需要站著看完的辛苦事。簡單的來說是一種集體自我傷害。
那麼,如何來避免這種群體自我傷害被擴大,如何平定亂象?黃崢曾提出從渠道、部分造價供應商上進行開刀。通過讓利渠道將部分成本放到檯面上,較少並扼殺破壞規則、牟取暴利的供應商,任務明確卻任重而道遠。
拼多多背後的期許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在創始人黃崢的眼中,拼多多是一個怎樣的平臺呢?
黃崢認為,巴菲特的一生所做的投資是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保險+投資。即:賣掉抗風險能力,獲得金錢,然後再將錢放入護城河,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
在黃崢看來,在巴菲特的投資邏輯中,保險是資本主義的極致——具有強大資本的富人,才擁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而窮人的抗風險能力較弱,為了提高自身的能力,窮人需要向富人購買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因此,保險是讓財富從窮人向富人轉移的依據。在此基礎上,很容易產生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的尷尬局面。
由此,黃崢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否將保險的遊戲機制調整一下,讓窮人也有賣抗風險能力給富人的機會,實現貧富的均勻分配。
因此,黃崢選擇了一個與巴菲特相反的道路——拼多多成為了一次「反資本主義」的實踐。
這場「反資本主義」的實踐是如何進行的呢?
黃崢曾舉過這樣的例子:夏天想在冬天購買某種款式的冬衣,於是他們聯名到生產廠房,並表示願意出去年價格10%的訂金,在此基礎上,廠房願不願意給予一定優惠呢?
事實證明,很多廠方是願意的。這種擁有一定保障的確定性,不僅可以直接降低工廠原材料成本,讓生產過程更加便利,還可以將這個產品確定性賣給上遊的商家,以此來間接降低工廠成本。
在此基礎上,黃崢將「富人」與「窮人」的角色代入其中,將抗風險能力替換為商品確定性的保險——窮人賣出自己的購買慾望、訂金信用,富人與資本家出錢購買生產資本配置的確定性。
由此,拼多多的底層邏輯,便成為了建立在電商業務之上的一次「反資本主義」實踐。那麼,拼多多又是如何進行實踐的呢?
在需求計劃上,拼多多的拼購模式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對於用戶、商品的聚集效應,明確訂單信息與消費者的熱忱度,從而加強完善產品後續的生產計劃。
在供給方的議價能力上,拼多多的供給方,多是中小廠家。他們小批量、多批次的高頻採購特點,讓工廠與工廠間的競爭很是激烈,因此,與淘寶商家的單一供貨模式相比,拼多多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
這兩點成為了拼多多能夠與其他巨頭相抗衡的利器。
三巨頭的角逐戰
也許是因為國內較知名的電商平臺並不多,所以拼多多經常被業內人士拎出來與阿里、京東並稱為國內電商三巨頭。然而,諸多數據表明,拼多多與上述兩者間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2019年發布的第四季度財報中,阿里營收達到了拼多多的16倍,若只算電商部分,阿里的營收也達到了後者的8倍。
有人認為,阿里與拼多多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所以有些偏失很正常,那麼與京東相比,拼多多仿佛也佔不到什麼好處。
從交易規模上看,拼多多靠著10066億的GMV突破了引以為傲的萬億大關,而同時期的京東,這個數字竟高達20854億,是前者的兩倍。
此外,在用戶質量的層面上,2019年,拼多多的活躍用戶消費額為1702.1元,京東是5761元,而真正的巨頭阿里,雖沒有公布準確的數字,但是從去年第一季度的數據中可以得出,阿里的活躍用戶消費額為8757元,依舊遠超拼多多。
單靠上述數據,就將拼多多全盤否定,不免有失公允。接下來,就簡單剖析一下拼多多是如何屹立於三巨頭之中的。
如果不看財報可能都不知道,曾經被「三億人都在用」洗腦的拼多多,已經升級為「六億人都在用」了。
截止,去年年底,拼多多憑藉5.85億的年活躍用戶數不斷聲勢崛起,甚至連穩坐龍頭首位已久的阿里,也有了被拼多多追上的危機感。
那麼問題來了,是自己太豬,還是對手拼多多太虎?
客觀的來說,阿里與京東在追求新用戶上,一直都沒有鬆懈過,以阿里為例,早在2017年,其用戶量就已經超過了4.5億,在網際網路流量紅利極度稀薄的當下,它依舊穩扛平均每季度新增2000萬的指標,著實不易。
由此,不得不承認,拼多多實在是太彪悍了。如此高漲的新增數,主要得力於質疑聲較大的百億補貼。拼多多的年活用戶的環比增速在去年三月將至6%,第一季度的新增人數只有2460萬人,成為歷史新低。
去年年中,為了扳回一局,拼多多推出百億補貼不久,其環比增長迅速提高到了9%,並在第三季度重回11%的高峰。這場補貼為拼多多帶來了1.4億的新增流量,徹底穩住了拼多多的大盤。
在這新增的1.4億用戶中,有不少身處一二線城的用戶。然而,真正吸引他們的不只是平價的果農直銷、低廉的生活快消品,更多是被拼多多此次百億補貼所重點覆蓋的數碼3C、蘋果手機等高客單價產品吸引而來。
由此,拼多多的名聲也漸漸由低廉、便宜,轉變為了高性價比,而成功吸引來的一二線市場用戶,正是這場變革最好的證明。
與上行的拼多多不同,京東與阿里都做了不少下鄉的舉措。為了對標拼多多,京東上線了社交電商「京喜」,除了免減平臺使用費、降低不分點數、百億補貼外。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接入微信一級入口(拼多多接入的是微信二級入口),同時在QQ上也有留有一席之地。
一頓調整下來,在去年第四季度,京東成功吸引來了2760萬的新增用戶,要知道,這個數據幾乎是前三個季度的綜總和。
反觀,同樣推送百億補貼,瘋狂下沉的阿里,它的新增用戶數卻只有1800萬,當然了,阿里龐大的用戶基數,也是這個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們很難以偏概全的說上一句「阿里藥丸」。
與此同時,很多人將拼多多此次的增長全都歸結於那超200億的補貼,話雖沒錯,但是未免有些囫圇吞棗。畢竟,同樣是百億補貼,阿里的新增用戶卻只衝到了1800萬,而阿里卻將自己新增用戶的曲線緩慢,歸因為用戶基數大。
首先,拼多多借著「無套路不怕比,無定金不用等」的口號,將skll、戴森、蘋果等大牌推到用戶面前,在靠著正品大折扣,成功的將「低廉」印象更改為「高性價比」,成功在一二城市傳開。
其次,正如上文中提到的獨特「拼購」運營模式,在用戶的心中根深蒂固,由點及面的傳播速度,是其他平臺所難以匹敵的。
如今,靠著百億補貼,在用戶規模上成功超過京東,坐上了老二的位子,對於拼多多來說是好事,但是也是尷尬的開始。
未來何去何從
為什麼尷尬?百億補貼,說出來不過是四個字的小事,但這個數字的背後,卻隱藏著眾多壓力。
壓力一:如何盈利?
百億補貼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玩的起的,在過去的三年裡,拼多多全年的營銷開支,由開始的13億漲到了271億。
很多人提出質疑:百億換來的用戶沒什麼意義,燒錢註定是一比不長久、不平等的買賣。畢竟被廣告補貼吸引來的用戶,到底是羊毛黨還是剁手黨,沒有人能夠說得清。
與此同時,莫得感情的數據,也呈現出另一番景象——百億補貼期間,拼多多的獲客成本大幅提高,去年的第四季度,獲客成本高達190元,要知道,2017年的第四季度的獲客成本只要9元而已。
其實這個變動可以追溯到拼多多上市後的變動,上市後的拼多多難免會在公關、廣告、運營等方面下足籌碼,因此,獲客成本提高在所難免。然而,如何調整營收模式,提高變現率成為了拼多多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與其他電商平臺相似,拼多多的收入大部分也是來自廣告和佣金,在此之前為了吸引商家入駐,拼多多隻收取商家0.6%的支付處理費,這筆處理費,在將來很有可能會成為拼多多變現的新途徑。
除此之外,有不少平臺商家表示,自2019年起拼多多開始向商家收取流量費用,這一舉動一方面顯示出拼多多開始有了來自獲客成本的焦慮,另一方面,也證實了黃崢曾說的:拼多多具備隨時盈利的能力。
壓力二:如何把握機會?
拼多多有什麼?
用戶數。與快手相似、堅如磐石用戶關係鏈。在次基礎上,他成功將京東拉下馬,直逼阿里,步步將軍;
現金池。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不是所有企業都能玩得起百億補貼,而他拼多多,借著這場百億補貼的遊戲,混得順風順水。
它缺少什麼?
與阿里相比,他缺少一個強有力的生態,有人他們本就不是一個體量級的,但是生態不分體量;與京東相比,他沒有一個「親力親為」的供應鏈,因此平臺上的亂象才一直無法得到根治。
就目前而言,如何將已握在手中的6億用戶,徹底為自所用,進而快速變現,成為了拼多多當下最要緊的事。為此,拼多多也做了不少嘗試。
為了迎戰直播電商,拼多多上線了多多直播;為了擴大產品品類,拼多多上線了火車票業務;為了入局短視頻,拼多多內部上線了多多視頻功能;為了維護基本盤,拼多多推出線下團購工具「快團團」……
在過去的一年中,其在研發上投入的金額,是2017、2018年總和的三倍,不難看出拼多多的野心。
總的來說,拼多多此次靠著百億補貼贏來的用戶數,時間短,用戶習慣尚不穩定,若想穩定民心,目前的拼多多只能繼續保持低價、產品質量的同時,為用戶不斷貢獻高性價比的商品。
此外,沒有強大的生態和供應鏈,單純靠真金白銀換來的盛景,很容易變為曇花一現。因此,若想徹底留住6億流量為己所用,平臺仍需要在服務體驗、產品精細化、運營等方面上下些功夫。
不然,為他人做嫁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總的來說,有人認為百億補貼的本質是:賠本賺吆喝、放自家水養它家魚,因為補貼只會引來撿便宜的人,沒有粘性,這樣的理解還是稍顯片面。看完拼多多GMV破萬億後,覺得百億補貼的背後更大的意義是:1、培養高客單價用戶的消費行為2、在拉新與廣告效益上得到價值體現,與用戶建立深層信任關係,進而產生口碑宣傳與裂變,打破用戶對拼多多低價,假貨的刻版印象。在這其間,通過不斷篩選出的長期消費者,經熟人間的口碑裂變,能引爆出的效益可想而知。3、通過簡單粗暴的補貼引來剁手族消費做大GMV,刺激月活,繼續上探增長的空間,講出更有想像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