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發布了教育部發布了,《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在法案中明確規定了,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按道理來說,這絕對是個好事,但是從評論看,家長似乎並不覺得這是件好事,反而更焦慮了。
原因到底為何了?
不準幼兒園小學化,這就意味著小學的內容不準在幼兒園學,也就是說幼兒園不能涉及到識字和拼音,數學不能涉及到數數和加減法。
不學當然可以,那我們來看看現在部編版的一年級教材是不是零基礎的。
先看語文,直接就是識字和組詞,拼音的課時壓縮。數學如果不識數的話,只怕會跟不上。英語就更不用說了,當然很多地區的英語到了三年級才有。
這也就是說,教材的設置壓根就不是給零基礎的學生用的。很多一年級的老師在上課時為了趕課時,只能把教學的任務推給家長。
確實有很多零基礎的孩子上學,看看家長後面的付出就知道了,一般家長都是全程陪同學習。零基礎可以,前提就是家長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時間。顯然,現在的家庭很多家長做不到這一點。
幼兒園有教育部門監管,可以做到不小學化,但是校外的機構了?這個真的無法監管。
看看暑假幼升小的的火爆程度就知道,幼兒園是不教了,但是校外機構依然教。
這樣做,只是變相地加重了家長的經濟壓力。
教材難度變大,課時縮短,孩子一時無法適應,家長時間和精力有限,客觀原因造成了學生不得不提前學,現在幼兒園不讓教,那就只能推到校外機構,無形中加重了家長的經濟壓力,家長有這種焦慮可以理解。
隨著經濟的發展,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就算幼兒園不教,培訓機構也不教,很多家長自己也會教。
但是這個教沒有成系統,教學質量高低不齊。
學前教育不教小學內容是為不過早地給小孩子學習的壓力,讓孩子們更加健康的成長,關注的是小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出發點非常的好。
但是在操作中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現實是,完全不教,學生是沒辦法適應小學的教學的。
這個矛盾不解決,最終買單的還是家長。
一 小學教材難度降低,符合零基礎的孩子
一年級的教材要符合零基礎的孩子,在拼音,識字,數數這些基礎教學的課時要充足才行。課時短,進度快,孩子無法適應的話,自然就需要提前學。
二 校外培訓機構同樣也要規範
幼兒園不準小學化後,教育部門也要監管好校外培訓機構,如果不允許校內學,允許校外學的話,只會讓家長更焦慮。
加上培訓機構的水平也參差不齊,有可能讓超前學愈演愈烈。
教育部門要同時監管好校內、校外,這樣才行。
三 規範引導幼小銜接
幼兒園不能小學化,但是其實學的內容大多是小學的,與其堵,不如疏。那就是規範好幼小銜接,允許幼小銜接的存在。劃出幼小銜接應該學的內容。
讓孩子順利進入小學,適當的和小學教材結合,這也是個不錯的辦法。至少家長的負擔減輕,教學進度能做到大致的統一。
四 家長適當培養好的學習習慣,為小學做準備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也不必過度焦慮,不必太注重學習的內容,可以把精力放在學習習慣的培養上。
比如專注力的培養,閱讀習慣的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對後面孩子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
禁止幼兒園小學化的出發點很好,能減輕小孩子的學習壓力,也避免了在小學重複的學習知識,使孩子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但是,任何一個改革都需要結合實際,小學的教材適當的要做出調整。校外的培訓機構也要納入到管理中去才行。
您對禁止幼兒園小學化有什麼樣的意見和建議?歡迎留言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田田教育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