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雲峰】美國親臺議員不僅敦促美國國務院考慮「臺北法案」幫臺灣當局鞏固「邦交」,47人還聯名致函美國司法部與國務院,鼓動行政部門支持臺參與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幫臺灣拓展所謂的「國際空間」。
國際刑警組織大會將於10月在智利登場。據親綠的《自由時報》18日報導,美國眾議員匡希恆等47名親臺議員聯名致函美國司法部長巴爾與國務卿蓬佩奧,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刑警組織,「以免造成全球防治犯罪缺口,徒增世界安全風險」。聯名函聲稱,臺灣因不具有INTERPOL會員身份,無法迅速與國際社會分享有關犯罪及可疑活動的信息,形成全球防治犯罪的缺口。他們建議美國行政部門與臺灣當局合作研擬相關協議,強調臺灣「刑事局」對國際犯罪防治可以做出具體貢獻,同時在INTERPOL執行委員會下次會議中提出支持臺灣取得觀察員身份。
臺灣「外交部」回應稱,對此表示「誠摯感謝」,呼籲國際刑警組織儘快對臺灣參與做出「妥適安排」。16日,「副總統」陳建仁與日本三重縣知事鈴木英敬會面時,「建議」日本從地方到中央政府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
國際刑警組織成立於1923年,是僅次於聯合國的全球第二大政府間國際組織,全球最大的打擊與防治犯罪的警察合作平臺,總部設在法國裡昂,現有192個會員;1984年大陸申請入會後臺當局出局。此前在今年春季,美國參眾兩院都拋出自己版本的「臺灣保證法」草案,要求對臺軍售常態化及支持臺灣參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其中在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方面,美國會稱,美國政策是「支持臺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及其他適當的國際組織」,並要求在法案生效後180天內,美國國務卿針對國務院指導對臺關係包括「對臺交往準則」等文件進行檢視,並應重新頒發供行政部門遵行的準則。
不過就像索羅門群島照樣與臺當局「斷交」一樣,國際組織也不懼美國壓力。繼2016年失敗後,臺當局2018年再度申請以觀察員身份出席國際刑警組織大會,並「希望使用全球警察通信系統」。國際刑警組織則回應稱,「國際刑警組織大會於1984年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為組織內的唯一代表,在國家中央局(NCB)之外擴大全球警察通信系統的使用範圍,是相關成員國事務」。
另據臺灣《中國時報》18日報導,國際民航組織(ICAO)每3年舉行一次大會,討論航空安全、保安和運輸等議題,制定世界各地共同遵循的規範與標準。第40屆大會將於9月24日至10月4日,在加拿大蒙特婁召開。不過,臺灣當局今年仍未收到邀請函。臺「交通部」官員聲稱,即使沒有收到邀請函,仍會派人參加大會,在場外進行交流。報導提及,馬英九執政時期臺灣當局曾在2013年參加暌違42年的ICAO大會,當時的團隊以「中國臺北」名稱參加,不過2016年後未再受邀。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浦田秀次郎在華盛頓還稱,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給12個成員創建自由貿易平臺,但由於臺灣與大陸的政治關係複雜,日本很難評估臺灣是否能加入。
大陸國臺辦曾表示,對於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我們的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即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通過兩岸協商做出安排」。臺灣《旺報》直言,兩岸關係緊繃,臺灣難再參與國際刑警組織活動。有分析稱,按照國際組織的慣例,臺灣參加國際組織的活動,要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每個國際組織都會有自身的規則和章程,不會因為有人鼓動就準許臺灣成為觀察員或正式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