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德語培訓機構,德語口語和書面語差別大,怎麼攻克難點
德語的口語和書面語的差別比英語要大很多,很有些似古代漢語的書面用語和口語的區別,往往學了很長時間,報刊、雜誌還是看不大懂。在佩文教育以上的這些難點都是可以克服的。首先,只要肯下苦功,發音關是沒有過不去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發音盲點,就中國國內不同地區而言,這種現象也是存在的,比如有些地區的人,就L和N不分、S和SH不分,但是經過鍛鍊總是可以克服的。所以同樣只要肯於細細體味,總會突破德語中這些大家覺得很奇怪的發音的。
在語法的條條框框中填入適當的德語單詞就形成了語言。要想看懂複雜的語句,要想把話說得準,要想文章寫的對,就得有紮實的語法功底。語法和詞彙都是學好語言的基礎,兩者都是在初級時比較需要打好的基本功。但有人持另外一種輕視語法的觀點,這裡說的是某些專家。他們反對背語法的條條框框,他們認為語言的表達---例如說話----應該靠語感。說話應該是一種想說什麼就能脫口而出的行為,說話時大腦裡不應該先去分析這句話的語法,然後再說出來。也就是說,我們說話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而不是需要預先思考語法的邏輯思維。例如我們說漢語時就完全靠語感,從來就不會去考慮它的語法結構,學德語也應該如此。你不需要知道某句話為什麼要這麼說,你只需要知道這句話本來就是這麼說,並且要不斷的把這句話說成習慣,養成自然。
學德語的同學們常會羨慕那些已經能同德國人順暢交談的學習者,心中默念本座何日也修到這般境界。但是內行看門道,能夠與母語者無障礙溝通無疑是一個炫酷的技能,但絕不能證明某人的德語就一定漂亮紮實。「讀寫永遠是聽說的基礎。」後來我的個人學習體驗證明此言不虛。語言用進廢退乃是常識。而接觸、運用德語多年的經驗告訴我,讀寫能力無論進步還是退化都比較慢,而聽說能力則恰好相反。一個讀寫功夫紮實、內功深厚的學習者,其聽說能力絕不一定強,但他只要有心稍加練習,聽說能力就能夠在短期內迅速提高。與之相反,一個一開始就沒有打好讀寫基礎,只重聽說實踐的學習者,他的德語溝通能力在短期內可能很強,可以和母語者侃侃而談,但只要脫離語言環境幾個月,其語言能力會迅速退步,而且很難撿回來。
背誦是提升熟練程度,而不能培養出能力。德國大學對大學生的要求恰恰是在能力方面。因此,考試題所偏重的也必然是能力方面的考核。因為,德國大學希望通過德福考試來考察一名學生是否具備了在德國大學學習的能力。有了能力,才能真正學懂、學好專業知識。如果我們忽略在外語學習中的能力培養,自然無法在德福考試中取得滿意的成績。當然,這並不是說熟練程度的提升不重要,但學習必須要有方法,而學習方法的基石就是邏輯思維、邏輯推理和聯想。
很多德語同學在寫作時會抱怨:「總感覺自己的語言不夠表達自己的思想。寫作文之前,腦子裡用中文想出了很好的句子,但是要翻譯成德語的時候力不從心。很多用法和表達,放到閱讀文章裡,我一定認識,可我就是寫不出那麼地道的句子。」佩文教育想告訴這些同學,這種現象完全正常,而且會一直存在。研一的翻譯理論課上,一個做漢學出身的德國專家告訴大家:「除了少數天才,大多數人是沒辦法用外語搞創作的,學得再好也不行。就算我活到100歲,我寫出來的中文也肯定不如一個中國高中生流暢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