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2」剛完成南極首航,又去北極考察,這次目標直指北極資源

2020-12-19 奇點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雪龍2」剛完成南極首航,又去北極考察,這次目標直指北極資源

據報導,在順利完成了南極首航後,「雪龍2」再次啟航,朝著北極出發,這也是「雪龍2」第一次前往北極進行科學考察任務,目前它已經從上海出發,在前往北極的路上。

「雪龍2」是什麼?

「雪龍2」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科學考察破冰船,它的全名叫「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它也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根據資料顯示,即使是在1.5米的厚冰環境中,「雪龍2」也可以順利的破冰航行,不會受到任何的阻撓,這項技術在全球都是領先的,「雪龍2」的出現也填補了我國在極地科考領域的裝備空白。

更加讓人驕傲的是,「雪龍2」投入使用的時間,是在去年7月份,雖然如今不過是1年左右的時間,卻成果赫赫,在去年10月,「雪龍2」成功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並且在今年4月底,在成功完成了南極考察的任務後,返回位於我國上海的基地碼頭。這一次「雪龍2」重新出發,目標為北極。

在南極科考的過程中,「雪龍2」順利完成了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等一系列科考任務,並且通過分析對南極的氣候環境變化、生物多樣性等一系列變化,對南極有了詳細的認識,分析了南極對於全球變暖的影響,以及未來南極的氣候走向。那麼,這次北極科考的任務又有哪些呢?

根據報導,這次「雪龍2」的北極科考任務,主要是以對北冰洋進行全面的科學調查為主,主要從北冰洋的生物多樣性、北冰洋的生態系統、北冰洋的海洋環境情況、北冰洋的汙染情況、全球變暖對於北冰洋的影響等多個方面,展開詳細的研究分析。

為何要去北極科考?

很多朋友都會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為何很多國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南極、北極進行極地科考?拿這次「雪龍2」的北極科考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科學家表示,北極科考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因為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對於地球的氣候環境變化來說,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而且北極地區也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對於國家的發展來說,也意義重大,特別是北極因為和我國的距離要比南極近很多,所以北極地區的氣候環境變化,對於我國未來的氣候環境變化等,也都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作為世界大國之一,我國也有義務需要對北極進行科學考察,並且對它展開保護。

說起來,我國第一次進行極地科考,是在1984年,一直到今天,我國已經進行了15次的極地科考,在極地科考中,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也都感受到了人類活動對於地球造成的氣候環境變化,導致極地地區出現的變化。

拿這次「雪龍2」出發去北極來說,為何要去系統研究北冰洋呢?這裡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國的遠洋捕魚每年漁獲量的四分之一,都來自於北冰洋,所以,研究北冰洋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變化情況,對於我國遠洋捕魚的發展非常重要。

此外,我國北方也是靠近北極地區,多年來很多地方也都出現了荒漠化的情況,而且乾旱的情況也非常嚴重,所以,這次北極科考也可以通過分析北極的氣候環境變化情況,來判斷是否對我國局部地區已經造成了影響。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上文中我們提到過,北極資源非常豐富,作為世界第四大油氣富集區,北極的天然氣、石油等貯備量也非常驚人,未來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去北極開採石油、天然氣等資源也是一個必然趨勢,因此,在這之前,也需要去北極進行實地勘測,搞清楚北極究竟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資源。

根據報導,如果一切順利,這次「雪龍2」會在今年9月下旬返回到上海基地,並且進行修正,為下一次的科考做準備。這次考察也將幫助我國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北極的生態、氣候等多個情況,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詳細的數據支持。期待「雪龍2」會不斷有好的消息傳來!

參考消息

《科技日報》7月16日文章《「雪龍2」首次 赴北極科考》

相關焦點

  • 「解剖」雪龍2號:在南極破冰前行需要怎樣的船體結構?
    「解剖」雪龍2號:在南極破冰前行需要怎樣的船體結構?「雪龍」號和「雪龍2」號雙雙抵達中山站,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將分批登陸。與歷次南極科考不同,第36次南極科考中,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首航南極,與「雪龍」號一起「雙龍探極」,開啟了中國極地考察新的格局。
  • 世紀之交的首次北極考察
    乘「雪龍」挺進北冰洋 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是經國務院批准,由原國家海洋局組織實施,以中國科學家為主體(包括我國港、澳、臺學者),還有來自俄羅斯、日本、韓國的極地科學家參加的一次國際北極科學考察活動。參加這次考察有來自全國20多個有關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和船員合計124人(已有5人逝世),於1999年7月1日搭乘「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從上海港起航,穿過北極圈,進入北冰洋開展海洋環境綜合性考察活動。此次考察歷時71天,於9月9日回到上海,總航程14200海裡。「雪龍」船最北到達北緯75°30',直升機最北抵達北緯78°18'。
  • 與南極相比,北極有什麼?
    人們通常所說的北極地區,就是指被北極圈包圍的範圍。它在世界地圖的最上部,翻開地圖向上看,可以看到這裡是被眾多陸地拱衛的一片汪洋。地球上8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我國的所有國土,也都位於北半球。但是相比南極,我們對北極的探索卻晚得可憐。是因為它不值得探索嗎?
  • 全文《中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
    一、綜述     經批准,中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隊由96名隊員組成,於2017年7月20日乘「雪龍」號船自上海出發,10月10日返回上海,歷時83天,總航程逾2萬海裡,首次穿越北極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實現了我國首次環北冰洋科學考察,開展了海洋基礎環境、海冰、生物多樣性、海洋脫氧酸化、人工核素和海洋塑料垃圾等要素調查
  • 「雪龍2」號今日將於深圳出發首航出徵南極
    「雪龍2」號裝備有國際先進的海洋調查和觀測設備,能實現科考系統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它還是一艘智能化船舶,能實現船舶和科考的智能化運行和輔助決策,並搭載一架萊奧納多AW169型直升機,具備出色的應急及保障支撐能力。「雪龍2」號今年首航南極,標誌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新的突破,「雙龍探極」時代正式來臨。
  •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前不久,參加南極科考的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剛剛回到青島。近日,青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10多位科研人員又從上海出發,乘坐「雪龍2」號參加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回顧今年的極地科考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給科考人員增加了許多困難因素。在這特殊的一年裡,南北極的「青島身影」又書寫了不同尋常的歷史紀錄。
  • 南極北極在哪裡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許多個極,但是如果按照地理地貌來說,人們習慣說地球有三個極,那就是地球的南極、北極和峰極。所謂峰極,就是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那麼,地球的南極北極又在哪裡呢?  也許很多人會很輕鬆地說,南極北極不就是地球的南北兩端麼?這種說法當然沒有錯,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樣的說法卻又不是十分準確的。
  • 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不過,疫情的話題我們聊的其實有點多了,我們這次換一個話題,聊一個非常冷僻,而且確實非常冷的話題——北極科考。 可能熱衷冒險的朋友們甚至都會有點躍躍欲試,想問問去北極的旅遊路線多少錢了。 去往北極的旅遊線路是沒有的,但這不妨礙我們一同跟隨這艘科考船和莫哈普的故事,來展開一次線上的極地探險,看下他們到底會遇到怎樣的情況,要做哪些事情,並找尋哪些答案。
  • 我國首艘自主建造極地考察船「雪龍2」號赴南海試航
    &nbsp&nbsp&nbsp&nbsp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8月15日從上海起航,前往我國南海海域執行試航任務。&nbsp&nbsp&nbsp&nbsp本次試航預計36天,分為4個航段,主要目的是完成「雪龍2」號科考甲板支撐系統、走航觀測設備、水下聲學設備、拖曳觀測系統、底質沉積調查取樣系統、實驗室系統和其他調查採樣設備的性能測試,並對上述科考設備現場驗收,同時開展船員獨立操船技能訓練。
  • 「雪龍」號科考船南極撞冰山後畫面曝光:船頭甲板冰雪重約250噸
    北京時間19日上午10時47分,正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船,在南極阿蒙森海密集冰區中,與冰山碰撞。觸碰後,船頭甲板堆滿冰雪。冰雪體積初步估計有400立方米,總重量約250噸,船艏桅杆斷裂。目前,無人員受傷,設備運行正常。
  • 雪龍號南極救援俄考察船受阻 冰密度大阻礙破冰
    聖誕前夜,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科學考察船被困南極冰山雪海中,中國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和澳大利亞「南極光」號抵達遇險地準備救援最大航速馳援被困船隻12月25日5時50分,正在南極執行科考任務的中國「雪龍」號收到澳大利亞海上搜救中心電話:一艘載有74人的俄科考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在南極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兩座冰山正向其漂移,情況危急,希望「雪龍」號前往遇險地點施救。遠水解不了近渴,雖然俄羅斯擁有多艘核動力破冰船,但多在北極活動。
  • 克服碰撞冰山困難「雪龍號」安全返回上海碼頭 「雪龍2號」年內...
    「雪龍」船於2018年11月2日從上海出發開展第三十五次南極科學考察  東方網記者解敏3月12日報導:今天上午,中國第三十五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完成考察任務,順利返回上海碼頭。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暨「雪龍」船於2018年11月2日從上海出發,先後4次穿越西風帶,總航程30800餘海裡,其中冰區航行2102海裡,歷時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中,「雪龍」船因受濃霧影響與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牆受損,無人員受傷,船上設備運行正常。科考期間,考察隊克服了碰撞冰山後帶來的各種困難,在科學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
  • 俄羅斯加緊北極的軍事部署,北極是否會成為美俄下一個角逐點?
    兩極地區由於緯度最高,常年受到極地高氣壓帶控制,形成了寒冷乾燥的極地氣候,特別是南極大陸由於冰蓋海拔高,所以南極大陸成為了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目前南極大陸不屬於任何國家,只能作為科學考察目的,進行和平利用,目前世界上有實力的國家都在南極建立自己的科學考察站,我國在南極有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等四座科考站外,還有正在建設中的第五座科學考察站「中國南極羅斯海新站
  • 中國的北極政策
    全文如下:中國的北極政策(201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目錄前言(1)一、北極的形勢與變化(2)二、中國與北極的關係(4)三、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和基本原則1996年,中國成為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成員國,中國的北極科研活動日趨活躍。從1999年起,中國以「雪龍」號科考船為平臺,成功進行了多次北極科學考察。2004年,中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地區建成「中國北極黃河站」。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在北極地區已成功開展了八次北冰洋科學考察和14個年度的黃河站站基科學考察。
  • 話說,南極和北極那個更冷……
    你是否有想過同樣地處「兩極」南極和北極誰更冷地球的南極和北極都常年覆蓋冰雪,天氣異常寒冷,那麼,南極和北極哪個更冷一些呢?其實,南極相對更冷一些,南極的平均氣溫只有約零下48.9攝氏度,比北極的平均氣溫低1.7攝氏度。
  • 極·行者 | 跟著「雪龍」環南極
    當地時間2017年2月25日,「雪龍」號科考船緩緩駛入普裡茲灣,這是繼2016年12月12日駛離後,完成14545海裡逆時針環南極航行作業的「雪龍」船再度回到起點。一路上有哪些「遇見」?2月1日,「雪龍」船行駛到南緯78 41 羅斯海鯨灣附近,這是「雪龍」船在南半球到達的最高緯度,也刷新了全球科學考察船在南極海域到達的最南紀錄。
  • 首部北極科考題材紀錄片《光語者》營造冰天雪地裡的世外桃源
    近期正在上映的我國首部北極科考題材紀錄片《光語者》給出了答案。《光語者》以2017年到北極越冬,獨自在120天的極夜中完成極光檢測任務的科考隊員劉楊為線索,忠實地記錄了新奧爾松和朗伊爾城居民的生活與情感。
  • 首部北極科考題材紀錄片《光語者》 營造冰天雪地裡的世外桃源
    近期正在上映的我國首部北極科考題材紀錄片《光語者》給出了答案。《光語者》以2017年到北極越冬,獨自在120天的極夜中完成極光檢測任務的科考隊員劉楊為線索,忠實地記錄了新奧爾松和朗伊爾城居民的生活與情感。
  • 中國助力打造「冰上絲路」 實現北極三航道全通過
    這是人們所熟悉的中國北極科考年度例行節奏。雪龍號科考船正是踏著這樣的節奏,完成了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近日凱旋。  本次科考取得了引人矚目的非凡成就。國家海洋局在發布的總結報告中,將本次北極科考成就概括為四個首次:首次開展環北冰洋考察;首次穿越北極中央航道,並在北冰洋公海區開展科學調查;首航北極西北航道,加強國際合作,開展海洋環境和海底地形調查;首次在北極和亞北極地區開展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和人工核素監測。正是這些「首次」將中國北極科考推上了新的發展水平,為人類認識北極,推進北極地區自然資源的和平利用與保護作出了新的貢獻。
  • 南極科考船「雪龍」號今晨抵霍巴特港,與「雪龍2」號匯合
    南極科考船「雪龍」號今晨抵霍巴特港,與「雪龍2」號匯合 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2019-11-07 09:29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