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全省前100名考生報考浙江大學獎勵50萬元?這是現代版「書中自有黃金屋」,還是現實版「知識就是財富」?
昨天,一張《關於請嚴格執行招生工作紀律的函》的截圖在網上轉發,落款為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日期為6月24日。函件顯示,針對「浙大招生處負責人表示浙江全省前100名考生報考浙江大學獎勵50萬元」一事,教育部要求浙江大學查實情況,糾正違規招生宣傳行為,妥善處置負面影響。
民間高手製作的「土味」上海交大招生視頻熱度還沒過去,浙大「土豪」招生廣告突然「亮瞎」大眾雙眼。
這背後其實是暗潮洶湧的招生戰爭。
01
昨天下午,針對「50萬獎勵事件」,浙江大學本科生招生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向媒體記者矢口否認,並表示一切獎勵信息要以浙江大學本科招生網上公布的信息為準,網站上沒有列出的信息,均視為第三方信息,不能輕信。
但與此同時,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卻向媒體確認了浙大「土豪招生廣告」確有其事,函件也確為教育部所發,內容屬實。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還透露,函件要求浙大在6月25日前將事件的處理情況上報,但截至6月25日下午2時許,浙大還未對情況進行上報,教育部高校學生司仍在等待浙大反饋。
那麼,這一事件的前因後果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據了解,6月23日,浙江大學本科生招生處處長接受了浙江廣播電視臺的採訪,並在新聞報導中公開表示,全省前100名考生如果報考浙大,將會獲得50萬元獎勵,全省前300名考生報考浙大,將會獲得20萬元獎勵,還可直接進浙大竺可楨學院。
除了電視新聞報導之外,教育部還監測到浙大部分招生組正通過微信群等方式傳播以上獎勵措施。教育部發函之後,網絡上流傳的新聞視頻很快被刪除,浙江大學本科招生網上也沒有相關信息。
02
浙大揮金如土的「土豪招生」是明顯違規行為。
2017年,教育部出臺高校招生工作「30個不得」禁令。禁令規定,高校不得在錄取工作結束前以各種方式向考生違規承諾錄取或以「籤訂錄取協議」「新生高額獎學金」「入校後重新選擇專業」等方式惡性搶奪生源。
而之所以有這樣的禁令出臺,只因近年來高校之間爭奪生源早已到了「搶逼圍」的地步。此前北大和清華兩所名校就曾多次發生過為爭搶高分學生在微博上掐架互黑,最後斯文掃地的事件。一些省市文理科的頭名,甚至在高考分數還沒公布前,就被名校連夜接走。
浙大的「土豪招生」,可以說是金錢開道,另闢蹊徑。
為何名校也要搶學生?這與近年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有關。
近年來,高考報考人數逐年減少,加上國外高校招生的衝擊,在日益國際化、激烈化的高等教育競爭中,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到港臺或者國外的大學就讀……這就意味著,優質畢業生成了稀缺資源。
為了不輸在「生源」這條起跑線上,確保學校的招生政績,從所謂的「狀元」到高分生,高校在招生環節的爭奪日趨白熱化。各高校根據事先拿到的考生信息,聯繫各自爭取的對象,競相開出優厚條件。甚至在招生諮詢中或明或暗地貶低攻擊其他高校。
生源大戰不只發生在每年高考後,每年3月的自主招生,各校對優質生源的爭搶便已悄然進行,其「激烈」程度也絲毫不遜於高考。
03
浙大「揮金如土」的招生方式,也讓網友們產生另一個疑問?浙大為啥這麼有錢?這樣用錢合適嗎?
根據國家法規要求,我國公辦高校必須公布相關數據:經費預算和開支、招生人數(包含本專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財政收入情況等等。按照各個高校公布的2018到2019年數據看,我國經費撥付、籌款和開支最大的高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最富有的大學」,是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另外有5所地方高校和部分部委直屬高校,這些高校也都是國家重點大學。
其中,預算和開支經費最多的高校,前3名是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北京大學。傳統印象裡,中國最有錢的高校應該是北大清華,為什麼浙大能夠超越北大坐上第二把「交椅」?
這是因為部分高校還有地方政府資金投入、科研經費數量巨大等原因。比如浙江大學,除了國家投入,還接受浙江省政府和杭州市政府的資金投入,學校本身的科研經費數量巨大,校友捐資力度大,所以,浙大的資金預算超過了北京大學。
如此來看,大學的錢,基本都是國家投入的國有資產,通俗的說,是財政撥款,納稅人的錢。如果真正用於教育和科研無可厚非。在此之外的隨意揮霍,即使是以招生「求賢」的名義,也是不妥的。畢竟,有錢不能任性,而且有錢的學校可不止一個,如果大家都打「金錢」牌,高校招生豈不成了「拍賣會」?
04
或許有人會說,高校裡早有獎學金的存在,為何招生獎勵就不行呢?
這是一個度的問題。高校對優質生源的重視,是教育規律使然,在生源競爭中,考生與高校間的雙向選擇得到充分實現,在爭搶優秀生源中形成的競爭關係,也能督促各高校在激烈的博弈中不斷尋求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在目前的條件下,高考只是最公平,卻非最優的篩選人才方式。高考分數隻代表過去,是一塊敲門磚,卻不代表高分學子就一定是最好的人才。高校是教育的殿堂,真正優秀的大學,應當在教育上下功夫,發現每個學生的無限可能,並因材施教。
如果高校過度迷信高考成績,忙於靠錄取優惠政策招生,甚至直接砸錢「搶生源」,很容易忽視「修煉內功」,導致大學教育每況愈下,國內高校教學質量如果「性價比」不高,考生自然會「用腳投票」。而且忽視教學質量本身,即便搶到了「狀元」和優質生源,也不過是浪費人才。
試想一下,如果一所名校只能靠每年的高考狀元和高分學生來維持自己地位不變,那是何等的悲哀。
新民眼工作室潘高峰
圖片|網絡圖
編輯 |屠瑜 董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