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講,他們有太多的不同,也有太多的相同之處,個人認為,無論從教師的角度,還是從學生的角度,最開始的教學與學習,要取其共同點進行教與學,過了這一個初級階段,然後兵分幾路,各分各家,側重點不同去進行專業的細分和提高,這才是吉他普及教育老師應該做的,學生應該學的,如果老師不這麼做,就無法因材施教,如果學生不這麼學,就會十年如一日的陷入怪圈不能自拔!
音樂的三大組成部分:旋律,和聲,節奏,這三者的掌握缺一不可,這三者的學習順序,個人認為,1:先認識基本音符(簡譜,五線譜選擇其一)2:學習節奏,前期就是音符的時間長度的掌握3:能運用基本的所學音符與時值概念演奏旋律了,加入和聲的學習。
然後是綜合運用三個要素,完成你對音樂的詮釋或者創作。
請看下譜:

在這裡,「音階、練習」是學習旋律,「終止法、前奏」主要學習和聲。「前奏」的和聲進行是這樣的:
第一樂句:I-vi-ii-V7 (C-Am-Dm-G7)
第二樂句:I-V7/ii-ii-k46-V7-I (C-A7-Dm-
這雖然是古典吉他的學習內容,但是他也是其他吉他風格必須掌握的內容,掌握了,既可以去獨奏,又可以去彈唱,還可以與樂隊組合,這是任何吉他的共同點,最基本的東西了!
C大調的學習,彈了音階,再學該調基礎和弦。然後學習和弦應用,可以用C、G7和弦伴奏《新年好》等簡單的兒童歌曲,用C、F、G7可以伴奏《送別》,可以用卡爾卡西C大調《前奏》中的C-Am-Dm-G7伴奏李健的《風吹麥浪》。
我們不一定非得彈卡爾卡西的《前奏》,完全可以用歌曲的伴奏代替,練習效果和音樂的知識點是一樣的。如此一來,古典,電吉他與民謠的教學,沒有區別。因為我們抓住的是本質的東西。
音樂美學家們認為:「佔首要地位的是沒有枯竭、也永遠不會枯竭的旋律,它是音樂美的基本形象;和聲帶來了千姿百態的變化,它不斷提供新穎的基礎;節奏使二者的結合生動活潑,這是音樂的命脈,為多樣化的音色添上了色彩的魅力。」
既然音樂的基本構成要素是:旋律、節奏、和聲,那麼音樂的學習,主要就是圍繞這三要素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
大家再看下譜:

這首練習曲,右手是固定的琶音練習。左手其實就是a小調幾個基本和弦,在不同把位倒來倒去。這些中高把位的和弦,古典吉他要學,民謠吉他難道就不要學?電吉他呢?指彈吉他呢?肯定也要嘛,一樣的。各種風格的吉他,都可以彈卡爾卡西這首練習曲,也可以都不彈。可以選別的彈,只要到達了學習目的,選擇什麼樣的曲子彈,無所謂的。
從以上分析的和聲學習角度來看,任何吉他的學習沒有區別。音樂三要素的另外兩個:旋律、節奏,我就不講了。也是一樣的沒區別。
如果能以旋律、節奏、和聲為主線,由淺入深地學習,我們就可以抓住本質的東西。也就不會學得糊裡糊塗,彈了多年吉他,曲子練了不少,腦子卻一片空白。
說到這裡,不得不談一下當今中國考級怪象,說一說考級,在中國,考級評定機構數十家機構認證,大到中央級,省部級藝術學院,各種文化部旗號的機構,除了民謠彈唱,古典吉他設置了評級機構與所謂的考級教程,甚至小小的尤克裡裡都可以考級了,而早已進入大學學府的電吉他,電貝斯至今為止,我還沒有看到真正的權威的,國家級承認的考級評定證書和考級標準(個人與盈利機構編寫的無法得到國家級承認,不算),不僅僅如此,每年的特長類藝考,吉他也還是尷尬的存在,這麼複雜,既有高深的理論研究,又有高深的技術水平,紅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被年輕人追捧的神器,被老百姓越來越青睞,接受的樂器,民謠吉他,電吉他……在江湖這麼顯赫的地位,在正式的眾多國家級的音樂學府也設為本科甚至研究生專業學習的電吉他,電貝斯。碰到考級評定,或者參加很多藝考類大學,竟然還不如一段小小的竹筒,一個小小的葫蘆,豈不可笑,這是一個多年荒誕的笑話…

電吉他國家級考級機構在哪裡?國家級電吉他考級標準教程在哪裡?多數的非音樂類院校的藝考生為什麼不設置?知道的請關注我,私信我,感謝您的閱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