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圖是中國古時一種用來預知當年天氣、降雨量、幹支、五行、農作收成等資料的圖鑑。直至現在,我們也可在通勝和一些日曆裡面找到它。「春牛圖」內畫了一頭牛及一個牽牛的「芒神」。春牛圖左右兩旁分別載有七言詩句,這些詩句就是地母經。用於預測當年的天氣及農作收成。
2018年公曆2月4日(2017年臘月十九星期日)早上5:28分立春才正式進入農曆戊戌年。立春當日幹支為丁卯日。天幹屬火,地支屬木,納音爐中火。本年太歲名姜武大將軍。天幹屬土,地支屬土,納音平地木。歲德在戊,歲德合在癸,胃土雉值年,翌火蛇管局。遇卯日女宿,戌日胃宿為暗金伏斷。三日得辛,二龍治水,十一牛耕地,三姑把蠶,蠶食四葉,嶽元帥行雷。春牛身高四尺,長八尺。尾長一尺二寸。頭身黃,腹青,角耳尾紅,脛蹄紅,尾左繳,口開(上圖春牛有誤),籠頭索用黑色薴繩,構子桑柘木,踏板縣門左扇。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如童子像,白衣紅腰帶,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前,左髻在耳後,掩耳用右手,提行纏鞋袴俱無,鞭杖柳枝長二尺四寸,五色薴結,芒神早忙立於牛前左邊。
春牛
春牛就是土牛,乃是土製的牛,古時候於立春前製造土牛,好讓文武百官在立春祭典中彩杖鞭策它,以勸農耕,同時象徵春耕的開始。春牛身高四尺,象徵一年 四季。身長八尺,象徵農耕八節(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以及立冬)。尾長一尺二寸,象徵一年十二個月。
牛頭代表當年的年幹;牛身代表年支;牛腹代表納音;牛角、牛耳及牛尾代表立春日的日幹;牛頸代表立春日的日支;牛蹄代表立春日的納音;牛繩的代表立春當日的天幹;牛繩的質地代表立春當日的地支。並依幹支的五行畫顏色,屬金為白色,屬木為青色,屬水為 黑色,屬火為 紅色,屬土為 黃色。另外牛口合上,牛尾擺向右邊代表陰年;相反,牛口張開,牛尾擺向左邊代表是陽年。
牧童
春牛圖裡的牧童,就是「芒神」,又叫句芒神,他原為古代掌管柭木的官吏,後來做為神名。身高三尺六寸,象徵農曆一年的三百六十日。他手上之 鞭長二尺四寸,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芒神的衣服以及腰帶的顏色,甚至頭上所束的髮髻的位置,也要按立春日的五行幹支而定。當他沒有穿鞋和褲管束高時,就代表該年多雨水,農民要作好防澇的準備;相反地,雙足穿草鞋則代表該年乾旱,農民要作好抗旱蓄水的安排;又如一隻腳光著,一隻腳穿草鞋,則代表該年是雨量適中的好年景,農民們要辛勤耕作,勿誤農時。還有,如果牧童戴草帽意即天氣炎熱;不戴帽則陰涼。
芒神的衣服與腰帶的顏色,也因為立春這一天的日支之不同而不同,分別亥子日黃衣青腰帶;寅卯日白衣紅腰帶;巳午日黑衣黃腰帶;申酉日紅衣黑腰帶;辰戍醜未日 青衣白腰帶。而牧童的鞭杖上的結也因立春日的日支不同而用的材料也不同,分有薴、絲、麻,結的鏟七則都是用青黃赤白黑等五色來染。
而牧童的年齡也有 喻意,孩年的 牧童代表逢 季年(就是辰戌醜未年);壯年的牧童代表逢仲年(就是子午卯酉年);老年的牧童是逢孟年(就是寅申巳亥年)。另外如果牧童站在牛身中間,表示當年的立春在春節前五天和後五天之間;牧童站在牛身前面,表示當年的立春在春節五天前;牧童站在牛身後面,表示當年的立春在春節五天後。
中國的農業情況和自然災害的確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在預防瘟疫和災害上有著其獨有的意義。《地母經》言語平實不花哨,大概出於古代勤勞中國人民對自然規律口口相傳的總結,是古代中國人對於自然規律的一種探索。
詩曰:
太歲戊戌年,耕夫漸漸愁。
高下多偏頗,雨水在春秋。
燕宋豆麥熟,齊吳禾成收。
桑葉初生賤,蠶娘未免憂。
牛羊逢瘴氣,百物主漂遊。
卜曰:
戊戌憂災咎,耕夫不足懽。
早禾雖即稔,晚稻不能全。
一晴兼一雨,三冬多雪寒。
覺得不錯就打賞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