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 WWDC 2020 開發者大會上,蘋果正式發布了 macOS 11.0 系統,它也被稱為 「Big Sur」,正式告別用了 19 年的OS X(macOS 10.15.1)。Big Sur 也被稱為 macOS 有史以來的最大更新,體現在全新的 UI 風格設計,以及首次加入了對 ARM 架構的支持。發布會後,蘋果官方已經放出 Big Sur 的 Beta 版本,筆者已經下載並使用一周,這裡來談談使用的體驗。
這次 macOS 的升級,涵蓋了 2013 年後的 Mac Pro 和 Macbook Air,2014 年後的 iMac 和 Mac mini, 2015 年後的 MacBook 與 2017 年後的 iMac Pro,最長可以支持到 7 年前的設備。
▍UI 設計:深度,陰影和半透明
進入更新後的系統後,你就能看到 Big Sur 的真容,一條非常長的沿海公路,後面是群山環繞與掠過的雲層。蘋果自優勝美地開始,一直採用景點的名字作為系統的稱呼,這次的 Big Sur 也叫大瑟爾,是加利福尼亞州中海岸中自卡梅爾海蘭斯至聖西蒙的一段多山區域,曾被《國家地理雜誌》收入一生中不可錯過的 50 個旅遊勝地之一。
當然, Big Sur 可不單是改張壁紙那麼簡單,蘋果自稱是「自 Mac OS X 以來最大的設計變革」,圖標和界面進一步趨近於 iOS。
我們把目光轉向底部,我們看到 Dock 欄中圖標的樣式都發生了改變,圖標的扁平痕跡仍在,但增加了一些立體感,如同結合了擬物與扁平結合的設計,部分圖標的下方還有陰影,像信息的圖標,中間的氣泡看起來如同懸浮於背景框的上方。不過我們看 FaceTime 通話和郵件就沒有那麼重的陰影,懸浮效果也沒有那麼明顯,蘋果最終會採納哪種風格,就看後面的更新了。
但是,以下這種風格我們堅決不接受。
圖標對得越久,你越能感受到一股莫名的熟悉感。
一方面是圖標的樣式整體轉向 iOS 和 iPadOS,許多的圖標甚至是完全一致。根據蘋果設計師 Alan Dye 的說法,希望可以體現出一致性,讓用戶可以在不同的蘋果設備中流暢轉換。
另一個方面,就是圓角矩形的運用。由圖標開始, Dock 欄,窗口的形狀,到圖標的方框,選中功能的高亮效果等,你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不過因為 Beta 版本的原因,部分高亮的區域依舊是直角矩形,有些甚至沒有高亮,這些都有待於後期的優化。
圓角矩形的運用也體現到了兩項新特性中,控制中心和小工具。
控制中心可以調整 Wi-Fi,藍牙,顯示器亮度,音量一類的常用選項,節省了一部分菜單欄的空間,點擊圖標還可以做進一步的調節。當然,如果你有需要,也可以將常用的功能移回菜單欄。
原本右側的通知欄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通知根據不同的 App 堆疊起來,去掉了原有的分割線。天氣,日曆,股票等應用以小組件的方式呈現,基本上和 iOS 14 相同,小組件有三種不同的大小,一眼望去,頗有 Windows Vista 的遺風。
▍系統應用:Safari、地圖、信息
不止是 UI 的改動, Big Sur 也對一部分系統應用進行了升級。其中 Safari 是本次升級的重點。
這次 Safari 的升級對筆者而言,主要是對一些流行功能的整合,當然不可否認的,可以讓 Safari 變得更好用。
開啟 Safari 後,你可以很直觀的感受到起始頁的變化,除了個人收藏,還加入了「經常訪問的網站」、「隱私報告」、「閱讀列表」和「Siri 建議」,這些欄目,都可以通過主頁右下方的按鈕來開啟和關閉,你還可以改變初始頁的背景圖片。
Safari 還對瀏覽體驗做出了優化,現在當你的光標停留在標籤頁上時,Safari 會給出一個頁面的預覽,非常適合那些開啟了大量標籤頁,但又不想逐個打開的用戶。
同時,蘋果終於把頁面翻譯帶到 Safari 內,當系統檢測到你瀏覽的頁面並非你系統的默認語言時,在網址欄的右側會出現一個翻譯的按鈕,點擊即可翻譯頁面。不過,翻譯這項功能尚未引進,筆者目前還沒看到翻譯的選項出現。
隱私也是新版 Safari 主推的特性之一,在此前的 Safari 就已經加入了防跨站追蹤的技術。這次加入的是一個名為「隱私報告」的按鈕,它常駐在菜單欄,當你打開一個頁面後,點擊這個按鈕,會顯示出 Safari 幫助你阻擋了多少個跟蹤器。在初始頁中, Safari 還會統計過去 30 天總共攔截的數量。不過,對於普通用戶而言,可能未必想知道瀏覽器給它們攔截了多少東西,可以通過自定義工具欄把這個按鈕給移除。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 Safari 的拓展應用加入了權限的管理,決定它在哪些頁面可以運行,這項功能在目前的 Beta 版本也是暫時沒有的,要等後續的更新。另外,拓展應用在 App Store 中有了專頁,可以直接在裡面進行下載和更新一類的操作。
除了 Safari 以外,蘋果還對地圖,信息進行了更新,地圖加入了自行車路線,地點整合。信息則加入置頂聯繫人,信息特效, Memoji 一類的功能。整體來看,這兩項應用的改進,更像是為了與 iOS 版本的保持一致。
▍Big Sur 最重要的意義:ARM 兼容
除開系統 UI,應用更新這些表層的改變,Big Sur 還有一個重大的變革,它是蘋果首款同時支持 ARM 架構和 Intel 架構的桌面作業系統。這次 WWDC macOS 的演示都是用一臺 A12Z 的 Mac mini 來完成的。
ARM 架構可以帶來什麼好處?意味著未來的 Mac 可以更好的兼容 iPhone 和 iPad 上的應用,有助於蘋果進一步的打通三個平臺之間的壁壘。從上面列出的 UI 設計和應用等方面,我們已經看到了不少線索。由去年開始,Mac Catalyst 計劃就已經開始把原本 iOS 的應用搬到 Mac 上。
這次,蘋果額外給出 Universal 2(代碼優化),Rosetta 2(兼容模式),Virtualization(虛擬機技術)這三種方案,讓用戶由 Intel 到 ARM 的過渡更為順暢。
蘋果這次由英特爾轉向 ARM,遇到的阻力或許遠比當年由 PowerPC 轉向英特爾要大。儘管 A12Z 已經給到了相當不錯的性能表現,但是這個雙架構並存的狀態,或許還會持續很久,畢竟在桌面級平臺,蘋果需要拿出更有競爭力的旗艦晶片,才能讓全平臺普及 ARM 這個願想實現。
▍想嘗鮮 Big Sur?我建議你再等等
目前 Big Sur Beta 只是處在 Beta 1 的階段,整體系統還沒有做足夠的優化。升級到 Big Sur 後,筆者就感覺到 Big Sur 的運行效率不如 Catalina,在啟動臺翻頁,調出通知欄和網頁瀏覽時,都肉眼可見的卡頓,而且應用的穩定性有待加強,筆者的 Safari 就出現過多次崩潰。整體而言, Big Sur 在功能上並沒有過多讓人興奮的升級點,而且存在不少影響體驗的問題,建議還是等後期功能,穩定性各方面更完善的時候再考慮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