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習俗風俗習慣有哪些 立冬為什麼要補冬吃餃子寓意介紹

2020-12-17 閩南網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二衝四節氣的第19個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那麼立冬有哪些風俗習慣呢?為什麼立冬要吃餃子呢?

立冬的風俗有哪些

立冬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1、立冬習俗:冬泳

  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對於冬泳愛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礎,循序漸進,應該從天氣暖和時堅持每天下水,持續進行鍛鍊。另外,要選擇熟悉水岸情況的地點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邊的情況,就不要輕易下水,以免發生意外。另外,要結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顧。

  2、立冬習俗:補冬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

  3、立冬習俗:冬學

  冬天夜裡最長,而且又是農閒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冬學非正規教育,有各種性質:如「識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於掃盲;「訓練班」招收有一定專長的人,進行專業知識訓練,培養人才;「普通學習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冬學的校址,多設在廟宇或公房裡。教員主要聘請本村或外村裡人承擔,適當的給予報酬。

立冬是幾月幾日

  4、立冬習俗:吃餃子

  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裡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5、立冬習俗: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

  6、立冬習俗:拜師

  冬季裡,好多村莊都舉行拜師活動,是學生拜望老師的季節。入冬後城鎮鄉村學校的學董(學校管理人員),領上家長和學生,端上方盤(盤中放四碟菜、立冬有哪些習俗:一壺酒、立冬有哪些習俗:一隻酒杯),提著果品和點心到學校去慰問老師,叫做「拜師」。

  7、立冬習俗:祭祖祭天

  舊時,立冬這天,人們還要舉行祭祖祭天的活動。即便再忙的農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殺雞宰羊,準備時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一方面祭祀蒼天,感謝上天恩賜的豐年,並祈求上天賜給來歲風調雨順;而祭祀儀式後的酒食也可讓辛苦一年的農人,好好犒賞。

立冬吃什麼

立冬為什麼要補冬吃餃子寓意介紹

  立冬南方熱補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立冬北方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農曆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則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說起立冬吃餃子,相傳東漢名醫張仲景告老還鄉時,在路上見許多百姓由於天冷耳朵都凍壞了,於是在黃河邊支了口大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的藥材放進去熬,然後撈出來切碎,包在像耳朵一樣的麵皮裡再下鍋煮,那個形狀和耳朵一樣,包著這些餡料的就是餃子。所以立冬吃餃子老人們也稱「安耳朵」,更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責任編輯:柯金定

相關焦點

  • 立冬是什麼時候什麼意思 立冬含義習俗吃餃子寓意介紹
    立冬在每年公曆的11月7日或8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大家都知道,帶節氣中「立」為開始的意思,所以立冬的含義就是冬季開始的意思。那麼,立冬具體是什麼時候什麼意思 ,立冬的含義、習俗與寓意又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2017立冬是幾月幾號 立冬吃什麼有哪些習俗為什麼要吃餃子
    2017立冬是什麼時候,立冬意味著冬天的來臨,那麼立冬這一天要吃什麼,有哪些習俗,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立冬的相關資訊,歡迎閱讀。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此時,地球位於赤緯-16°19',北京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僅有33°47'。
  • 立冬到|俗話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立冬進補不能少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農耕社會是個重要的節日。大家辛辛苦苦勞動了一年,都會在立冬這一天休息下,好好犒賞自己和家人一番,故有「立冬補冬,不補嘴空」的說法。 立冬進補習俗有哪些?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北方的朋友就喜歡吃餃子,每年立冬的時候都會習慣性的吃餃子,這是流傳下來的習俗。也有人認為立冬就是冬天和秋天的交際,餃子與交子諧音,固有「交子之說」。但這個就無從考證了。北方人不管是立冬,還是平時過節,都喜歡一家人包上一煲餃子,香噴噴的吃一頓。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 2018年立冬是哪天_立冬的風俗是吃餃子嗎
    2018年11月7日,今日立冬。立冬有哪些風俗習慣呢?也需要吃餃子嗎?民間風俗:迎冬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 立冬人們要做哪些事情 立冬節氣的風俗盤點
    立冬人們要做哪些事情 立冬節氣的風俗盤點導語:今日是立冬節氣,各地人們都會做什麼呢?立冬在古代是非常受人們重視的一個節氣,因為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人們會舉辦一些活動,或吃一些食物來迎接它的到來。個別習俗在今天已經很少見到了,但多數傳統活動人們至今仍在延續。現在我們來說說立冬那些消逝的與保留下來的傳承習俗活動。首先,我們來說說已經消逝了的立冬習俗。在古代,立冬這一天是勞動者的休息日。人們勤勤懇懇忙碌了大半年,覺得在冬季到來這天休息一下,舉辦一些家宴犒勞自己或家人朋友。
  • 過年吃餃子,為什麼立冬也要吃餃子?原來是這種寓意,博大精深
    每到立冬之時,家裡的老人們都會親切地提醒我們:別忘了吃餃子,即使我們身處異鄉,這樣的風俗習慣依然讓我們心裡暖暖的。久而久之,每當到了立冬時節我們自然而然地想到吃餃子,那麼大家真的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選擇在立冬這天吃餃子嗎?立冬吃餃子有什麼美好地寓意嗎?
  • 2018立冬是月幾號應該吃什麼 南北方立冬補冬進補吃什麼好
    習慣上,我國民間常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根據氣象學上連續5日平均氣溫10℃以下為冬天,連續5日平均氣溫為10℃-20℃為秋天來看,廣東在立冬時,仍是真正的秋天。  「立冬補冬」是民間數千年的習俗,一到立冬,廣東人就會結伴去打邊爐吃羊肉,熱熱鬧鬧地開懷大吃;而立冬後,不少人會把珍藏的高麗參、鹿茸找出來準備進補。廣東人稱火鍋為打邊爐。
  • 關於立冬風俗與立冬唯美的句子
    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食俗方面,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而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
  • 2017年11月7日今日立冬:立冬習俗盤點 立冬補冬吃什麼
    古人認為「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陰,一冬溫。」如果立冬當日是晴天,整個冬天都會寒冷;如果立冬當日是陰雨天,那麼將是個暖冬。立冬·習俗吃餃子  立冬為何要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
  • 「補冬」是什麼意思 補冬跟立冬是同一天嗎如何「補冬」
    立冬素來有進補的飲食風俗,立冬預示著冬季的到來,立冬後天氣漸寒,進補是為了增加能量預防嚴冬的寒氣侵入。民間有諺語稱「立冬補冬補嘴空」,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補嘴空」表達了什麼?跟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關於立冬這句耳熟能詳的諺語吧。>>【2017立冬是幾月幾號 立冬有哪些習俗】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
  • 立冬是怎麼來的 立冬有什麼風俗習慣?
    立冬是怎麼來的 立冬有什麼風俗習慣?時間:2018-10-13 19:2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立冬是怎麼來的 立冬有什麼風俗習慣? 2018年立冬要到了,文章為大家介紹了立冬的由來和風俗習慣,快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為今年的立冬做好充足的準備!
  • 立冬吃什麼養生 關於立冬的民間習俗 立冬傳統食物是什麼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
  • 立冬養生吃什麼?2020立冬傳統習俗食物推薦 立冬時節吃什麼食物
    在寒冷的天氣中,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  吃餃子:  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當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東滕州一帶也有喝羊肉湯的習俗。
  • 2018年立冬是哪一天?立冬養生要怎麼吃有哪些習俗?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7日電(記者 上官雲)「立冬猶十日,衣亦未裝綿」立冬,是幹支歷戌月的結束以及亥月的起始,一般在每年11月7日或8日。同時,它在古代也是個頗為重要的節日,據民俗專家介紹,那時,農民要祭祀地神祈求來年豐收。人們還會吃餃子,舉行一些宴飲活動。
  • 迎冬、拜冬、補冬……立冬習俗知多少?
    據《清嘉錄》記載,到了清代,立冬之日,士大夫在家拜賀長輩尊者,還互相出去拜謁。男女老少都要更換新衣,相互作揖行禮,謂之「拜冬」。寫冬:邂逅初冬的詩意立冬不僅拉開了冬天的序幕,也勾起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感慨和詩情。
  • 立冬有什麼習俗 全國各地立冬習俗大不同
    立冬節氣來了,一轉眼我們已經從秋季進入了冬季。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各地的立冬習俗、慶祝方式都不同,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就請你繼續看下面的文章來了解吧!立冬有什麼習俗北京、天津「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 「立冬」的正確打開方式:除了吃餃子還要做些啥?
    由此看來,立冬不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此外,還有提醒人們注意儲存食物、歸避寒冷的意思。古時如何過立冬?過去,立冬不僅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有「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等習俗。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在民間,還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先祭祀,同時祈求上蒼保佑,賜予來歲的豐年。比如,晉崔豹《古今注》中提到:「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 立冬吃什麼補身體立冬吃哪些養生?補冬食物推薦及立冬養生注意事項
    11月7日是立冬節氣,立冬的到來意味著真的是冬天了,小夥伴們一定要多穿衣服哦,我們也不能夠因為怕冷就疏忽運動,這樣是不好的。那麼,立冬吃什麼好呢,吃哪些食物能夠抵禦寒冷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吧。立冬吃什麼食物推薦及立冬養生注意事項立冬後,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
  • 立冬後吃什麼?立冬飲食及歷史習俗
    原標題:【立冬後吃什麼】立冬飲食及歷史習俗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在民間有立冬補冬之習俗,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  每逢立冬,南北方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說是只有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那麼在實際生活中,立冬日我們該怎樣注意飲食養生?  立冬時鬥指西北,太陽黃經為225度,時值公曆的11月7日前後,習慣上,我國民間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
  • 立冬吃什麼傳統食物 立冬節氣補冬各地食物吃啥
    明代詩人王稚登在《立冬》中說立冬時節一天比一天寒意更濃。11月7日是立冬節氣,截至目前,冬季「版圖」已經佔領我國「半壁江山」,進入立冬節氣後,冬天的「地盤」將繼續向長江以南地區擴展,中國天氣網特別推出入冬進程圖和立冬補冬地圖,看看冬天的腳步到哪兒了?你的補冬計劃提上日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