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少華
喜鵲不善於飛翔,因為他的兩翼肌群及胸肌不很發達,加之尾羽過長,幾乎佔身長的一半,不能任意左右調節,所以飛行中轉彎緩慢,不能作九十度的急轉彎,一般只能向前作波浪式飛行。
古人對喜鵲的褒揚早已有之,喳喳報喜,喃喃軟語,被人們視為吉祥之鳥。《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時人之家,聞鵲聲以為吉兆,故謂靈鵲報喜。」《風俗通》云:「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喜鵲在人們的心目中早已成為喜慶吉祥的象徵。古詩中多有所詠。唐韓溉《鵲》詩中寫:「人間樹好紛紛佔,天上橋成草草回。幾時送風臨玉戶,一時傳喜到妝檯。」唐無名氏《鵲踏枝·叵耐靈鵲》中說:「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宋歐陽修《野鵲》中說:「鮮鮮毛羽耀朝輝,紅粉牆頭綠樹枝。日暖風輕言語軟,應將喜報主人知。」宋陸遊《贈鵲》云:「為梁星渚自何年,毛羽摧傷不怨天。知我齋餘嘗施食,翩然飛下北窗前。」
喜鵲常築巢於高樹、古塔、旗杆、電架鐵塔上,巢圓且大,有頂,巢口開在側面。巢內鋪以稻草、破布、羽毛等柔軟墊襯。築巢時,喜鵲口中能分泌一種較為黏稠的液體,使枯枝碎草之間有了黏著力。它們還會銜來大量的泥土,作成壁厚約5釐米的泥盆,泥盆的直徑可以達到20釐米。雌雄常結成伴侶終年偕對而行,互相關照。稍有異感即發出驚叫,聯袂遠飛。繁殖期為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8月,每窩生4~8個卵,卵呈藍綠色,雜以褐色細斑。繁殖期間交配頻繁,異常親熱,孵卵的任務由雌鵲承擔。經過半個月的孵化,雛鵲相繼出殼。此時雄鵲每天要外出覓食30多次,並與雌鵲輪流護雛。
據說鵲巢與鵲糞均可入藥,前者能治癲狂蠱毒和小便不禁,後者可醫瘡癤。
灰喜鵲俗稱山喜鵲、藍膀鵲、青翅鵲、馬尾鵲、長尾巴郎等,南通舊方志中稱為山和尚。灰喜鵲的頭和頸輝藍黑色,翼羽青藍色。有一對長長的天藍色的大尾羽,尾羽的尖端白色。整體看起來雖然比較素色,但還是顯得漂亮靈活可親可愛。體長35~40釐米。每窩產蛋4~8枚,卵呈灰白色雜以褐色細斑。鳴叫時尾羽中最長的那一對會隨著鳴聲同時上翹,這也是灰喜鵲的一種獨特的體態,可以作為野外辨別的重要標識。
灰喜鵲一年四季活躍在山坡林地,鳴聲「嘎、嘎」,比較單調,不能鳴囀。不喜久留樹上靜息,喜歡在樹林間飛來飛去,跳來跳去,集群共同消滅危害樹木的松毛蟲等害蟲。根據觀察記錄和推算,一隻灰喜鵲一年可以吃掉一萬五千條松毛蟲,是公認的「森林衛士」,也有說「林木衛士」或「松林衛士」。昔年曾有一些林場和科研單位應用灰喜鵲集群和捕食松毛蟲的特性,訓練灰喜鵲專門消滅松毛蟲,獲得了成功。馴養者以哨音為信號,可令灰喜鵲「集合」「出發」。得到了「天兵」「神鳥」的譽稱。1984年8月下旬,安徽省定遠縣泉塢山林場人工馴養的灰喜鵲群,共120隻。用汽車運送進京,進行了一個月的適應性訓練,於國慶35周年的上午在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風光一時,成為美談。10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鵲鳥通人意,飛舞天安門」的專題報導。
群居的灰喜鵲似乎還有一些社會性的生活習慣。曾有人觀察到:有數百隻灰喜鵲在一隻死鵲的上方低飛盤旋,哀鳴不已,似乎是在悼念亡者!整個過程延續近4個小時,令人匪夷所思。南通市嗇園的工作人員曾多次在園內觀察到幾十隻灰喜鵲將一隻野兔圍起來「戲耍」的場景,非常有趣。
灰喜鵲每年育雛一窩,從3月中下旬開始,雌雄鳥共同築巢。雌鳥5月產卵並孵蛋,半月後小鳥出殼,親鳥共同育雛。
近日見到程太和老師在《南通日報》上的《灰喜鵲》一文,很受教益,程老師查閱了不少資料,包括《如皋縣誌》《海安縣誌》《南通市志》和網絡等,說灰喜鵲與喜鵲在分類上是同科不同屬,還有「洋家喜兒」和「山喜辣子」等當地俗稱以及喜鵲和灰喜鵲的很多生態學內容。編輯老師又將其發表出來,增加了我等讀者很多知識。關於志書中灰喜鵲俗名「洋鴉雀」的讀法,「雀」與「鵲」發音相近,現在看來寫成「鵲」要更好一點。「鴉」字是從捕魚的老鴉(鸕鷀)借用而來,其南通市區方言發音為「丫頭」的「丫」,因為找不到相合的方言字,只好借用了這個「鴉」字,南通市區方言的發音為「洋丫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