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鮮花簇簇,紅磚古厝,百年樟樹,獨木成蔭,仿佛天然堡壘一般,守護著古樸的村落……
這裡就是位於廈門東大門的翔安大帽山境-寨仔尾裡,距離廈門島內大約一小時的車程。
大帽山,因其形似帽子而得名,因為離市區較遠,保持著遠離塵囂的清新感覺。
而今大帽山農場內的村莊,修舊如舊,保留原有紅磚古厝的風情,並加以創新,不僅有民宿、餐廳、咖啡館、茶社,還有牧場、親子學堂、農產品自助採摘等生態農業休閒項目。
有幸參與2019第三屆翔安鄉村旅遊季,得以品嘗到在翔安眾多美食中,精挑細選的十二道村味,與有榮焉!
「紅磚白石燕尾脊」的閩南古厝前,伴隨著樂隊的嫋嫋歌聲,澳頭村的海蠣炸和煎蟳、馬巷老街裡可以DIY吃的薄餅、新興街裡的薑母鴨……各種美食以不同的形態和風味,豐富著我們對翔安的記憶。
鮑魚醬豬手——來自金門灣大酒店
當地的九孔鮑,放養的黑豬前蹄,當海產鮮味與肉類醇香一碰撞,便勝卻人間無數,鮑魚的Q彈,豬手的軟糯,相得益彰,味上增味。
煎蟳——來自六和居海鮮館
煎蟳是翔安的「招牌」,金秋時節的大螃蟹最為肥美,滿滿的紅膏十分誘人,用麻油文火煎熟,原汁原味,風味獨具。
炸海蠣——大厝宅海鮮館
翔安三面環海,海產美味自是不少,這道炸海蠣極具閩南傳統特色,海蠣本身的肥嫩,加上香酥的外殼,是連牙齒都喜歡的美食。
薑母鴨——來自福春薑母鴨
薑母鴨,私以為是閩南必吃美食頭一號,番鴨、老薑、麻油、米酒等共同演繹的美味,不柴不膩,鮮香可口,還是具有食療作用的藥膳,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驅寒化痰。
碗仔糕——馬巷無名氏碗仔糕
碗仔糕,也稱「油蔥粿」,以米漿為原料,拌入油蔥調味,看起來白白一小碗,其實翻開後,有乾貝、瘦肉、蝦米、香菇、鵪鶉蛋等多種配料包裹其中,口感軟Q,味道豐富,承載著一代代翔安人的記憶。
地瓜粉粿——來自魚龍門海鮮館
每逢喜事或宴請,地瓜粉粿都是翔安人必備的迎賓菜餚。翔安的地瓜粉粿,以湯湯水水的形式呈現,粉粿與海蠣、蝦仁等用高湯熬煮,滑溜鮮美。
醉鵝——來自興恆大酒店
翔安的新圩鵝肉,小有名氣,是當地特有的農家菜之一。醉鵝的製作關鍵在於醬料,獨門秘方,古法燒制,鵝肉鬆軟入味,湯汁酒香撲鼻,越吃越想吃。
沙茶麵——來自老店沙茶麵
如今的沙茶麵,儼然是廈門小吃的代名詞,來這裡玩怎麼能不吃?這家老店沙茶麵,不似別家,只固定搭配豆腐、大腸、排骨三種碼料,沙茶湯微辣醇厚,是翔安人最愛的馬巷小吃。
紫菜煲——來自小嶝休閒漁村
翔安小嶝島的紫菜向來都備受青睞,2008年曾做為水產生物樣本,被選送搭乘神州7號飛船遨遊太空。
入口脆嫩的紫菜,做成熱氣騰騰的煲菜,家常而美味。
新圩豆乾——來自大帽山境·山遇桃源餐廳
新圩豆乾,韌而不硬,口感細膩,是翔安名聲在外的地方美食,樸實無華,其傳統製作技藝卻已是區級非遺項目。
薄餅——來自婉靜薄餅
薄餅,在廈門是一道家常料理,各個區域有各自的特色,在翔安薄餅皮裡,包裹的是高麗菜、胡蘿蔔等蔬菜,還有必不可少的油飯,用手抓著吃,亦是趣事一件。
煎麥兜——來自瓊頭古早味海鮮館
煎麥兜,也是一道極具閩南特色的傳統小吃,以麥粉為原料,輔以紅糖等,清水攪拌,溫火煎出,甜甜的麥香,滿滿的誠意。
在靜謐的山間,享用地道的村味,在這秋季伊始,暑去涼來的時節,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