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我們仨》走心的10句話: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讀來淚流滿面

2021-01-20 歷史國學智慧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楊絳《我們仨》

提起錢鍾書,總離不開他的妻子楊絳先生;提起楊絳,又總是不自覺想到錢鍾書。似乎兩個人的名字註定形影不離。

奇怪的是,似乎人人都知道錢鍾書寫過一本《圍城》,還能念出其中幾句經典:"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但說到楊絳,大家只知道她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被稱為"先生"的女性之一,卻不清楚她有什麼作品。而讀過她的《我們仨》的人,才知道她的字裡行間流淌著一種柔軟平和,樸實靜好。

正如她本人一般,與世無爭,與人不搶,淡泊之中埋藏著一種豁達,平靜之中透露著一種力量。

寫這本書時,楊絳先生已經92歲高齡,女兒和丈夫已相繼離世,她用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溫暖與悲愴、愛與痛的時光。

帶著這樣的背景和情緒,我想在此分享給各位讀者10句其中最走心的話,讀來讓人淚流滿面:

01.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02.從今往後,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

03.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04.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05.老人的眼睛是乾枯的,只會心上流淚。

06.親人去世,家在哪兒?親人去世那一刻,家就不復存在。

07.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08.現在我們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起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09.我覺得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著熱淚的眼睛。

10.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讀書亦是讀人生

從楊絳身上,年輕人可以學到這樣的一種處世哲學:懵懂無知時,心懷正念,以書養心,書讀厚了,人生也就圓潤了。

所以,不管當下你還是否年輕,請撕去那些油膩的浮躁,多讀一些書,多行幾裡路,到最後,人生所有的意義,都會在生活裡獲得。

讀楊絳的《我們仨》,你會看到一個乖巧聽話,體貼孝順父母的阿瑗;你也會看到溫柔細膩、一身才華的錢鍾書;你還會看到善良溫柔、賢惠寬容的楊絳;你更會看到一個溫暖有愛、其樂融融的三口之家。

楊絳筆下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刻意的渲染,只是用很平淡的筆觸,記錄下了幸福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家人其樂融融,相守相助,演繹著世間最為普通的煙火生活。

《我們仨》是一本好書,她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愛,什麼是幸福,她還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去生活,如何去面對失去。

有些事,要早點做;有些書,要儘早讀;否則只會徒增你人生中的遺憾罷了。

這樣一本書,記載了一個幸福家庭的愛,教給我們在婚姻中如何互相包容,教給我們生活雖不易,主要是樂得自在。就是這樣一本書僅售38元,一頓飯錢都不到,卻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百歲老人的遺世之作,背後深藏了巨大的遺憾: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這本書,就是楊絳先生在93歲高齡時出版的散文隨筆——《我們仨》。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以楊絳老年時夢見自己的丈夫錢鍾書為開端,拉開全文序幕。楊絳先生和錢鍾書的愛情大抵就是最好的模樣吧。這本書裡有一句錢鍾書的情話讓我印象深刻,是愛情裡最好的情話——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沒有生離。
  • 楊絳《我們仨》: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不爭的心,讀來時淚流滿面
    朋友說過一句很犀利的話:現在網上的追悼會就像在趕場子,一旦哪個名人死了,誰都要來表示下,湊個熱鬧,哪怕他們對此人根本不了解,一部作品也沒看過。我不敢給這話公開點讚,因為相信這種事很多人做過。但我向來是不願給陌生人悼念的,如果悼念,必要心存一些真實的情感,發自肺腑。
  • 淚眼婆娑~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淚眼婆娑~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所有的哀傷和快樂都在這一年畫上句號。2016年,105歲的楊絳,終於踏上古驛道,走上歸途。她去團聚了~因為,有鍾書,有阿圓的地方就是她的家。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裡灌。」這是怎樣的痛楚?可是面對纏綿病榻的錢鍾書,她只有淡淡的一句~~阿媛是在夢中離開的!而後,她用極淡的筆觸寫了兩次摯愛的離別!「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
  • 讀書筆記‖楊絳《我們仨》
    《我們仨》,這本書是我在電子設備上讀完的第一本書。
  • 《我們仨》中一句很普通的話,卻讓人不禁落淚,究竟又是為何?
    這位穿著裙子的「先生」,就是著名學者錢鍾書的妻子---楊絳。無數的人在讀過《我們仨》裡面這句:「從此以後,我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後淚流滿面。《我們仨》中一句很普通的話,卻讓無數人流淚,究竟有何魔力?生活恰如細水長流一般安穩平淡,哪裡有多少轟轟烈烈呢?愛一個人,便是和他相守著過平淡安穩的日子。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記錄一家人在飄搖亂世中的點點滴滴,讀來樸實無華,卻又動人至深。
  • 《我們仨》讀後感
    《我們仨》讀後感初識楊絳先生,是第一次為學生們上八年級的一篇課文《老王》,這篇文章最後一句「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印象太深了,常讓我想起的是楊絳先生的真誠、善良與樂觀。這次讀《我們仨》這本書,是第一次這麼深入地走近楊先生、走近她擁有的這個學者家庭,感受他們三口在人生苦難面前相互理解、關愛的親情,好多時候讀著讀著就熱淚盈眶。
  • 中電文苑│不一樣的《我們仨》給我的啟示
    中電文苑│不一樣的《我們仨》給我的啟示 來源: 中電新聞網      日期:15.10.27        去年一位親人故去後,我寫了一篇悼念的文章,給一位前輩看過後說我確實思親情真,但略顯直白,建議我多看看楊絳先生的文字。
  • 竹溪悅讀 | 《我們仨》
    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
  • 《我們仨》:世間好物不堅守,彩雲易散琉璃脆
    關於錢鍾書,關於楊絳,關於《我們仨》,都由來已久。這本書很有名氣,評價也頗高,又是氣節與才華獨具的楊先生所書,按理說應當早看。待到如今才拿起讀,實在覺得有些遲。但晚讀好過不讀,散讀好過瞎讀。談論本書,有很多情愫,惹人閒暇情思,這是散文和隨筆的獨特,皆來自於情。
  • 再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方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提起楊絳,在人們的腦海中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另外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他的先生,錢鍾書。兩個人都非常的喜愛文學,而且也非常的相愛。兩個人之間的愛情算得上是天作之合,都是靈魂相通之人。他們之間的愛情無疑是讓人羨慕的,而且他們的家庭也是非常美滿的。他們兩個人有一個女兒,正好構成了我們仨,不多也不少。他們家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也是值得大家借鑑的。
  • 第二次讀《我們仨》,我發現一段幸福的婚姻,都做到了這幾點
    《我們仨》的作者是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先生,這裡所說的我們仨,指的是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瑗,還有楊絳先生,這本書也是楊絳先生的家庭回憶錄。楊絳先生的一生可謂坎坷不平,年輕的時候與錢鍾書邂逅,相識相戀,過上了神仙眷侶般的生活,後來生下女兒錢瑗,生活更加甜蜜,整個家庭都充滿著幸福的味道。
  • 人間煙火氣,陌上花開情——讀《我們仨》有感
    初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我驚嘆先生樸實無華的文字間湧動出的感人心懷的深情摯意再讀《我們仨》,我驚嘆於楊絳與錢鍾書兩位先生及他們女兒錢媛淡泊名利文中我最喜歡的一處表達是,楊絳先生視戶外散步為&34;,無論是在異國他鄉還是在熟悉的家鄉園林,先生總稱她與錢先生的午後散步為&34;。可否認為,正因為有此等對待生活的赤子之心,兩位先生才會於平淡無奇的生命中覓得幾分詩意與甜蜜;他們對待生活中的逆境才能做到&34;。
  • 楊絳《我們仨》中很感人的語錄,整本書最悲傷的地方,看哭好多人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用很簡單,卻又言簡意賅的沉重語言,回憶了他們一家三口先後離楊絳先生而去,以及一家三口人過著快樂樸素的生活。這本書的創作背景很有意思,根據這本書編輯董秀玉的回憶,說這本書剛開始時候,是準備三個人合力完成,每個人寫不同的角度。
  • 楊絳文學作品《我們仨》中的經典語錄,家庭生活,真摯感人!
    《我們仨》是楊絳的散文家,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 勢均力敵的愛情:楊絳寄「慫」字,錢鍾書一字回應,她感動落淚
    楊絳看到錢鍾書的回信之後,知道錢鍾書已經明白了自己的心意,也為兩人的心靈相通感到快樂,甚至感動落淚。後來楊絳解釋道,「慫」字真正的含義,不是罵人,而是要把字按照上下結構拆開來,「慫」就是兩個人在心上的意思,含義是在問錢鍾書心上有幾個人。
  • 楊絳《我們三》: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不爭的心,讀來時淚流滿面
    可惜我喜愛的作家多半已經去世了很久,比如我摯愛的、對我最有深刻影響的三個人:張愛玲、三毛、楊絳。讀到這些老師的作品,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楊絳的去世,我難過傷感了好久,像被打擊了。我對政治不甚了解,也毫無興趣,對錢鍾書的了解也只限於《圍城》和日常聊起的隻言片語。起初有讀《我們仨》的欲望,完全是因為這個溫暖而飽含深意的名字。這本書講述楊絳老師一家三口的真人故事。
  • 楊絳《我們仨》:好的夫妻,都懂得這3個相處之道
    楊絳先生靠著回憶,獨自一人度過漫長的十八年。2003年,《我們仨》出版,楊絳先生在《我們仨》這本書裡,記錄了她和錢鍾書先生,還有女兒阿瑗的人生。他們的一生看似平凡,因為清心寡欲,與世無爭;卻又是不平凡的,因為他們相親相愛,相依為命。
  • 看楊絳先生《我們仨》:要是我丈夫這樣,病得再重也要爬起來離婚
    在你住院生孩子的時候,每次來看望你時,都是苦著臉說:我把家裡門弄壞了;我把客廳地板弄壞了;我把你的電腦弄壞了……如果你丈夫是這樣,你會怎麼辦?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像我一樣,要是我丈夫這樣,我病得再重也要爬起來離婚。
  • 質樸又單純,溫婉而動人,令人淚奔 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這是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一書中所寫的一段話,她與錢鍾書先生從風華正茂到老病相催,一起經歷了滄桑巨變,本書詳細記載了他們出國留學的軼事,回國後經歷文化大革命的坎坷,期間錢鍾書在她的陪伴下創作了《圍城》,老年時期共同照料女兒圓圓等事。
  • 【致青春】《我們仨》讀後感
    《我們仨》讀後感      每每品讀楊絳先生的作品,就好像與她老人家促膝交談,親切之感油然而生,她的散文《我們仨》,行文如潺潺流水,沒有對文革可怕的吶喊,沒有對現實無助的彷徨,沒有對命運無盡的抱怨,先生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敘述,使我沉入她的靜思,眼前不斷湧現出錢鍾書、錢媛、楊絳一家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