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在雲南昆明舉行的第四次中老兩黨理論研討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強調,推進社會治理,必須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必須維護公平正義,更好發揮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必須改進治理方式,妥善化解社會矛盾;必須深化改革創新,建立健全有利於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必須大力弘揚核心價值觀,形成社會和諧的最大公約數;必須強化黨的領導,為社會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9月22日《人民日報》)
社會和諧有助於經濟及社會全面、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有利於人民安居樂業,更多獲得各項改革發展紅利。社會和諧是國家社會治理層面的重要目標之一。實踐證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社會和諧與否,不僅體現著這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進步程度,而且寄寓著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因此,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把形成社會和諧格局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對待,力爭通過社會共同治理,滿足人民群眾的殷切期待。
「必須大力弘揚核心價值觀,形成社會和諧的最大公約數」,既是我國在推進社會和諧方面與國際社會的經驗分享,也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推進社會治理方面一貫堅持的原則和要求。過去,我們一直在為尋求社會和諧的「最大公約數」不懈努力,且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將來我們還會沿著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
「形成社會和諧的最大公約數」來源於對社情民意的深層認知。當前,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儘管社會治理層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相比,仍有一些需要提升和改進的地方。比如,城市居民需要清新優雅的居住環境,但在一些地方,廣場舞、機動車等形成的噪音汙染仍不同程度存在,城市亟需找到協調各方利益的平衡點;比如,不少農民工仍然受著城鄉二元結構的困擾,就醫、子女入學等方面仍面臨重重困難。這些都是社會治理中需要彌補和加強的「短板」,也都考驗著治理者的智慧。
其實,大力弘揚核心價值觀,形成社會和諧的最大公約數,相應的工作更像是一門藝術。需要治理者和群眾以藝術家的眼光和態度來對待,通過精雕細刻,來實現社會和諧的最高境界、最終目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中國人的共同價值取向和「精神坐標」,能不能將相應的要求目標實現,關係到全中國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而形成社會和諧最大公約數的過程,也是相關部門、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好,實踐好,讓每項要求、每個內容在全體社會成員頭腦中生根發芽,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其實就是求社會和諧最大公約數的過程。
形成社會和諧的最大公約數,是為了人民的共同福祉,是為了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所以,這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擔當。在形成社會和諧最大公約數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機構要用心雕刻這件「藝術品」;而全體社會成員要用心感受這件藝術品的價值,用心呵護、用心發展、用心弘揚。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更美好。(桑勝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