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科技(微信ID:binggongkeji)
圖註:陸軍某旅在高原腹地組織某型火箭炮實彈射擊
03式遠程火箭炮是我陸軍現役主力遠程打擊兵器,由北方工業公司研製,是一款集遠射程、高精度、自動化、信息化等性能於一體的某型遠程火箭炮,被網友親切地稱為「中國鋼雹」。
那麼,對於這款火箭炮研製背後的故事,您又了解多少?近日,《解放軍報》的一篇報導,首次為我們揭開了03式遠程火箭炮研製背後的故事。
上世紀國外各軍事強國已研製出新一代火箭炮,其射程遠大於我軍現役的同類型裝備。這一情況很快引起部隊有關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1989年,部隊有關部門決定研發我軍新一代遠程火箭炮。
對接到研製任務的中國北方工業公司所屬某廠科研人員而言,這項工作並不輕鬆,他們手頭除了幾張外軍火箭炮的外觀圖片外,無任何資料。因此在立項動員大會上,他們還半開玩笑地說:「我們幹的是『照貓畫虎』的工作。不僅如此,還要把虎『畫』得更兇更猛!」
算盤計算數據
首先一個問題,就是要解決發射動力學的問題。因為火箭炮有獨特的發射方式,如果解決不了發射動力學的問題,一切都是白搭。這就好比用自動步槍進行連發,無論打第一槍時瞄得有多準,可是前一次發射帶來的後坐力,都會導致後面的子彈偏離瞄準點。對於射程更遠的火箭炮來說,這樣的偏差會被放大上百米。
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龐大的數據計算,即便放到現在來看,哪怕利用計算機完成發射動力學相關的模擬仿真,背後龐大的計算量也是一組天文數字。在研發初期,該廠連一臺計算機都沒有,他們只能使用最原始的方法——帶領科研團隊在黑板上列方程,用算盤一組組地打數據。花了整整4年時間,新型火箭炮的原理性才論證終於完成。最終的方案確定下來,新型火箭炮的理論射程和精度都超出既定指標。
鉗工手敲炮管
接下來,對於新型火箭炮的結構設計,整個科研團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一部分人認為,應當繼承現有裝備的剛性結構,這樣可以大大縮短整個研發周期;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採用剛性結構就意味著犧牲新型火箭炮的機動性能,這在節奏更快、對抗更加激烈的現代戰爭中,無疑是致命傷。
一番論證過後,他們最終決定通過自主創新,探索設計新的結構。創新路上難免經歷坎坷。當時工廠主要還在生產老式火箭炮,所有的生產設備相對落後,無法滿足新型火箭炮樣機的製造工藝。最初的設計方案確定後,整個研發團隊只能拿著設計圖紙干著急。
「機器幹不成的事兒,咱們自己幹!」無奈之下,他們只好手工製造。一根7米多長的發射管,硬是靠十幾名高級鉗工耗時將近3個月,一點點給敲了出來。新型火箭炮的第一臺原理樣機,就是這樣在全廠工人的敲敲打打中誕生。從原理樣機到定型樣機,從手工製造到更新全自動化生產線,這一次,他們又用了整整4年時間。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們自己能夠體會。
工廠發不出工資
經過長時間艱苦的研製後,新一代遠程火箭炮樣機正式定型,但工作還遠遠沒結束,作為新一代遠程火箭炮系統,必要要有配套的指揮車、偵察車、裝填車以及各種車輛所需的信息化裝備,還需要很長的研製時間。
眼看距離立項已經過去了8年,由於老式火箭炮已逐漸被部隊淘汰,此時的工廠面臨著組建以來最大的困境:舊產品接不到訂單,新產品還在研發中,青黃不接的局面讓大家舉步維艱。那一年,工廠每名職工只領到了3個半月的工資。
隨即,工廠「勒緊褲腰帶」轉入民品生產,進而反哺軍品研發。後來的幾年裡,不少職工離開了工廠,而唯獨遠程火箭炮的研發團隊,沒有一人離開。因為大家都知道,自己肩頭承擔的是這家老牌軍工廠的前途命運。
艱苦創業,向死而生。可喜的是,經過「馬拉松式」的研髮長跑,2003年底,新一代遠程火箭炮系統順利通過關部門驗收。在隨後的兩年中,這款新型新型火箭炮開始裝備我軍部隊。
讀完這個故事,不禁讓人唏噓不已。03式遠程火箭炮,這款享譽世界的中國「明星」武器,居然是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研製的。細想一下,殲-10、99式坦克這些武器的研製過程,哪一個不也是歷經艱辛。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老一代軍工人硬是憑藉艱苦奮鬥,甘於奉獻的精神,堅持下來了。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中國今天強大的國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他們致敬!
更多精彩,請關注兵工科技微信公眾號(微信ID:binggongk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