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族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①雁門,在今山西右玉縣南。《雁門太守行》,為樂府舊題名,這首是擬古樂府詩。②易水,在今河北易縣、定縣。③黃金臺,在易水東南18裡。燕昭王將黃金放於臺上,延請天下英雄才俊。④玉龍:指劍。
這是李賀最負盛名的代表作。歷來引起重視,經久不衰。立意非凡,風格雄奇,造語獨特,境界深穩。似古代尚未有與之相類者,審美價值高超出眾。從整體觀,全詩一氣呵成,可謂一曲交響軍樂。時而深沉時而明朗,時而壓抑時而開張,時而緊縮時而慷慨,極盡變化之能事,詩人並沒有切身體驗,全憑創造思維而升華,任誰也不得不嘆為觀止,驚服其大手筆也。
首二句,突如其來,對比鮮明,便使人想起老杜那句「滿堂神色嗟神妙」的效果。黑雲,極為濃重,頗有遮天蓋地之勢,並形容誇張其承壓城關,竟令人覺得時有頹毀之嚴峻。忽又以「甲光」,點出將士威武壯觀開出國門,預示著一場激烈的軍事出徵。中間四句,則是記敘描繪行軍的情境,益發翻空奇崛。
「角聲」迴蕩,「滿天秋色」亦為之動情肅穆。「塞上」之夜,紫氣凝布,莊重沉鬱。風蕭蕭的易水上下,紅旗也警惕半卷,軍紀嚴明,毫不懈息。巨霜重重,本已沉默的軍鼓尤顯得毫無聲息,豈不正是「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何其生動而又令人屏息,激發起強烈的戰鬥欲。
我們讀著,便好似自己就在其中矣。寫得充分而錯落有致。「角聲」何以「滿天秋色裡」,乃剛出國門不遠,為向國人宣誓也。既至「塞上」而「易水」,則愈來愈接近戰場,故「紅旗」則「半卷」,「鼓」聲則「不起」,皆自覺而為之。至此,亦足以喚起敬佩之深意,感戴他們保衛家國的崇高精神。凡有良知,莫不如此。
後二句,結足意旨,收束豪邁而神聖。報效君王,持著玉龍寶劍一往無前,視死如歸。報「君」,為「君」死,重複強調。在那個歷史條件下,忠於明君便是愛國,難道還要於此「局限性」云云乎?此首樂府舊題,揭示了詩人「少年志氣當拿雲」的壯志抱負。憾哉!時不遇,命多舛也。
千載之下,人們總是連同此詩感念他的,大氣凜然,人才難得。此首詩自然天成,極富於色彩,為妙手偶得,並非刻意為之,遂入佳妙。此首詩與範仲淹《漁家傲·塞上秋來風景異》詞對讀,會益發深刻領悟其中三昧。
參考資料
《雁門太守行》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