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庾嶺古道使天險同通途 溝通粵北與外界
(南方網訊)大庾嶺橫亙於今廣東南雄與江西大餘交界處,山路陡峭、崎嶇難行、隔絕南北。
公元716年(唐開元四年),張九齡上書唐玄宗,建議開鑿大庾嶺路,北連贛江上源的章江水道,南接北江東源的湞江水道。後來,玄宗欽準了這個提議,並委派張九齡主持開鑿工程。
據了解,唐代張九齡奉詔在大庾嶺劈山開道,僅不過2個多月時間,就打通了一座約長二十丈,寬三丈,高十丈的大山凹,開通了一條寬一丈餘,長三十多華裡的山間大道。
大庾嶺路的開通使得北江成為嶺南通往中原和江南的水運幹道,嶺南東部與江南、中原之間的水陸裡程大為縮短,通行能力大為提高,商旅如梭,物資雲湧,氏族遷徙,不愧為中國古代經濟往來的水陸與陸路的對接點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大庾嶺路的修成,也促進了唐宋期間粵北和贛南的開發,帶來了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的繁榮,加強了嶺南與中原科技文化的交流。《廣文獻公開大庾嶺路史碑陰記》記載:「茲路既開,然後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矣,中原之聲教日近矣,遐陬之風俗日變矣。」大庾嶺古道的開通,是源源進入廣州的齒革、羽毛等舶來品及時運往京師各地,也使嶺北的絲綢、陶瓷、漆器等傳統手工業產品運往廣州,輸出海外。
據了解,除商貨轉運外,唐代到嶺南的謫官遷客有的也取此道,如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宋之問即由此道謫嶺南。唐玄宗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夏末,鑑真和尚由揚州東渡日本傳佛法,航船遇風飄至海南島,後經廣州由此道返揚州。唐宣宗年間(公元847-859年),監察御史許渾由廣州回京口(今南京)亦由此道。
在「嶺南科技縱橫」展中,觀眾可以行走在抽象和具象結合的古道上,體驗一段古道的古樸氣息,並通過兩邊牆面上的圖文資料了解這條連接了長江和珠江的大庾嶺古道在廣東歷史上對文化經濟的重要貢獻。
(本文資料參考:《嶺南科學技術史》顏澤賢、黃世瑞著 )
(編輯 楊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