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能力和成就的真相嘗試去想像託馬斯·愛迪生,儘量生動地想。
想像一下他在哪裡,正在做什麼,是不是一個人?」
實際上「愛迪生不是一個孤僻的人。在關於電燈泡的研究工作中,他有30名助手,其中包括訓練有素的科學家,研究工作在一家公司投資的標誌著當時最高水平的實驗室裡進行!
電燈泡也不是突然間被發明的,電燈泡現在成了「在某個時刻突然想到一個絕妙點子」的象徵,但在電燈泡發明的過程中卻不存在這樣一個時刻。事實上,燈泡並不能說是一項單獨的發明,它是由多項曠日持久的發明創新組成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名或多名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以及吹制玻璃的工人來協作完成。
愛迪生不是一個單純喜歡鼓搗小發明的人,也不是不諳世事的書呆子。這個被稱作「門洛帕克的奇才」(The Wizard of Menlo Park)的人其實是個精明的企業家,他清楚自己的發明具有的商業潛力,甚至知道如何去討好媒體——有時他會去打壓別人,讓自己成為一項發明的唯一發明者,因為他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他一直都是一個好奇心非常強烈的人(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等也如此)」
——《終身成長》
今天學習的主題讓我關聯到以前的幾個思考,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學到的點開始慢慢串聯起來了,就像賈伯斯說的剛開始學字體設計他當時根本不知道以後有什麼用處,當時選修字體設計對後來蘋果的的產品美學影響深遠!
接著愛迪生的故事,繼續回憶一下另一個故事,大概不止一屆學生都看過或者聽過發明大王愛迪生的故事,還有名言: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靈感!
現在再回過頭去看,我們那時聽的故事或者看的故事屬於模糊化了的,即細節缺失,邏輯不嚴謹,描述抽象,事實已經被「改編」過了,那進一步想想,幾屆學生都學過類似的故事,這故事的影響是上千萬級別的,那有多少人會被誤導呀!
我關注的一個核心主題是:教育,因此選擇了跳出教育這個圈子,從某種意義來講,旁觀者大概有幾分清明。
接著第二個關聯故事,是關於釘子釘木材的故事,也是一美國名人,他傷害了玩伴兼好朋友,於是他父親把他帶到一根橫木前,叫他用釘子釘進橫木,之後拔出釘子,語重心長的給他講:孩子,你傷害朋友時就如把釘子釘進橫木,當你拔出釘子時,釘子的孔還在,那麼下次你想著傷害他人時,先想想這根橫木。
又一個影響成千上萬人的故事,以上是憑藉記憶寫的,第一個故事我只留下了一個印象:愛迪生是偉人,牛人!
第二個故事我只記得:不要輕易傷害他人,但實際上大多時候做不到,只記住了「不要輕易傷害他人」。
隨著自己的成長,才通過他人的書籍發覺愛迪生的成就是一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他是一個商人,一個好奇心比大部分人強烈的人…
最近才突慢慢意識到,我們從小到大一直需要的都是可執行的經驗,可習得的技能呀,尤其重要的是事情的真相和真理!
這裡開始有點理解有些人為什麼會把「探索真理」當作畢生追求了。
那麼這就意味著我們以前的大多數學習方式都屬於「走馬觀花」式的,這就能理解讀了幾十年的書,大部分都還給老師了,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了。
對教育/學習來說,我們如果換一種方式會如何呢?比如看愛迪生的故事,我們幾個人組成一個團隊發明(或者生產)一個什麼東西,那麼就能窺探到愛迪生能如此偉大的冰山一角,這對個體成長才是最有益的針對釘子和橫木,那麼我們親自用釘子去釘樹木,然後再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又會如何呢?
之前,我把自己接觸到的知識分為經驗知識,科學知識等。
那時更多的是側重於科學知識,今天再次反思,發覺經驗知識同樣重要!我們做成的很多事,經驗知識功不可沒。
以前讀的書,大部分都是理論性的,並且還是重複大量的理論性的,而缺乏具體實際的操作性的和可習得的知識,比如從小學學到大學的詩歌,散文,小說,歷史……
這大概也是大部分人「聽了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的緣故之一了吧
前段時間接受「認知升級」的理論洗了一遍又一遍,最近慢慢開始發覺,認知升級,技能提升,經驗/經歷的積累以及執行能力等這些是相輔相成的,個體的成長變化由好幾個維度來奠基的(這一點有點類似卵巢彩票),積累越多/起點不同最終導致個體的選擇千差萬別,進一步分流人生的旅程,最後一選擇,一人生!
以前我接受到的知識都屬於單維的,邏輯及其簡單的,理論的,抽象的,比如愛恨,是非,因為~所以~、 如果~那麼~而真實的社會是複雜的,多維的,點線面體螺旋上升的,那麼我們通過以前單維的慣性來生活學習是很難適應的~
這裡附一個剛發生的事:和一個做幼教的朋友聊天,她說她教的小朋友太笨了!教了5遍6遍很多人都還不懂,比如講阿拉伯數字123掰著手指頭數給他們看,他們都不懂!
我答她:是你「太笨」了,不是學生太笨客觀的來講學生在這個階段IQ正在快速成長階段,很難定義聰明與否的,同時我們伸出手掌數123,正常的智商是只關注手掌,而很難把手掌和抽象的阿拉伯數字關聯起來的(對幼兒來說)
那我們換一個方式呢?比如讓他們表達自己有幾個玩具?或者有幾個朋友~
先讓阿拉伯數字和熟悉的/已知的關聯在應用起來那麼在用的過程中是不是就學會了呢?
她繼續說:有的小朋友非常聰明,一教就會。
我:那不是你的「功勞」,而是小朋友家庭教育還不錯的緣故~
一般來說,「笨」的老師教通常會把學生教「笨」,因為我自己就是「笨」老師教出來的!
之前學到人際也是學習成長的一部分,文中也有提到一點,通過向高手貼身學習習得必須的技能經驗等。
還有一大佬提到很多事都有其內在規律,比如必須要經歷1-2-3步驟才獲得4結果,就比如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最終才能由嬰兒長成成人,懷胎十月才能由受精卵長成一個完整的胎兒。
那麼經驗的積累,經歷的拓展,認知的升級,技能的習得也要經歷1-2-3-4的一個漸進升級!今天屬於經驗知識系列的第二篇,那怎麼積累經驗知識呢? 用主人翁的姿態或者第一人的視角去執行!
怎麼說呢,很多人大概都有看武俠小說或者電視劇的經歷,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會不自覺的把自己代入主角或者配角的位置,看完之後,如同角色一般體驗了一次人生,玩遊戲尤其如此:體驗親身打怪升級,過程中獲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體驗!這裡有個「陷阱」,我們遊戲玩high了,書看爽了,電視劇也看到停不下來,這導致大腦偷懶(誤導)的以為讀者/觀眾/玩家「走向人生巔峰了」即這些虛擬的娛樂透支了我們的多巴胺,滿足了我們的成就感,那麼現實生活中就不需要努力了,就如愛因斯坦說的「人類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而事實是:現實中做的事,取得的成就才是接近真實的。那麼如何打破被透支的多巴胺/成就感呢?比如我看到釘子釘橫木的故事,馬上去實驗,要更真實的話被朋友傷害之後體驗/觀測一個周期之後反思故事,比如看到同行業的前輩做了某件事拿到一個什麼結果,那就複製過來(儘可能多的還原操作關鍵),嚴謹的執行,看到xx培養了一個好習慣,適合自己那麼就去培養,直到達到預期的目的或者超越作者的程度,這才是學,這才是成長,這才是99%汗水。
去親自做才能知道事實和真相,也只有事實和真相才能引導我們正確的思考,正確的思考才能指導我們去拿到想要的結果!
那麼,99%的汗水是不是包含了執行,技能經驗和經歷,認知升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