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到爸爸工作的工地」農民工子女走進工地體驗父母工作艱辛

2020-09-03 中國青年報

「今天,我來到爸爸工作的工地,登上了還在修建中的六層樓房。在爸爸的陪伴和指導下,我第一次做起了塗料刷牆的工作。不一會兒,汗水就溼透了我的衣襟,我是真的體會到了爸爸工作的辛苦和勞碌……」來自湖北省鹹寧市南嘉中學的高一學生吳博在日記中寫道。

為讓孩子們更加真切地感知和體驗父母的工作環境,以更加勤奮進取的狀態投入學業,8月28日,中國一冶集團鋼構公司專程邀請數名公司員工和留守農民工子女,來到武漢市陽邏生產基地和洪湖市經合區人才公寓項目體驗「工地生活」。

洪湖項目部吳秋平帶領兒子吳博在項目上的安全體驗區接受安全教育。

在洪湖市經合區人才公寓項目部,留守農民工子女來到工地上,見到了他們闊別數月的父母。在欣喜之餘,他們和父母同吃同住同勞動,真切體會到父母勞作的辛苦。吳博,正是其中的一位。

在父親的陪伴下,吳博觀看了中國一冶的宣傳片,參觀了洪湖市經合區人才公寓項目部的辦公區和生活區,對建築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進工地前,爸爸親自給他戴好安全帽,囑咐好兒子:「一定要注意安全。」他帶著新鮮和好奇,來到項目現場,體驗了新安裝的門禁系統,感受了充滿科技和現代感的工地管理。接著,他又來到項目上的安全體驗區,接受安全教育。高處墜落、物體打擊等設施引發了他的濃厚興趣。

「工地上太陽很大,特別曬,幹活也特別累。僅僅十多分鐘,豆大的汗珠便爬上了額頭,汗水迅速地模糊了雙眼。之前不了解父親的工作,我還以為刮膩子只是簡簡單單地拿鏟子鏟兩下,再用刷子或者滾筒處理幾下就行,沒想到還有這麼多道工序,而且還有很多技巧。我親身試下來,感覺現在胳膊都快抬不動了。」吳博跟隨父親當了半天「膩子工」,中午下班時一直在感慨:「現在我才知道,我爸實在是太不容易了,他真的是用自己的拼搏和血汗撐起了我們的家。」

吳博的父親吳秋平今年44歲,已在工地上工作了整整20個年頭,主要負責項目現場的刷塗工作。「我常年在外面工地上工作,孩子從小就沒怎麼帶過,每年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回家抱抱他。轉眼間,他都16歲了,已經上高一了。孩子很爭氣,學習成績很好,放假了還大老遠地來這陪我幫幹活,我覺得孩子一下子就懂事了。」吳秋平看著自己的孩子,滿臉幸福和欣慰。

陽邏生產基地楊小娟、餘楚國帶領兒子餘宏富參觀車間製作區。

在陽邏生產基地車間,今年11歲的餘宏富在父親餘楚國、母親楊小娟的陪伴下,興致盎然地參觀了車間製作區。在參觀過程中,餘宏富對鋼結構的生產工藝、製作流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標準化車間、花園式工廠的建設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想著我的爸爸媽媽每天都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我為他們感到驕傲,更為自己是「一冶人」的下一代感到自豪。我一定好好學習,不負一冶公司的期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農民工子女走入工地,與父母共迎新學期
    今天,我來到爸爸工作的工地,登上了還在修建中的六層樓房。第一次,我在爸爸的陪伴和指導下,學著爸爸的樣子做起了塗料刷牆的工作。不一會兒,汗水就溼透了我的衣襟,爸爸認真工作的樣子深深感染了我。我是真的體會到了爸爸工作的辛苦和勞碌……」這是來自嘉魚縣南嘉中學高一學生吳博的一篇日記。
  • 開學第一課,走進工地和爸爸一起刮膩子
    今天,我來到爸爸工作的工地,登上了還在修建中的6層樓房。第一次,我在爸爸的陪伴和指導下,學著爸爸的樣子做起了塗料刷牆的工作。不一會兒,汗水就溼透了我的衣襟,爸爸認真工作的樣子深深感染了我。我是真的體會到了爸爸工作的辛苦和勞碌……」這是高一學生吳博的一篇日記,他的爸爸吳秋平是一名建築工人。
  • 工地上來了一群小朋友 體驗智慧工地感受城市發展
    「原來高樓是這樣修建的呀」「這麼大的商場爸爸媽媽也有參與建設」……8月26日,中建八局西南公司重慶分公司在渝建設項目上迎來了一群小朋友,孩子們的眼神裡滿是好奇。趁著暑假,這群小朋友受邀來到父母工作的地方,體驗他們工作的辛勞,也感受城市的變化。悅來會展總部基地項目,由一棟23層高層塔樓、一棟43層超高層塔樓及裙樓組成,目前建設正在有序推進。
  • 工地來了一群小朋友 體驗親子遊 感受城市發展
    中建八局西南公司向農民工子女贈送泳衣。中建八局西南公司供圖   人民網重慶8月26日電 「原來這就是爸爸媽媽平時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啊」「原來高樓是這樣修建的呀」「這麼大的商場和遊樂園爸爸媽媽也有參與建設」……25日,中建八局西南公司重慶分公司悅來會展總部基地項目上迎來了一群小朋友,初到項目,他們眼神裡充滿了好奇。   趁著暑假,這群小朋友受邀來到父母工作的地方,體驗他們工作的辛勞,也感受城市的變化。
  • 沒賺到錢農民工沒臉回家 日常在工地玩手機消磨時間
    春節假期剛過,不少農民工已經返回城市開始尋找新的工作。但是有些施工的工地不少農民工都沒有返鄉,為的就是多賺些錢,有的是為了子女,有的是為了老人。「不是動車,普通速度的便宜,晚來一天半天的也不打緊」在石家莊火車站,隨處可見進程務工的農民工兄弟,他們大多數為了省錢,都沒有購買高鐵。
  • 農民工記錄「工地社會」:苦中作樂 冷暖無人知
    本文作者也是農村進城打工青年,1992年10月從安徽潛山縣來到北京,現在一家私企做文案。此前,他一直憑藉理髮手藝謀生。今年「五一」開始,他白天為農民工義務理髮,晚上約他們在路燈下訪談———本文作者用這樣的方式走進了農民工的世界,也用最真實的筆觸和情感記錄下首都建設者的生活點滴。我們期望這份調查記錄能幫助廣大讀者了解我們身邊的「工地社會」。
  • 嶽塘區總工會:農民工公益法律課堂走進工地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嶽塘新聞網10月20日訊(實習生:楊莉莎 通訊員:楊金鳳 劉婷)10月20日上午,由嶽塘區總工會承辦的2020年湘潭市「尊法守法·攜手築夢」服務農民工公益活動法律大講堂走進嶽塘經開區中鐵建設集團竹埠港新區綜合開發一期項目現場。
  • 在工地上幹活的農民工為什麼一天三頓喜歡吃大白菜?
    我開過一段時間的飯店,後來又在一家單位食堂做採購工作,每天去批發市場買菜是我日常最基本的工作。去市場買菜會遇到很多和我一樣的採購人員,天天見面自然混的是特別熟的。這裡面就有很多的工地承包食堂的。一,誰不喜歡喜歡吃好的,但是條件不允許現在工地農民工其實也不是那麼好招的,而且一般年齡都在35歲以上。這些壯勞力正是一生當中爬坡的年齡。孩子還小,父母也在逐漸的老去,生活的壓力基本都由他們來扛。
  • 經開區開展在建工地農民工工資支付巡查及勞動保障普法宣傳工作
    經開區開展在建工地農民工工資支付巡查及勞動保障普法宣傳工作 恢復窄屏 發布時間:2018-04-10 15:18:
  • 貴陽有位「工地詩人」專為農民工寫讚美詩,一年多已創作千餘首
    這些深情的詩詞,就出自一位「工地詩人」之手,他白天在工地上幹活,閒暇時就在工棚裡寫詩詞,有時候一天要高產兩三首。工地幹活近35載,如今寫詩詞千餘首,其中很多是專為農民工寫的詩詞。記者日前在貴陽採訪了這位「工地詩人」。「工地詩人」石建祥。
  • 清華,「工地少年」來了
    」們日前曾因「收到清華錄取通知書前還在工地打工」登上熱搜的「工地少年」孫川來到清華大學報到了孫川成長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了不給父母增添負擔高考結束後趙桂寧便到一家建築工地打工他說「自己家在農村,父母年紀也大了,很不容易,希望出來勤工儉學,
  • 建築工地宿舍一個屋住四五對
    劉豔是來走親戚的,她的父母都在工地上打工,她有半年沒見過父母了,她嬸嬸生病了,今天沒去工地。    當記者與劉豔的嬸嬸攀談時,旁邊有幾個沒去工地的工友也過來看熱鬧。記者問他們七夕誰願意去玩一天,有企業贊助管吃、管住、管玩,一群人笑得嘴都合不攏。    「你現在讓天上掉下來個餡餅,我就信你的話。」劉豔的嬸嬸說。
  • 中國資產過億的富家女,下工地被群嘲:農民工,到底得罪誰了?
    來到自家工地中設身處地去工作一天。希望看到視頻的人,能體會到底層打工人的不容易,多多關注弱勢群體。這樣的思路,這樣的主題,關注底層勞動人民的日常,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在一開始,她就流露出了來自「上流社會」的惡意。
  • 工地飛來「小候鳥」
    央廣網義烏8月20日消息(記者曹文君 實習生王睿瑤 通訊員 付小傑 楊傑)「爸爸,您辛苦了!這是我親手做的清熱解暑品,您吃一口,休息下吧……」見到正在工地上辛苦支模的木工父親,來自江西的熊家樂眼含著淚水,滿是心疼的舀起一勺餵向父親。這是8月19日,在中建三局華東分公司舉辦的「小候鳥」夏令營中的動人一幕。
  • 在工地上班很累,農民工為什麼要堅持?70後說的話,既無奈又現實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工地上班很累,農民工為何要堅持?當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數量高達三億人,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佔了總數量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看出,這些在工地上班的農民工越來越年輕化,他們已經成為整個建築行業的支撐力量,尤其是農村的70後,基本都在工地上班,有的是做搬運工,還有的是做技術工,他們從事的都是高危職業,在工地上班雖說很賺錢,但也很辛苦,上崗之後都是幹一些體力活,如果身體不好或體力不夠的話
  • 農民工子女暑假生活:呆在沒空調出租屋很滿足 每天可以看到媽媽
    李雨夢4歲那年,她跟隨父母來到西安打工,父親在南郊一家建築工地打工,母親在工地旁租了一間小屋給工人縫補衣服。每天一大早,雨夢的父親就趕往工地幹活,母親負責送她去上學,只有到了晚上全家人才能團聚,年復一年,雨夢一家人就擠在20平米的出租屋裡生活。雨夢是家裡的獨生女,今年暑假她哪裡也沒去,打算多陪陪父母,幫助家裡做點簡單的家務活。
  • 法律援助進工地——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9月8日,甘德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合縣勞動監察大隊前往甘德縣規模較大的兩個工地開展了「法律援助進工地——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法治宣傳活動。,此次宣傳活動的開展,旨在將「援調對接」工作推向新高潮,探索「援調對接」如何維護農民工維權的正確途徑,進一步減輕農民工的訴訟成本等問題。
  • 在工地工作的,為什麼我要勸你考證!
    ——《肖申克的救贖》最近,就有一個幹建設的朋友向我哭訴,當你們這些白領在抱怨996是多麼沒有人性的時候,我們這些幹工程的只有羨慕,早已習慣了007的我們,放假只能說是一種奢望。項目工地在哪我在哪,一年到頭在家的日子兩隻手都能數過來,而且工地上又髒又累,幹了幾年還沒有農民工的工資高,想要放棄,另尋出路。
  • 工地借力信息科技 成功實現智能升級——走進碧桂園「智慧工地」
    自動監測科學管理 工地監管有「平臺」進入工地後,我們來到了項目的信息指揮中心,這裡相當於整個工地的「大腦」。「大家可以看到屏幕的左側,這是我們項目目前的施工人數、佩戴安全帽的情況,這裡是違規操作提示區……」通過項目工作人員的講解,我們看到了工地「大腦」裡的畫面,這也是「智慧工地數字監管服務平臺」最直觀的展示。
  • 在工地幹活的農民工,為什麼一天三餐都喜愛吃大白菜?
    摘要:工地的「萬金油」,農民工離不開的夥食,大白菜!工地老闆的最愛。文/田俊超白農民工確實喜歡白菜,還喜歡帶皮的土豆,沒油水的大頭菜,清湯寡水的土豆燉茄子。他們說這樣的生活容易減肥,對身體非常好。對於吃飯這件事,農民工是被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