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楊樹林下的富民創業夢想
在江蘇泗陽,有一名90後大學生村官,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投身泗陽林改工作一線,引導創辦林農合作組織,在泗陽林業產業發展、林業體制改革、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事跡特別突出。他抓住林改契機,探索出了林地種植蒲公英的新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把泗陽古黃河沙區多年的「荒廢地」變成了「聚寶盆」。
他叫張翔,現任泗陽縣李口鎮葛莊居委會主任助理、李口鎮林下經濟協會會長、李口鎮工會副主席。張翔的創業經歷,有辛酸,有歡樂,有付出,有回報;張翔的創業故事,就像一首歌,高潮迭起,激情奔放,令人回味。
林間「尋寶」
2011年,在大學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他看到泗陽得天獨厚的60萬畝林地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很好地開發利用,許多林農致富門路單一,以外出打工為主。他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決心為林農尋找出林下經濟致富良策,使林農在家就能致富。2012年,張翔帶著對農村、農業、林農的無限熱愛,放棄了省城的高薪待遇,選擇回鄉當一名造福桑梓的大學生村官。當年7月,張翔來到了廢黃河邊的李口鎮葛莊。
「我當村官,就是想為父老鄉親做點事情。」上班第一天,張翔就馬不停蹄進村調研。他發現,泗陽到處都是楊樹林,特別是廢黃河流域的村莊楊樹林密布,這些林間隙地長年荒廢,除了長樹就是長草。如何才能讓這些荒廢地變成聚寶盆?張翔結合縣委組織部要求大學生村官帶頭創業的號召,開始思考著如何實施林權制度改革,並抓住這一機遇發展林下經濟,帶著使命和激情為農民尋找林下經濟「寶藏」。
聽到眾興鎮林苗圃在林下種植蒲公英的消息,張翔當即騎車前往考察學習。楊樹林下長出的一棵棵蒲公英綠色小苗,讓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與村民攀談後,他得知蒲公英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易管理的林下中草藥植物,值得推廣種植。他想,如果泗陽60萬畝林地都能種植蒲公英,那將會產生多大的經濟效益啊。
泗陽縣林業中心專家的幾筆帳打動了張翔:「蒲公英屬於喜陰植物,適合林下生長。一次種植多年收益。一是賣藥草,每畝地一年能割三次,一年能賣1500元;二是用蒲公英嫩芯炒茶葉,一般在700—1000元;三是採集蒲公英種子,每畝地按15斤計算,一畝地能賣1000元;四是四五年後刨老根賣錢,畝均能賣4000元。」
「對,種植蒲公英!」找到了解決林下經濟瓶頸的良方,也找到了創業的路子,張翔開始實施自己的創業計劃——到圖書館查閱林業資料,訂閱《農民日報》、《農家致富》、《綠色時報》等林農業報刊,跟隨縣林業中心專家一起深入林間地頭,現場學習蒲公英播種、施肥、防病治蟲等知識。
荒地「獻寶」
2011年,正值泗陽縣委縣政府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張翔抓住這個有利的契機,系統學習了上級有關林改工作的會議精神,結合泗陽在古黃河沙區林地面積較多的實際,及時向村民宣講。說幹就幹!張翔選擇在李口鎮燈塔村作為林改工作試點村。燈塔村共有村民2109人,屬古黃河沙灘地區,是全省經濟薄弱村之一,有800畝的成片林,屬村級集體所有,該村林地權責不明,管理鬆弛,雜草叢生,林地利用率低,林木長勢差,林農比較效益低。如何能在這裡開採出林下經濟「富礦」,讓沉寂多年的林地「獻寶」,經過深思熟慮後,張翔建議燈塔村村支兩委將現有林地採取家庭承包、對外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統一經營等改革形式發包。他的建議經過村委會討論、村民主評議、村民大會投票通過。燈塔村按照張榜公示、明確權責、確權發證的程序,800畝林地實現了股份承包、股權到人、按股分紅的改制目標。
在村兩委的支持幫助下,張翔帶頭租種了燈塔村的5畝林地種植蒲公英進行示範。張翔的舉動,引來了村民懷疑的眼光。一些村民甚至當著他的面說:「張翔,你要能把蒲公英種成功,太陽不打西邊出來才怪呢!」
初生牛犢不畏虎。村民的質疑,沒有讓張翔退縮,反而激發了他的鬥志。白天,他一頭扎入林間,一待就是一天;晚上,他夜不能寐,挑燈夜讀,研究蒲公英的生長規律和特點。盛夏季節,酷暑難耐,皮膚曬黑了,身體消瘦了,他全然不顧,與楊樹為伴,精心呵護著蒲公英。有人說:「九十九次失敗,才能換來一次成功。」張翔不幸被言中。由於對蒲公英病蟲害防治缺乏經驗,他所種植的蒲公英受到了病蟲害的影響,出苗率很低、長勢較差,5畝蒲公英不但沒掙到錢,反而賠進去2500多元。
此時,村民投來鄙視的眼光。然而,天生不服輸的張翔誓言:「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和強烈的富民願望,張翔決定重振旗鼓。
要「站起來」,首先要找到「栽倒」的原因。沒有丁點農業經驗的張翔,懷揣500元錢跑到幾百公裡外的安徽亳州向專家請教。亳州的專家被他的精神感動了,隨他來到燈塔村現場「診斷」。專家經過「望聞問切」,告訴張翔,指出了蒲公英是遭受了葉柄病的侵害。經過專家指點,張翔用1:1:120的波爾多液和50%甲基託布津800-1000倍液進行噴灑,很快蒲公英枝肥葉大,一片嫩綠。正是得益於專家的指導,張翔第二次種植的蒲公英,當年畝均收入超過了2000元,5畝地累計賺了1萬元。
昔日撂荒地,今成聚寶盆。張翔的成功,徵服了當地村民,也贏得了領導和林業部門專家的讚譽。十裡八村的村民自發前來討教學習,市縣組織部門也把大學生村官「組團」到燈塔村學習張翔的創業經驗。一時間,張翔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創業明星」,並獲得了「宿遷市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工作者」的榮譽稱號。
幫民「淘寶」
「幹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富。」自從當大學生村官的那一天起,張翔就這樣鼓勵自己。面對成功,張翔沒有飄飄然。他把成功化作衝向更高目標的強大動力。為了擴大林下經濟面積,幫助村民開發林下「寶藏」,他在縣、鎮領導和組織部門、縣涉農部門的支持下,牽頭成立了全縣第一家「大學生村官林下經濟種植合作社」,承租了成片楊樹林550畝,吸納220戶村民入社。張翔全面系統掌握了楊樹林間密度、鬱閉度、蒲公英的播種、除草間苗、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採收、採葉、採種、制茶等技術要領。他經常組織股民進行技能培訓,並發放技術手冊。該合作社當年種植蒲公英畝均效益達3000元,累計獲利165萬元。
燈塔村村民李琦自從加入蒲公英種植合作社之後,年收入增加了1萬元,等於家裡增加一個「打工」的,說起種植蒲公英,李琦高興得合不攏嘴:「張翔不簡單,俺佩服他,不拋家離口就能致富!」在李口鎮,像李琦這樣種植蒲公英受益的農民還有很多,他們數著百元大鈔,臉上寫滿了致富的笑容。
張翔沒有滿足已有的成功,通過專家指點和市場調研,他有了更深的思考:如何才能提高蒲公英產品的附加值,形成蒲公英的產、加、銷產業鏈呢?他根據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保健等藥食同源特點,決定開發蒲公英藥材、蒲公英生態茶、蒲公英蔬菜等系列產品。他說:「蒲公英新產品開發成功後,畝均收入在原來的基礎上還可以增加收入3000元。」 目前,泗陽已成為蒲公英重要生產基地、炒茶基地。蒲公英飲品製作正在與山東菏澤、安徽亳州專家共同研發,即將上市銷售。泗陽林下種植中草藥是泗陽縣楊樹產業鏈的再次延伸,為泗陽第一百億級產業填了新彩。
今年初,張翔把自己種植蒲公英的實踐撰寫成專題報告,呈報給縣分管領導和縣農委,受到了縣領導的充分肯定,並且在全縣大面積推廣,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全縣36萬畝林下經濟,蒲公英面積達17萬畝,為此,林下經濟每年增加收入5.1億元。
創業實現夢想,創業創造財富,創業實現價值。張翔說:「為了增加農民收入,開發林間寶藏,我要長期紮根農村,唱響林下經濟之歌,做一名人民滿意的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