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巴黎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的海報上,畫著一隻形象生動的白鴿,那隻白鴿隨海報很快翱翔於歐洲各大城市。看到矯健飛翔的白鴿,人們祈願它象徵的和平也能平安地降臨。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個年頭,已出現了兩次大戰的硝煙,人民多麼盼望和平的生活啊。
這隻象徵和平的白鴿,出自當時已六十八歲的西班牙美術大師畢卡索的筆下。其實在他心裡,這隻白鴿至少已存在了近六十年。
在西班牙南部小城馬拉加的梅塞德廣場,茂密的綠樹上停息著許多白鴿。它們在藍天展翅的身影,是居住在廣場邊的畫家唐何塞靈感的源泉之一。他畫了不少鴿子。1890年的一天,唐何塞驚喜地看到他九歲的孩子,也畫了一幅鴿子,畫得活靈活現。從此,藝術的天分如鴿子,閃動在這個孩子的內心。那孩子就是幼年的畢卡索。
十年後,先後在巴塞隆納美術學院、馬德裡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讀完專業美術課程的畢卡索來到巴黎。蒙馬特爾區的一幢舊樓「洗衣船」裡,一間牆面斑駁的房間,成為畢卡索的居室。他的畫有個時期以藍色色調為主,這種天空、海洋的色彩,在他筆下有深和冷、孤獨和失望的感覺,被稱為「藍色時期」。
然後,畢卡索的畫又進入了以描繪馬戲團生活為主的「粉紅色時期」。要是這個時期有朋友來拜訪畢卡索,就得穿過天橋,如同登船一般,再走上潮溼的樓梯,所以這幢舊樓稱為「洗衣船」。在光線微弱的長廊中找畢卡索的房間並不困難,那間有刺鼻的煤油味的就是。煤油可點燈,也是畢卡索調顏料的油。進了門就能看到十幾卷畫布、散落在畫架下的不少畫作和畫筆、顏料,還有凌亂的舊衣物和書籍堆放著。就在這間堆著雜物的房內,畢卡索生活和創作著。
最初,羅浮宮和盧森堡美術館是畢卡索常去的地方。可是有一天,他卻在巴黎的人類博物館裡久久逗留。館內展品中的黑人雕刻、面具等非洲、大洋洲的民族藝術品,對畢卡索產生了誘惑。那是一種無法用語言確切表達的強烈感覺,它們又用精簡的幾何形狀表現,圓形表示眼睛,扁長方形代替嘴巴,是驚恐、驚怒?還是喜悅、歡樂?說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