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髦的話說,最近,安徽省懷寧縣江鎮鎮「破圈」了。
起因是10月12日,中式面點知名品牌——中飲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首個登陸A股的主打包子饅頭的餐飲品牌。根據上周五的股市收盤價,巴比食品創始人劉會平、丁仕梅夫婦身家已經超過55億元。
巴比食品上市,左為劉會平。採訪對象供圖
當大家對「中國包子第一股」議論紛紛時,另一條關聯消息也備受關注:劉會平來自安徽省懷寧縣江鎮鎮,江鎮被譽為中國麵點師之鄉。據統計,江鎮3.7萬人中有近2萬人從事饅頭等面點行業,每年,這些面點行業從業人員創造經濟效益40多億元,在全鎮收入佔比達到75%。江鎮農民人均儲蓄、存款總額居全縣前列,有人說這是「江鎮現象」。
然而,在這些光鮮數字的背後有著黯淡的另一面。在江鎮採訪時,記者了解到,如果除去在外務工的近2萬人,留在鎮裡的絕大多數是老人和小孩,而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導致「空心村」、新農村建設乏力等。江鎮人中,有一種普遍的想法:有本事的都出去了,回家的基本都是在外面混不下去的。所以很多年輕人寧願在外面漂著,也不樂意回家。一方面,面點讓江鎮人完成了脫貧致富,甚至造富的過程;另一方面,江鎮本身的發展卻因為勞動力轉移陷入困境。江鎮和走出去的江鎮人,需要尋找實現雙贏的答案。
離開江鎮
在懷寧,江鎮的名氣早就很大了。從懷寧縣城前往江鎮,開車需要四五十分鐘,一路上是連綿的山路、茂密的樹林,間或有一兩間低矮民居從眼前掠過。「看到前面成排的小樓房了嗎?江鎮到了。」司機往前一指,前方出現了一排排造型精美的小洋樓,靠著馬路次第排開,景致與周圍村鎮大不一樣。在懷寧人的眼裡,江鎮人有錢。江鎮的老街是小鎮最繁華的地段,商鋪林立,到了節假日時常常會堵上好久。在面點經濟的帶動下,許多當地人在家鄉建起了新房,近幾年懷寧縣城新開發的住宅小區,也有不少由江鎮人購買的。在江鎮的宣傳資料上,面點是被重點介紹的對象:江鎮自明清時期便是有名的水陸碼頭,來往客商絡繹不絕,也帶來了各地特色美食,吃麵食的習俗也因此逐漸養成,逢年過節、上梁進房等重要日子,江鎮人民有做小麥粑粑、饅頭的習慣,可以說江鎮有著非常深厚的面點基礎存在。
程雙梅的店開在江鎮老街的中心位置,是當地為數不多的饅頭店。朱凌君攝
在江鎮,程雙梅的饅頭店一般在早上5點左右就會迎來第一批客人,到了8點多就準備收工。朱凌君攝
這樣的江鎮,與劉會平熟悉的二三十年前的江鎮大不一樣。「我們安慶地區也不算是麵食之鄉,還是以吃米飯為主,要說我們那地方的人點心做得怎麼好,也談不上。」在上海長寧區的辦公室裡,劉會平這樣介紹著他的家鄉,語氣平實。他戴著一副框架眼鏡,身穿白色襯衫,外套休閒西服,看著既不像是街頭賣包子的,也不像是身家數十億元的富豪,倒有幾分書卷氣。「但是,我們小時候沒什麼吃的,在街上要是聞到大餅油條、實心饅頭的味道,都覺得特別香。」話題一轉,劉會平終於讓家鄉和面點搭上了邊。
劉會平近照。
從地理位置上看,江鎮並不佔優勢。北邊是淺山丘陵,南邊地勢低洼,加之旱澇、暴雨等自然災害頻發,在改革開放前,還是交通不便的落後地區。因為家裡實在太窮,還未上完初中,劉會平就輟學外出打工。以至於在多年之後,劉會平的母親面對媒體時仍表示:「每年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考上大學,心裡都會很難受。」劉會平的經歷在當時的江鎮並不罕見。改革開放後,大批江鎮人走出家門,在全國闖蕩。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江鎮就流傳著何曉紅在江蘇開包子鋪成為江鎮第一個「萬元戶」的故事。不過,一開始劉會平並沒有考慮走「包子鋪」這條路。初二時,他的腦子裡就開始計劃著靠什麼來賺錢。最初,他琢磨的是養豬:「一年養100頭豬,一頭豬賺100元錢,一年就能賺1萬元錢。」但養豬需要本錢。輟學後,劉會平學做油漆工,不用乾重體力活,算是門手藝,學成以後不用投入,只要打工就能賺錢,成本更低,這也是當時大多數江鎮人的首選職業。不過在學徒工作一年半後,劉會平覺得太傷身體,又放棄了。這時,劉會平才將目光轉向包子鋪,當時他的姐姐、姐夫已經在江蘇常州開了一年包子鋪,生意還不錯,就讓劉會平跟著學。這在江鎮的親戚朋友間也是個常見的現象,在外闖蕩,往往是親戚帶親戚,朋友帶朋友。劉會平姐姐、姐夫的包子手藝,也是從親戚那裡學到的。那時的日子是苦的。店只有五六個平方米,支上案板就很侷促了。晚上,姐姐、姐夫睡在案板上,劉會平睡在搭起來的雨棚下面,三面透風,跟睡馬路上基本沒有區別。三個月後,劉會平覺得自己學會了,就在常州另租了一家餐廳的門面,擺上一個案板,既當老闆,又是夥計,就算自立門戶了。轉了一圈,為什麼還是選擇開包子鋪?劉會平分析說,主要是因為成本低。找一塊案板、一個麵缸,再買點原材料就可以開張了,只要勤勞肯幹,當天營業,當天可以收錢。投入少、風險低,開包子鋪確實是個適合的創業項目。但一開始,劉會平的生意做得不太行。每次開店,多則堅持幾個月,少則只能撐過十天半個月。後來他跟著姐姐、姐夫輾轉貴州貴陽、雲南昆明,又一個人去廣西南寧,但始終生意平平。唯一一次做得不錯時,一天最多能賺1500元,卻因為商鋪老闆臨時毀約而終止。轉折點出現在1998年。此前,劉會平的姐姐、姐夫跟著親戚朋友到了上海,覺得上海生意好做,就讓劉會平也跟來,在菜場邊盤下個小鋪位。可惜,半個月後又虧掉了。痛定思痛,劉會平沉下心來研究為什麼開店總是不成功。
仔細分析後,他認為是對上海人的口味不夠了解;沒有產品質量意識,覺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也沒有注意員工形象,衛生上有缺陷。「上海顧客多挑剔啊,『差不多』肯定不行。」劉會平總結出這一條生意經。
劉會平在上海剛開店時——「劉師傅大包」。採訪對象供圖
2001年,劉會平重整旗鼓,在上海黃浦區九江路、河南路路口的繁華地段,花下「巨資」——5000元租下店面。他至今記得,有一位交警問他準備幹嗎,當聽說他要在這裡開包子鋪時,交警仿佛聽到了一個笑話:「在這裡你賣包子,你喝西北風去。」但這一次,包子鋪一炮而紅。幾年之後,劉會平把店名改為「巴比饅頭」,從此走入了品牌發展的快車道。
巴比饅頭上海第一家門店開業。採訪對象供圖
老鄉關係
翻看當時關於劉會平的新聞,可以發現,當巴比饅頭店門口大排長隊時,劉會平周圍總有江鎮老鄉的身影。但老鄉與老鄉之間的關係並不全是互幫互助,有時候還會相當微妙。2003年,距離巴比饅頭一兩百米處還有一家「丁師傅一絕包子」,生意同樣火爆。這家包子店的老闆丁士平也是江鎮人,15歲就出來做包子,在上海立足也有十來年了。「老婆在長寧區遵義路開鋪,姐姐在盧灣區開鋪,姨夫在世紀廣場開鋪。」丁士平對前來採訪的記者介紹,他們家是家鄉做這行做得最大的家族。現在,當記者與劉會平再次談到這個老鄉時,劉會平回憶說:「這應該是我的小學同學。」但對於這個同學兼老鄉的近況,劉會平沒有更新的消息,只知道他後來沒有繼續在那個位置開下去。本世紀初,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短短五六年時間,上海、杭州、南京、廣州、深圳、福州、廈門等大城市,都能看到江鎮人開的饅頭鋪。在上海開包子鋪的江鎮人越來越多,競爭日趨激烈,矛盾也日益凸顯。2004年,劉會平竟然被一個江鎮老鄉刺傷,原因是嫉妒劉會平的店太旺,怕搶了自家生意。除了江鎮人在上海開包子鋪,當時安徽無為、和縣的人也在上海開大餅油條鋪,雖然全是安徽老鄉,但大家的關係似乎並不親近。「那時候沒有同行交流,即便交流也是在一起打牌,不太交流怎麼做生意。」劉會平承認,老鄉雖多,卻沒有形成合力,很多老鄉也沒有花心思去研究產品,覺得做得「差不多就行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江鎮包子並沒有形成強大的行業組織,只有熟悉的親戚朋友才能組成創業聯盟,互相幫襯。在創業的同鄉中,劉會平反應更迅速,身姿更柔軟,更迎合市場需求。從巴比饅頭的發展過程來看,巴比發展得越大,「江鎮的味道」反而越淡。2004年,巴比開始投產自己的包子工廠,流程化精挑細選蔬菜,統一加工餡料並配送至店。2005年,巴比開啟了加盟模式。從2009年開始,巴比饅頭開始了版圖擴張之路。現在,巴比食品的門店已經超過3000家,大部分集中在長三角。
劉會平的辦公室裡掛著江蘇和浙江的地圖,他用筆在地圖上圈圈畫畫,謀劃開店戰略。陳抒怡 攝
「來加盟的人,我不會問是不是老鄉。越是喜歡套近乎的老鄉,當他做得不對時,我可能懲罰得越厲害。」劉會平不知道加盟商中有多少是江鎮人,只知道「所有加盟商在我眼裡都是一樣的」。2007年左右,江鎮第一個「萬元戶」何曉紅也來加盟巴比饅頭。直到成為加盟商以後,劉會平才聽到同事們議論此事。但直至幾年後何曉紅退出加盟時,劉會平始終沒有找他聊過。「不用聊,他經歷過的我們都經歷過。」劉會平語氣篤定。「早就過了要靠人際關係做生意的時候,服務好客戶,才是核心。」劉會平說。這樣的劉會平早就不是江鎮那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了,在採訪中,他一直在強調「商業的事情一定要按商業規則來做」。在公司股權分配中,對劉會平創業幫助很大的姐姐、姐夫並沒有分得股權。「感情是感情,生意是生意,我分得很清楚。」劉會平說。
回到原點
不少上海人熟悉巴比饅頭。在江鎮,劉會平和他的巴比饅頭更是家喻戶曉。某種程度上,「巴比」代表了江鎮饅頭在外發展的榮光。據2018年的數據,從江鎮走出的大大小小面點品牌公司的創始人至少有50個,開創的面點品牌除了「巴比饅頭」,還有「獨秀」「天添」「沙士比」「饅鄉人」等。在這些人離開江鎮闖天下的背影下,江鎮顯得有些寂寥——現在的江鎮,小洋樓是精緻的,但大多數時候,這些洋樓門鎖緊閉,只有寥寥幾間開著門,透過門縫,可以看見屋裡的老人在院子裡曬太陽。只有到春節時,小洋樓才會迎來在外打拼的江鎮青年人。一到節假日,老街就會被豪車堵上好久,而平時,老街只需花上個十來分鐘就能走到頭。過了早上9點,江鎮街上就見不到什麼人了——孩子們在學校上學,老人們則趕了早集後便回家洗衣做飯。
平日裡,江鎮的老街冷冷清清。朱凌君攝長期關注江鎮發展的安慶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朱桂青看到了江鎮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
最突出的是留守兒童問題。原先江鎮初中教學質量不錯,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學校教育質量嚴重下降,很多學生不注重學習成績,認為「實在不行就去做饅頭,也能賺大錢」。
另一個問題是鄉村的「空心化」,去年,朱桂青在江鎮調查時了解到,江鎮目前只有一個蒸籠產業算是發展得比較好,因為很多人外出開包子鋪,總要批量進購一些。但隨著標準化的大企業逐漸放棄蒸籠而轉用烤箱,江鎮這個唯一拿得出手的產業,也受到了影響。
黃金桂1994年起就來從鄰近的石牌鎮來到江鎮,和丈夫一起開了家做蒸籠的夫妻店。朱凌君攝背靠「麵點師之鄉」這個大IP,江鎮人想要做成一些事情,但並不總是成功的。前幾年,江鎮曾經計劃打造面點一條街,不過由於鎮上市場有限、交通不便等原因,一直沒能形成規模,最後不了了之。
對此,當地一些主管部門負責人也顯得有些無奈。江鎮鎮鎮長查旵東透露,未來計劃在產業方面有所突破,比如鼓勵建設面點原料生產基地;創建一個中國著名的生鮮食品電商平臺;打造一個中式面點世界第一品牌;打造以蒸籠生產加工為核心的面點配套產業;辦好面點培訓學校等。但查旵東也承認:「很多都只是設想,只能說,目前還是著力在推動這些事情。」
黃金桂1994年起就來從鄰近的石牌鎮來到江鎮,和丈夫一起開了家做蒸籠的夫妻店。朱凌君攝這些年,江鎮人對賣包子致富的老鄉的觀感也有所轉變。以前大多數人認為他們靠著自己的一雙手賺錢,確實很風光。但是,近年來,也有不同的聲音,比如認為其中一些老闆文化素質不高,愛吹牛,沒有給家鄉作出相應的貢獻。對於這些變化,劉會平的見解是「這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然現象」。承認現實,劉會平也在試圖改變現狀。2003年9月,他捐款10萬元,用於改善母校江鎮初級中學的辦公條件。當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說自己在19歲時就想明白了,一定要讓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活得有價值。「什麼樣的人生有價值?歸根結底,推動社會進步的還是人,所以教育問題是最根本的。」面對鏡頭,侃侃而談的劉會平說起自己的理想,「要賺30個億元來辦教育。」現在公司上市了,這個理想還作數嗎?聽到記者的這個問題,劉會平笑著掏出手機,翻出他與江鎮相關負責人的對話。對話中,劉會平提出除了要改變學校的基礎設施以外,還要提升老師的教學質量、改變激勵機制。「推動項目有困難,但會繼續做。」劉會平說。2017年,劉會平在40歲生日當天籤署了一份承諾書,保證其名下所有股份收益,本人及直系親屬、法定繼承人不得享有,並承諾將個人名下所有股份收益的40%捐贈給國內教育基金,60%用於獎勵公司員工、幫扶基金及其他公益用途。2018年春節劉會平回家時,他的母親沒有多說什麼,只是笑眯眯地問他:「聽說你把股權全部捐掉了?」「父母總是告訴我要有愛心,要樂於助人,只要花在社會公益上,他們都會鼓勵。」劉會平說,他也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將這些來自家鄉的美德傳承下去。最近,劉會平回到江鎮,在老家辦了一場「土味」十足的「原點發布會」。這也是他在企業上市後的首個大動作。創業20多年,劉會平回到「原點」,他看到人們創業離鄉後,家鄉的環境越來越好,以前光禿禿的山頭鬱鬱蔥蔥,「茂盛得不得了」,吃到當地產的豬肉「有肉味」、捕上的魚蝦新鮮美味。劉會平感嘆說:「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朱凌君
微信編輯:胡雨松
校對:納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