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少數派之後的第一篇文章,算是邁出出一步,也嘗試分享一點自己的感受。這篇文章的標題和思路其實梳理了很久,涉及到的內容也十分繁瑣,看看後續能否有時間改進了~
把和電源有關的東西看做一個獨立的模塊來管理——本來這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在過去的一年多的時間裡因為諸多原因,對身邊的設備進行了一次整理,目的是: 更小、更輕、更快、更少—— 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充電更快、攜帶更少。「儘可能只使用一個充電器」 是希望達到的目標。
Type-C 的普及率「已經很高」,但它依然被許多中老年人稱之為華為口;Type-C 或許各方面都有更強的特性,Micro 口卻仍有新品,無法捨棄的 Lightning 似乎也不肯讓步,如果你是 Walkman 用戶那或許還需要考慮古早的存在 Wmport——但如果只考慮充電, 基本上就是協議支持條件下的 C2C 拉滿,簡單粗暴,本文結束。
▍評估需要在做出任何的改變之前,首先第一件事仍然是需要評估手上有什麼,要做什麼,然後做到什麼樣——即便這是一個小事。
PD 協議本身也不是萬能的,它也需要匹配對應的電壓電流組合,所以更加細緻的做法就是做個全面的檢查——使用測電器查看是否握手,握手時使用的協議以及充電的功率是多少。直接看說明書和規格表是最快的。
第二件事,是確定使用頻率和使用方式。也就是我平時如何使用,充電的頻率大概是如何,是否有快充需要等等。說白了—— 了解場景。
第三件事,排除那些不得不使用私有協議和特殊電池;使用專用電池、專用充電器的,想辦法通過手上已有的 USB 線材來解決,使用統一的線和輸出接口,或是可靠的第三方方案。 一般來說,私有協議意味著多一件東西,除非它同時能夠使用別的協議或是能夠被誘騙到 PD(哪怕是還在使用 DC 充電的筆記本也有辦法,需要做的或許就是到橙色軟體上搜索關鍵詞轉一圈 「誘騙 + 筆記本」 兩個關鍵詞就行)。
同樣的,私有協議快充也並不是一個絕對的選擇——在必要的時候擇其快,在平常時 / 非絕對緊急的情況時不強求。
通過一些測試和場景記錄來了解你的日常需要,然後取一個「公約數」(平均的需要)作為基準。
評估結束,接下來則是找到正確的線來連接這個「公約數」—— 滿足條件,恰當冗餘。
在如今 C2C E-Marker 晶片(能夠承載最高 5A 電流)的線價格已經愈加便宜,但最終使用 C 口的設備才是最後的阻礙。按高規格來買,實則提供額外的冗餘,但平常用紫米、倍思、Anker 的線足夠了。
私有協議、無線設備、特殊接口以及特殊電池,只能區別對待,別無辦法。在真正大一統到來以前,最好還是預留至少一個 A 口,作為轉接其他接口的冗餘, 如有必要那麼就得解鎖「儘可能只用一個充電頭」的禁錮了。
梳理完常用的設備,手裡大概就有 C2C、C2C(Dash)、A2C 以及 A2L/Micro 的幾種線了。這聽起來其實已經不怎麼環保了……
現實如此。
▍簡化裝備簡化的方法,其實就是前文所說的,在協議支持的條件下,把規格拉滿。而簡化的直接目的,就是 「儘可能只使用一個充電器」。但如果沒辦法做到,除了妥協也沒有其他的任何辦法。
日常出行一件日常僅帶一件,圍繞著這一個 Anker PowerCore Slim 展開,滿足一天的出行需要,並且能夠對手機 / 相機進行充電——這就是基本需求了。10000mAh 的充電寶幾乎不需要再做過多的打算,簡化到只需要一根線就可以出門。
但是不得不吐槽,當年為了綠色買的的 PowerCore Slim 的輸入只支持 PD 就令人感到十分無奈,也正是因為這個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的限制也進一步加快了我統一 C 口設備的決心……按理說,換個貨是更簡單的解決方案。
日常僅一件,但麻煩依然存在
只有 Anker 的充電寶,以及一條 C2C 線,真正的 EDC 也是為了毫無欺騙的日常服務。使用場景最高覆蓋到一天兩次手機充電或者帶相機的臨時一兩次充電情況,基本上充電寶的電用完一天也就圓滿結束了。
短途出行兩件短途出行,一般單日長距離或大於兩天的簡單出行。
這套物品有 Anker 的充電寶,一個徵拓 65W 2C1A 充電頭 ,以及兩條以上 C2C 大功率線,和一條 A2C 普通線。
這樣的充電頭作為小鋼炮一樣的存在,足夠小也足夠有力,在大幅度削減攜帶的內容物時仍能夠保證使用的效率和便利性。多攜帶一臺相機或電腦出門也能夠覆蓋正常使用,總之帶夠電池就行了。此外,手機的快充頭是一定會帶上的,省不掉。
滿足手機 / 相機 / 電腦三者同時使用兩個,或同時兩個需要快充的場合,額外的輸出口作為備用的冗餘,A 口作為緩衝也能給其他的東西補一下電,三口同時工作也不會把更大消耗的設備拉閘斷電。
長途出行三件長途出行的需求一般來說要求也會更高,相應設備的增多也會帶來困擾,多設備同時充電需求並未改變,本身準備更多也是為了更好應對突發的需要。短途時候的「或」場景,在長途時恐怕就要變成瞬發的「且」了。
Anker 的充電寶不變,一個閃極 100W 四口充電器 / 徵途 65W 三口充電器,ThinkPlus 多國轉換插 ,以及多條 C2C 大功率線和 A 口線,這個轉換插則是作為預留額外的 A 口作為應急緩衝。
閃極的 100W 3C1A 充電頭 ,在經過了兩臺電腦的 FPU+ 甜甜圈的烤機測試後依然有著理想的供電輸出,已經縮小體積的產物也依然是鋼炮一樣的存在——至少現在的行動裝置沒能把功率全部拉滿,也能夠讓這個充電頭的散熱在廣州的烈日中穩定發揮。
閃極 100W 與徵拓 65W 小而強力
長途旅行一般也不會只帶一個充電頭,轉換插此時的作用也是提供額外的 A 口,來處理其他設備的需要。PowerCube 陪伴了我四年,在今年更換成了 ThinkPlus 方案,同樣還是向「儘可能只使用一個充電器」的目標靠近,當前的結果則是這個拓展插甚至也可以被省略。
▍其他的方案小米充電寶 3 高配版 1C2A ,雙向 65W 支持 PD,兩個 A 口快充,大奶瓶一號。一般還是可預料的消耗較大的時候,中間沒有補給機會的情景。會事先做一個判斷需不需要這麼一個奶瓶,因為真的很重。基本的訴求就是雙向 65W,在沒有插座或插座不能使用的地方臨時延長電腦續航,並在使用完畢後能夠快速重新備戰。不過如果僅僅是「延長續航」,倒是 Anker PowerCore Slim 也能夠做到……
七電 18650 二合一電池盒 1C2A,這是大奶瓶二號。一套外殼,一套電池,18650 的新生,並且這個外殼也支持 PD 的輸入輸出,同理也作為電池的充電器來使用,它的真實容量上限取決於電池的上限。至於外皮用什麼,那就完全看個人喜好,畢竟就是個吹風機和熱縮膠皮能解決的事情。
七電 18650 電池盒,三洋大紅袍和熱縮套
電池盒裡使用的是國產版松下 18650+ 三洋大紅袍的混裝,儘管相比起聚合物電池在體積和重量上優勢沒有那麼大,但作為舊的筆記本電腦電池、手電筒電池、動力電池,以及特斯拉一度無法捨棄的選擇,18650 的使用還是更多地為了榨取剩餘電力而重新整合的備用方案。
倍思 Vooc 車充 1C1A。因為畢竟不嚴格地說 Vooc 就是 Dash(插上就能用),車充也是考慮到 手機的使用頻率 / 優先級遠大於其他設備 而做出的決定,最高優先,最先滿足。
手機優先,其他靠邊
跟電源管理有關的東西,其實有非常多的野路子,比起市面上常見的「大路」產品,許多 DIY 的產品也充滿了想像力(或者說暴力),儘管顏值上難免會輸,但實用的條件下可從來不差。
▍結果如何脫離原廠解決方案的改善自然也伴隨著風險,比如不接地引起的觸電問題,第三方配件的穩定性問題,以及很客觀的來自酒店、機場等公共場合的插座老化問題等等……但能夠帶來的便利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功能集中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輕量化和簡化是沒有止境的,而從簡能夠帶來的好處也並不僅僅是只有一個「背起來輕」。恰當地進行電源管理能夠顯著地減少背包裡的線材和充電器的數量——而且,電池和充電頭的重量往往大於自己的想像。 整理過後的額外收穫則是快速反應、拿起即走帶來的無縫體驗。
儘管大一統的趨勢已經如此,因為 PD 的出現的共同兼容也是一種好事,但線的數量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線束依然會是背包裡的易損、易耗物品,也會是當下幾乎無法離開的紐帶——比起以環保為由的省略,這個結果確實仍然令人失望。
線 線 線
感謝你花費了如此長的時間來度過本文三千餘字的囉嗦,並在此獲得了一個同樣「失望」的結論。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