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如何撬動傳統戲曲的發展?樂都區蒲臺鄉堅持以「黨建+文化」為引領,在傳承保護傳統戲劇的同時,讓文化融入黨建元素,開闢了「黨建+戲曲文化」「黨建+非遺」新模式,探索建立了可複製、可推廣的黨建新路子。
——傳承戲曲文化,播撒黨建文化正能量
秦腔起於西周、形成於秦、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傳承至今,現流行於陝、甘、寧、青等地,以關中方言為基礎,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得名。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樂都區蒲臺鄉位於樂都區雙塔溝,是河湟地區秦腔文化的活躍地帶,然而,戲曲文化不只是榮耀的象徵,也有甜蜜的苦惱。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逐漸與戲曲文化「失聯」。針對這一現狀,蒲臺鄉黨委依託「三會一課」,給黨員們講秦腔的歷史,講文化繁榮的重要性,激發年輕人的積極性。為發揮黨員示範作用,零基礎的年輕黨員白天忙農耕,晚上練習,常常一個動作練上幾個小時。除了刻苦訓練外,他們還充當「談判專家」,鼓勵、引導其他年輕人加入。在他們的帶領下,戲曲文藝愛好者達40餘人,其中黨員17人,並於2016年4月20日成立「蒲臺鄉新農村文藝宣傳隊」,參加各類大型活動的演出達150餘場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弘揚黨的十九大精神,為脫貧攻堅「扶志」工作提供精神養料。
——打造文藝騎兵,推動理論宣講上舞臺
如何讓群眾融入到戲曲文化之中?這是困擾戲曲文藝宣傳隊的一個問題。因秦腔戲曲多數使用陝西方言,很多群眾聽不懂便不想再聽,舞臺下常常出現「門可羅雀」的情景。為了改善這個狀況,蒲臺鄉黨委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創造性,組織20名黨員志願者入戶開展宣傳活動,挖掘並發展民間秦腔劇團。截至目前,民間秦腔劇團已發展至7個。油彩一塗,戲服一穿,腔調一起,群眾就是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者、發揚者;戲服一脫,油彩洗淨,他們又是田野間最樸實,最勤勞的農民。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對的,2017年,經陝西省職業藝術學校的邀請,蒲臺鄉民間秦腔劇團參加了西北五省的中國秦腔教育聯盟理事會,並加入了該聯盟;2019年,成立「海東市樂都區蒲臺鄉河湟秦韻藝術團」,並被納入「大美青海文藝輕騎兵」行列,於1月16日舉行了授旗儀式。蒲臺鄉用戲曲文化撬動黨建,讓戲曲文化成為連接幹群的紐帶,通過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各民族有機融合,開出民族團結之花,打造和諧蒲臺。
——精心編撰演繹,促進黨員服務零距離
蒲臺鄉把戲曲文化融入黨的建設作為黨委和政府的一項重要舉措,把優秀文化的傳承納入黨的建設考核評價體系,作為衡量領導幹部業績的重要依據,進一步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工作體制,推動各領域發揮作用,在各級部門支持下,多次舉辦「三區」人才支持專項秦腔培訓班,並邀請青海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屈巧哲老師,國家一級演員姚娣、陳栓昌老師,國家二級演員張變秋老師、王國玉老師,國家二級鼓師張興國老師到蒲臺鄉進行培訓,提高學員的演唱水平與表演技能。目前,蒲臺鄉「文藝輕騎兵」現有秦腔名劇本戲《黨恩浩蕩》《滿懷激情迎接十九大》《十九大精神暖人心》《懶漢脫貧》《精準扶貧貼民心》《精準扶貧就是好》《脫貧攻堅奔小康》《鄉裡村裡四季忙》等40多個節目,突出體現黨建、脫貧攻堅元素和樂都區在改革開放40周年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