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方「央廣網」即可訂閱微信號
美國大學學費昂貴,一些女大學生為支付學費,不得不在援交網站尋求富翁包養。此前觀察者網曾報導紐約女大學生在「求包養」網站傍大款。今年1月13日,英國《每日郵報》稱,美國2100萬的應屆畢業生中將有六成背負人均27300美元(約合人民幣17萬元)的學貸,越來越多的美國女學生傾向於通過找「乾爹」(Sugar daddy)來解決學費問題。美國最知名的傍大款網站「求包養」(SeekingArrangement.com)公布了2014年度「求包養」大學榜單,德克薩斯大學以一年425名學生註冊的高增速位居榜首。
「求包養」網2014年度「求包養」率最高大學前20名如下,觀察者網還查詢了各大學在全美的綜合排名,附在大學後:
1. 德克薩斯大學 425人(排名60)
2.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403人(排名129)
3. 紐約大學 398人(排名32)
4. 肯特州立大學 387人(排名194)
5. 喬治亞州立大學 376人(排名200)
6. 中佛羅裡達大學 290人(排名97)
7. 印第安納大學 240人
8. 阿拉巴馬大學 210人(排名86)
9. 天普大學 204人(排名58)
10. 加利福尼亞大學 199人(排名8)
11. 哥倫比亞大學 187人(排名4)
12. 密西根大學 186人(排名14)
13. 佛羅裡達大學 181人(排名49)
14. 明尼蘇達大學 179人(排名69)
15. 波士頓大學 178人(排名42)
16. 杜蘭大學 172人(排名54)
17.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163人(排名48)
18. 維吉尼亞聯邦大學 160人(排名156)
19.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 159人(排名129)
20. 佛羅裡達州立大學 158人(排名43)
這20個大學中不乏名校,其中哥倫比亞大學是常春藤盟校之一,在2015年美國大學綜合排名中位居第四。
在2014年全年,有140萬美國大學生在該網站「求包養」,比往年增長了42%。這些「求包養」的學生不僅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甚至不少來自中產階級上層和高收入家庭的學生都加入了「求包養」的行列——有35%的學生來自以上家庭。這些學生被稱為「甜心寶貝」(Sugar baby),據她們當中的一些人說,她們通過陪伴「乾爹」,得到每月3000美元(約合人民幣18500元)的生活費。
「求包養」網站首頁
學費高昂 學貸難償
2014年美國學費上漲2.9%,超過了2.0%的人均消費指數。與1989年比較,美國畢業生的人均學債已經翻了兩番。據觀察者網查詢,哥倫比亞大學年均學費為6.34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9.3萬元),紐約大學為6.29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8.9萬元)。在美國,高等教育是人們提高經濟地位的主要途徑,獲得學位是就業的基本前提,所以學生才會不惜「賣身」上學。
學費如此昂貴,美國許多大學生不得不藉助於聯邦政府的教育貸款,但學貸卻不是這麼容易還清的。據觀察者網查詢,一份美國國會審計署的報告表明,到2014年10月,美國大約有4000萬人正在償還總額為1.1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8萬億)的學生貸款,這個群體由25-65歲的美國人構成。因此,美國學生畢業之後仍要為學貸所累,而65歲以上的老人中也有4%的人背負著年輕時的學貸。
「求包養」網創始人布蘭登·韋德(Brandon Wade)對這一問題似乎深有感觸,他說他的網站處理的是政府忽視的問題。他說:「其他國家都在試圖用廢除或降低學費的途徑來為大學生創造機會,我們的國會卻繼續忽視這個問題。應屆生的平均學貸遠遠超過他們在一年內所能賺到的錢。」
歐巴馬政府雖然呼籲減輕學貸,降低學生負擔,但參議院少數黨領袖米奇·康奈爾通過發言人說,現在大學畢業生陷入經濟、財政等方面的困境,歸根到底是歐巴馬的經濟政策有問題,歐巴馬拿「學貸」說事無非是想轉移人們的注意力。
201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生抗議學費上漲
想上大學?來「求包養」網
「求包養」網站創建於2006年,自創建以來至今,女學生註冊人數一直呈直線上升。觀察者網編輯瀏覽發現,網站首頁即列明得到一位「乾爹」的好處:解決財政危機,再也不用怕欠債;得到一位良師益友;與有經驗的男人進行真正的約會;盡情享受購物的狂歡、昂貴的晚餐以及出國旅遊。
據觀察者網查詢,韋德出生於新加坡,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系。除了「求包養」網之外,他還是「尋找百萬富翁」(SeekingMillionaire.com)、「你開多少價?」(WhatsYourPrice.com)以及「旅行小姐」(MissTravel.com)等交友網站的創辦人。面對眾多質疑的聲音,他希望人們把「求包養」看成正常的交友網站。他指出在網站註冊的「乾爹」的平均年紀是39,「甜心寶貝」的平均年齡也有27,而且近半數的「乾爹」都是單身。網站甚至還促成了一些美滿姻緣。
「求包養」網創始人布蘭登·韋德
來源:微信公號「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