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嘉興海寧的張奶奶(化名),今年已經80多歲了,前幾年因為腦梗塞住了院,之後經過醫生的及時治療,生命總算保住了,但是只能長期臥床修養。張奶奶的老伴李大爺(化名)就一直細心地照顧著她的飲食起居。但令李大爺難過的是,就算他這麼細心地照顧張奶奶,張奶奶身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可怕的東西......
這個地方竟出現了一個潰爛的大洞!
李大爺發現,張奶奶的後背、腳上、耳朵,甚至面頰處的皮膚,漸漸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紅腫,破損等情況,最嚴重的地方還出現了潰爛,這就是傳說中很難處理的壓瘡!......這令張奶奶苦不堪言,不管怎麼躺著都感到疼痛不適.....
李大爺急了,但一時又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後來,他打聽到海寧市人民醫院的中西醫科處理壓瘡很有一套,於是,李大爺趕忙把張奶奶送到了海寧市人民醫院進行治療。
中西醫科的護士長戴豔麗首先給張奶奶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她身上大大小小一共有10多處壓瘡,也就是說凡是容易被壓到的地方,皮膚都被壓壞了,嚴重的地方甚至出現了潰爛,尤其是屁股上已經有了一個6.5*5.5cm的大洞,最深的地方都可以看見骨頭了......
這可怎麼辦?!
戴豔麗說,像張奶奶這麼嚴重的壓瘡病人並不多見。如果再不進行治療,張奶奶很有可能會出現嚴重的感染,甚至會有生命危險。為了確保能夠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戴豔麗還特地請來了同事一起會診,對張奶奶的創面進行了評估,再決定治療方案。
開始的幾天,戴豔麗先是小心翼翼地為張奶奶清除創面上的腐肉,然後再在創面上填充一種新型的敷料,促進創面新肉的生長。別看方法這麼簡單,其實這些全靠經驗的積累才能做好。
一般情況下,戴豔麗每隔三四天給張奶奶換一次藥,但在開始的時候,因為創面膿水較多,一兩天就得給她換一次藥。除了換藥,每隔兩個小時戴豔麗還會幫張奶奶翻一次身......她每天還會和張奶奶的家人溝通,告訴他們創面的恢復情況,以及哪些情況是需要注意的,特別是要給張奶奶多補充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促進創面癒合。張奶奶的家人也都很配合戴豔麗的工作。
老伴想回 結果......
就這樣2個月過去了,張奶奶的病情有了明顯的好轉,她就開始心心念念想要回家,李大爺只好跟戴豔麗說:「我老伴很想回家了,這樣吧,你教我怎麼換藥,這樣我就能回家照顧她了......」戴豔麗也明白老人家的心情,也就同意了。
過了一周後,李大爺發現雖然自己是按照戴豔麗所教的方法處理創面的,但是張奶奶的情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惡化了!這下李大爺急了,趕忙又把張奶奶送去了醫院。就這樣,張奶奶繼續經過了2個月的治療,身上的壓瘡都痊癒了。回到家中後,李爺爺一直按照戴豔麗護士長的交代的方法照顧張奶奶,半年多過去了,張奶奶再也沒有發生過壓瘡。
壓瘡還可能導致患者死亡!
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隨著近幾年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很多地區65歲以上的老人已超過了20%。像張奶奶這樣長期臥床,發生壓瘡的老人有很多,但這一種老年人常見的嚴重併發症又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視。
海寧市人民醫院中西醫科的護士長戴豔麗說,入院的壓瘡高危病人,其實他們的家屬大多都聽說過壓瘡,而在第一次壓瘡預防宣教的時候,一開始都會不以為然:「在家的時候我也就這麼照顧他的,不是也蠻好......你放心,這個我心裡有數......」過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皮膚上總會難以避免地出現難以褪去的紅斑(壓瘡的早期症狀),這時候戴豔麗就會再次提醒家屬,要多給病人翻身......不是大家不知道壓瘡,而是一開始都不重視壓瘡,壓瘡對於患者來說其實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壓瘡會導致患者疾病恢復延期,甚至會因為嚴重感染而死亡。發生壓瘡的老年人較未發生壓瘡的老年人病死率會增加4倍,傷口未癒合者比傷口癒合者病死率增加6倍。而且往往一旦發生壓瘡, 很多人都處理不好。
關鍵還是在於預防
再過幾天,11月19日就是今年的「世界壓瘡預防日」了。對於長期臥床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來說,壓瘡是極其痛苦的一件事,而我們能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預防壓瘡。
壓瘡俗稱褥瘡,通俗地說,就是皮膚或皮下組織由於壓力或壓力聯合剪切力導致局部血液供應中斷,皮膚或皮下組織缺血時間過長,就會容易壞死。一開始皮膚會變紅,繼而出現水泡或者皮膚皸裂的症狀,甚至出現皮膚腐爛、感染等情況。壓瘡容易出現在骨頭突出的部位,好發於活動能力、移動能力減退或喪失,組織耐受性降低的人群,尤以老年患者多見。
預防壓瘡,做好以下這5點!
一、減輕局部壓力與摩擦力
1、定時翻身
(1)翻身間隔時間:一般的病人翻身時間間隔為2小時變換一次體位,在變換體位的時候,避免託拉拽的方式,需要兩人把病人抬空翻身。
(2)體位:側臥30°:使用三角枕支撐的患者側臥30°體位,能使患者避開身體骨突處部位,且每個受力點的位置的壓力均小於毛細血管關閉壓,降低了壓瘡的風險。30°側臥體位有利於壓力分散和血液流動。
(3)足跟壓瘡的預防,「漂浮足跟」非常重要。
推薦方法:使用足跟託起裝置來抬高足跟,完全解除足跟部壓力,
操作中要沿小腿分散整個腿部的重量,不可將壓力作用在跟腱上;
膝關節應呈輕度(5°或10°)屈曲。
2、預防和減輕剪切力
當患者抬高臥床病人床頭30°時或坐輪椅患者的身體前傾時,骶尾部及坐骨結節處均產生較大的剪切力,導致局部缺血,增加壓瘡發生的危險性。因此,將患者床頭抬高角度限制於 30°內,除非有醫療禁忌症,或出於進食或消化因素考慮,將患者抬高床頭30°時間不應超過30分鐘,以減輕骶尾部的剪切力。必要時可在患者的臀下給予必要的支撐,以避免患者因向下滑行而產生剪切力。
3、使用減壓裝備
目前臨床使用的減壓裝備根據作用部位分為兩種,一種是局部的減壓裝置,另一種是全身性的減壓裝置,各種減壓裝置的主要作用是使身體壓力再分布,從而減輕身體局部的壓力。需要注意的是,以往臨床使用的氣墊圈、腳圈,現在已經不建議使用。
二、勤擦洗
遇到出汗較多、大小便失禁等情況更要隨時清理、擦洗,防止長期浸漬皮膚。擦洗時動作要輕柔,避免力量過大擦傷皮膚,禁止使用肥皂等鹼性大的清潔劑直接接觸皮膚,禁止使用爽身粉。
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避免盲目局部按摩(尤其是已經有壓瘡的症狀,不建議按摩!)
三、勤觀察
每日為老人擦洗身體、更換衣物時做到仔細觀察,看皮膚有無壓紅、水泡、破潰等現象,發現問題及時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使早期的壓瘡儘早得到專業治療護理。
四、勤更換
保持床單、被罩及衣物清潔、乾燥,是預防壓瘡的重要措施,要做到隨溼隨換。最好為老人準備柔軟的棉質被服,在更換後一定保證床單、衣物平整,以免皺褶處壓傷皮膚。更不可讓老人皮膚直接接觸到橡皮單或塑料單,因其影響汗液蒸發,致使皮膚受熱潮溼。
五、營養要跟上
營養不良是壓床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對預防壓瘡的發生十分重要,而臨床研究也表明,合適的熱量和蛋白攝入可以預防壓瘡的發生。根據患者的病情,給予合適的熱量與蛋白質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