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讀經典,陪您說晚安,大家好!這裡是閃電夜讀,我是聊城臺主播徐芳,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要記住「豐年要當歉年過」的古訓,把勤儉節約落實到生產建設各領域、融入社會生活各方面,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讓節儉節約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用實際行動守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今晚我們一起來分享一篇文章《種田的人最懂得敬畏糧食》
雖不從事農業已有多年,但作為一個農民,一個農民的子孫,我始終沒有忘卻父輩及自己親身侍候田地的那段歲月。
我一直認為,種田刨地作為原始勞作方式之一,是最值得敬重的一種職業。過往生活的真相讓我倔強地認為:向土地刨要生活是一切不同方式生活的基礎。「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耕耘與收穫的因果關係隨四季輪迴,續延著塵世炊煙。服侍田地的人無懼陽光雨露,冰雪風霜,只管用叩拜土地的頭顱觸碰泥土,換回滋養生命的糧食,踐行紮根泥土對土地的虔誠。農民,根植於土地種田翻地,他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是最有價值的。一碗米飯,一籠饅頭,讓人類傳承千萬年而不棄,這才是最了不起的勞動成果。
糧食包含著天地日月之精華,是自然之神奉獻給人類的禮物。辛勤的農民在田裡默默地插秧、割稻、收麥,那近似叩拜的姿態總給我強烈的震撼,令我深感其莊嚴。
浩瀚星空下,趁著夜色行走在田埂泥土上,看落在谷葉和麥芒上的露珠,它們是跳動的精靈,爬上葉尖昂首高歌,對視月亮數著星星,表白憧憬與希望。
種田人與土地、農作物,從遠古至今無數個春冬風雪,他們彼此間心心相印,肝膽相照,沒有半絲的馬虎與糊弄。侍候莊稼的那雙手,乾裂粗糙,卻沾滿谷花麥香,沾滿細碎陽光。插進泥土裡每一棵嫩綠的秧苗,在那雙乾裂粗糙的手用心照看護理下踏步每一個生命中的節氣,茁壯成長,由開始的嫩綠成長為深綠、蒼綠,最後變成飽滿成熟的金黃,變成種田人那張黝黑褶皺的笑臉。不難想像,每一個種植田地的人,對腳下的這塊土地,對常日裡耳鬢廝磨的莊稼與糧食,他們是心存敬畏的。在一個又一個節氣裡,這些頂天立地的肋骨佇立在一條條熟悉的田埂上,他們習慣了沉默不語,只是用腳丈量,用心敬畏,用眼瞭望田野上被風吹動的風景。
我發自肺腑的認為,種田的人是最懂得敬畏糧食的人,他們惜糧如命,對每一粒糧食都飽含著深情與無比的珍惜。「粒粒皆辛苦」,對他們而言,不是念在口裡的詩句和教誨,而是一種責任和良心。他們認為,糧食來到這個世上,是上天的恩賜養活我們生命的,是祖祖輩輩向土地磕了無數個頭換來的,誰要是糟蹋了,哪怕一粒糧食,頭頂上的蒼天和腳下的土地都會知道並給予責備的。這種節儉惜福的行為,傳遞出我們對天地的感恩,對農民的深情,對糧食的敬畏。
糧食養活了我們,我們當以珍惜。不可否認,獲取糧食,與是否參與種植勞作無關,但對糧食的珍惜應該事關每一個人。珍惜糧食是一種美德,與貧富無關。對待不把糧食當回事的人,我只想說:錢只給了你購買的自由,並沒有給你糟蹋糧食的權利。糟蹋糧食是對自然的不尊敬,對種植糧食的人不尊敬,是受到譴責的。
人類是自然之子,人類與自然的一切深層聯繫是通過糧食來實現的,因為自然的糧食供給了人類的生命與健康。現時代,人類可以製造出各種各樣的高科技產品,但絕沒有能力像自然造物主(土地)一樣創造一粒米出來。這不是科技無能,而是糧食太神奇。
我世居的鄉村還在,只是村口外那片曾經養活鄉村的土地,帶走了穀物的金黃,以另外一種形式去履行新的使命。歲月如河,炊煙依舊,那些浸透谷香的汗水,那些素樸的日子,我都用心珍藏著,留存在記憶裡,細細咀嚼。
作者介紹
魏勇強,南昌人,現為中國鄉村作家。
主播介紹
徐芳,聊城人民廣播電臺新聞頻率播音員,從事播音主持工作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