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文教學領域,主要有兩種學習方式可以對教學成果進行有效的測評。
第一種,記憶(Memory)性學習,有時也被稱為回憶或者背誦。你可能會想,記憶和知識(Knowledge)的區別是什麼,它們不是一回事嗎?真的不是。老師在設計教學結果測評時,首先要明白這兩者間重要的區別。首先,我們來談談第一種,對記憶的測評。
記憶性學習是指通過記憶(常見的有『死記硬背』、『巧記』等)來學習。打個比方,全世界的孩子都要背誦乘法口訣、外語詞彙,科學家們要記住化學公式。記憶性學習有它本身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的學習目標明確要求了『記憶性學習』,那麼我們就要用相應的手段去測評(通常表現為『書面考試』)。
測評『記憶性學習』主要通過讓學生背誦和回憶來完成。例如,如果我們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背誦單詞,那麼我們只要在卷上列出一欄單詞,再列出一欄釋義,讓他們連線即可。又或者提高難度,給學生一列單詞,要求他們寫出定義。
無論哪種題型,我們都是在要求他們記憶或背誦。讓他們回憶學習過程中學到的單詞,而這個過程是完全為了讓他們完成學習目標而設計的。
有的英文教師會認為記憶性學習不如知識性學習重要,因為記憶學習往往是機械的、短期的。如果不經常使用,學生很容易忘記。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需要讓學生不斷的複習來鞏固知識。然而,記憶性學習需要大量的背誦,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要。除了背誦英語單詞的定義,學生還需要知道有關他們正在學習的英語詞彙的詞性、同義詞、反義詞和其他信息,所有這些都需要記憶性學習。記憶性學習在語言教學中肯定有它的重要性。
第二種,知識性(Knowledge)學習。知識(Knowledge)不僅指記憶或背誦信息,還要學習如何應用這些信息來實現特定的目標。
打個簡單的比方,學過駕照的人都知道,駕考是必須要記住交規的。在參加考試之前,他們必須能將交通規則應用到真正的開車過程中(不然駕校不會有那麼多人排隊練車對吧?),以免發生事故。但如果你問一個開了好幾年車的人交通規則的具體內容,他們可能說不太清楚。不過,他們確實已經會熟練安全的開車了。
知識性學習通常要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進行測評,在這種評估中,學生被置於真實的場景中。例如,如果我們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生如何用英語介紹自己,那我們就真的要請他在英語母語人士(或者以英語為工作語言的人士)面前介紹自己。這個過程會出現真實的對話,每個被測評的學生要面對評委老師不同的提問,有的會被問到「What is your favorite animal?」而有的則會被問到「I like your dress. Why your dress is blue?」
這些都是真實的語境,相對於學生通過背誦出來的自我介紹,裡面加入了真實的交流,既考察學生聽懂英文的能力,又考察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同時還要測評交流技巧的水平等等。
大多數英語教師都會認為,語言教學更多的是知識性學習,尤其是當教學目標是使用英語進行真實的交流時。有效地使用語言需要的不僅僅是記住一系列單詞或語法規則。當然,如果我們的學習目標不是交流(比如需要通過某類考試),就像語法翻譯法或閱讀法,那麼老師的教學目標中就會有更多的記憶性學習內容。
對於教學目標側重於提高實際英語交際能力的老師或者機構,他們的教學目標將出現更多的知識性學習和較少的記憶性學習。
現在,讓我們再多談談對知識性學習的測評。這種測評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它是真實的。就是說,學生在測評時所處的情境與他們在課堂外可能遇到的情境極其相似。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習遷移(Transfer)。學習遷移指把在一個語境中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另一個不同但相似的語境中。學習遷移最早由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和羅伯特·伍德沃斯Robert Woodworth於1901年提出,對教學設計和教育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作為英語教師,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成功地在現實世界中使用這些技能,而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如果我們的教學評估和學習活動不是取材於真實世界,學生將很難把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應用到課堂之外的真實世界中。
總結一下,要快速了解孩子的英文老師或者機構的教學模式,即可通過在試聽課觀察其教學目標即可。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會導向特定的教學目標。如果一堂課大部分的時間老師都在教授記憶方法、技巧,或者進行英文書面試題練習等記憶性內容,那很有可能它是記憶性學習導向的老師或機構;如果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英文對話、小品展示或者PPT展示等基於綜合能力的訓練,那這位老師或機構更大可能是知識性學習導向的。
此外,我們還可以在試聽課前,索取這堂課的教案,通過觀察並結合課堂實際教學,更能從各個方面了解其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並對其專業性進行綜合評價。
也許你還對下面的文章感興趣
送給愛音樂孩子的書
Why Do I Teach? 我的教學故事(一)
樹枝和石頭的友誼故事 反霸凌主題繪本
為什麼我不再做口譯員了?我的健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