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組數據,關於中老年人上網的數據分析,50歲以上的網民接近1個億,而且每年以900-1000萬的速度增長,這其中有超過一半的用戶能夠熟練使用微信等聊天工具和購物平臺。
這些網絡工具的熟練掌握一方面豐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成為了挑起家庭事端的導火索。讀者曉曉就因為婆婆發了一個朋友圈,看完當場和婆婆爭論了起來。
曉曉和丈夫是高中同學,曉曉的成績更好一點,按照這個分數去填報志願的話,兩個人肯定要異地的,為了不和曉曉分開,曉曉的丈夫決定選擇一所普通的學校,也要和曉曉在同一座城市。
對於丈夫的犧牲,曉曉非常感動,在大學裡兩個人也偶爾會鬧情緒,每次丈夫都會主動求和,對於丈夫的大度和寬容,曉曉心裡充滿了幸福感和滿足感。
大學畢業以後,兩個人都在城裡奮鬥,最窮困潦倒的時候,兩個人住在沒有暖氣的半地下室,一到冬天床上都是涼的,每次丈夫都會先坐在床上,用自己的身體把床鋪暖熱,然後再讓曉曉進來,每每想到這些吃苦的回憶,曉曉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
在城市裡奮鬥了幾年,兩個人也到了婚嫁的年齡,本來兩邊父母對他們的婚事都很滿意,婚禮的一些細節也都商定好了,可這中間,不知道曉曉的婆婆從哪裡知道當年丈夫為了她改志願的事。
每次見到曉曉時,她總會表露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這讓曉曉有些不安,不過婚禮的喜悅很快衝刷了這份不安,兩個人的婚禮如期而至。
結婚以後,婆婆對曉曉的態度並不友好,經常是有意無意地找茬,不過曉曉都選擇了忍讓,不管怎麼樣她始終是長輩,而且如果她出言頂撞,最難過的還是夾在中間的丈夫,想起丈夫婚前付出的種種,曉曉實在不想再讓丈夫為這點小事而傷神,而且曉曉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夠處理好和婆婆的關係。
自從結婚以後,曉曉幾乎沒有睡過懶覺,不是幫婆婆準備早餐,就是收拾家務,每次曉曉外出逛街的時候,總會給婆婆買東西,小到絲巾,大到外套,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在曉曉地可以求和下,婆媳關係漸漸和諧了起來,而且曉曉還教會了婆婆微信聊天。有了這一層關係,兩人一時打得火熱。
就在一切都往好的發展時,曉曉萬萬沒想到小姑子結婚會成為自己和婆婆關係鬧僵的轉折點,因為小姑子嫁得比較近,所以經常回娘家來住,即使婆媳關係再好,始終抵不過血緣關係,所以每次小姑子來的時候,她都會黏著婆婆,有時候還背地裡說曉曉的壞話,經過小姑子的攪和,婆媳關係再度回到此前的緊張局面。
那次婆婆生日,曉曉在商場給婆婆精挑細選了一對鐲子當作生日禮物,曉曉故意當著小姑子的面給婆婆戴上,當時看到小姑子臉色凝重的樣子,曉曉的心裡閃過一絲喜悅,整個飯吃下來,小姑子的臉色都很難看,
晚上睡覺前,曉曉刷了一下微信朋友圈,看到婆婆發了一條狀態,曉曉有些奇怪,因為自己沒有教婆婆動態啊,曉曉一眼就看到了自己送的鐲子,但是看到配圖文字,曉曉當即有些生氣:「我女兒送鐲子真好看,還是女兒親啊,不像兒媳,什麼都不知道送」。
曉曉放下手機,起身就走出臥室,來到小姑子的房門前:「梅子,你這做太過分了,整天挑撥我和媽的關係,這樣有意思嗎?」曉曉的喊聲引來了隔壁的公婆,當婆婆看到手機內容時,也有些生氣,不過婆婆還是勸曉曉消消氣。
第二天一早,曉曉的小姑子就回婆家了,自那以後,小姑子就很少來了,除了逢年過節來一次外。
看完曉曉的故事,我不得不說曉曉的小姑子真是戲精本人,在中國很多家庭裡,婆媳之間發生矛盾,肯定少不了姑嫂矛盾,姑嫂之間常說的話就是「媽,我是你親生的,肯定向著你,不像那個外來的似的」。在自己女兒的鼓動下,很容易和自己兒媳發生正面衝突,進而引發家庭矛盾。
在這裡,我也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古語有云:「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話是告訴世人,女兒雖然屬於至親,但嫁人以後,她就是別人了,就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不是疏遠,而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夠明辨是非。
至於婆媳之間,不用刻意逢迎,也不用非要把彼此當成至親,我覺得當成朋友關係才是最適合婆媳的,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