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2020-12-13 詠卿先生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一、理論觀點

(一)人性觀

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2.阿德勒強調個人的行為能根據其目標自主表現,他認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為並非受制於本我與潛意識內盲目的本能衝動。人是理性動物,具有相當的自主傾向,富有主動性、創造性和責任感,會選擇目標與理想,並接受自己所選擇的目標與理想。

3.阿德勒持一種行為目的論的觀點,即所有人的行為都具有其目的。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將人格定義為一個人為了嘗試去適應他所居住的環境而顯現出的特殊風格。他強調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基本上是受社會驅力所激勵的。阿德勒的人格理論突出強調人的整體性、統一性和社會性。他認為人的思想、價值、動機、行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標決定的,都帶有生活目標的印記,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

(三)人格動力/簡述阿德勒的人格動力理論

1.早期動力理論

阿德勒不同意將力比多作為人格的主要動力。在他的早期理論裡認為,對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補償是人格的原初動力。他認為自卑一方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奮發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2.晚期動力理論

後來,阿德勒將強調的重點從生物學意義上的生理自卑轉移到心理的自卑感。他發現自卑感不是變態的象徵,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正常人一旦體會到自卑感,就會力求補償不足而獲得優越感,並力求完善。追求優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導動機,也是人類的天性。

(四)人格結構

1.生活風格/簡述阿德勒的生活風格理論

在阿德勒看來,每個人追求優越的目標是不同的,所處的環境條件也千差萬別,因而每個人試圖獲得優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這種個人追求優越的方式稱為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決定了一個人適應生活中的困擾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實現目標的手段。

阿德勒將生活風格劃分為四種:

(1)統治支配型

這一類型的人具有很少的社會興趣卻有較高的活動度,傾向於支配和統治別人,缺乏社會意識,他們的行為通常是利己的,很少顧及別人的利益,他們追求優越的傾向特別強烈,不惜利用或傷害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

這種類型的人具有很少的社會興趣和活動度,很少努力去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依賴別人照顧他們,希望從別人那裡獲得一切,並且竭力索取一切他所能索取的東西。

(3)迴避型

這樣的人社會興趣和活動度水平都較低,缺乏必要的信心解決問題或危機,不想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試圖通過迴避困難從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敗。

(4)社會利益型

這樣的人具有較高的社會興趣和活動度,他們可能是關心家庭、朋友和社會的人。

2.創造性自我

創造性自我即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遺傳和環境的塑造,而是會創造性地自由運用遺傳和環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獨特的方式加以組合,從而形成獨一無二的自己。

3.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指個體覺知到自己是人類社會的一份子,以及個體在處理社會事務時的態度。

(五)人格發展與成因/簡述阿德勒提出的人格發展與影響因素

阿德勒跟弗洛伊德一樣重視兒時經驗對於人格發展的作用,不過他關注的是家庭環境和社會關係的影響,如父母教養方式、兒童的出生順序等。

1.父母教養方式

兒童遇到的最初的社會環境是家庭,在家庭中與母親的接觸和母子關係的發展形成了將來與他人關係發展的基礎。

2.出生順序

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並不一定共享著同樣的生活環境,他們在家中的排行,也就是出生順序,會影響一個孩子怎樣與社會聯繫,還影響他生活風格的發展。

長子都曾經歷一段獨生子唯我獨尊的時光,通常會受到大量的關懷與寵愛,他們通常喜歡搬弄權勢,並過分誇張規則和紀律的重要性,但也可能發展出喜歡幫助人,保護人的性格,或具有善於組織的才能。在個性上,老大值得依賴,而且會努力上進。

次子或中間的孩子一出生便須與另一個孩子分父母的關懷,所以他比長子易於與人合作。次子總是不甘屈居人後,他努力奮鬥想超越別人,好像時時刻刻在參加比賽,他通常都比長子有才能,且更成功。如果長子在某方面表現優越,則次子會發展另一方面的才華來抗衡,次子在立場上通常是反對長子的。父母對最小的孩子總是特別細心對待,因為他們既年幼又弱小,需要別人的幫助,但他們並不喜歡當最小的孩子,因為最小的孩子不值得信賴,沒有信心,所以他們想證明他們樣樣都能做,因此他們特別重視權力的追求,往往會成為家中最能幹的人。

二、研究方法

(一)早期記憶法

阿德勒認為早期記憶是發現個人生活風格起源的方法之一。當讓一個人回憶他幼年的事件時,他回想起來的事件不是隨意想起來的,而是與他的生活風格有密切相關的事件。

(二)心理治療

阿德勒治療的目標是培養來訪者的社會興趣,這當中伴隨著提高其自我察覺能力,並修正其基本假設、人生目標及基本觀念。阿德勒學派的治療程序可分為與目標相呼應的四個階段:

1.建立合作性治療關係

阿德勒學派認為良好的治療關係應該是平等的關係,建立在合作、互信、尊重與目標一致的基礎上,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當事人的問題,並加強當事人對自己生活應負的責任。

2.探索來訪者內在的心理動力(分析與評估)

探訪來訪者的心理動力是通過主觀性與客觀性會談實現的。在主觀性會談中,諮詢師協助來訪者儘可能完整地說出自己的故事。客觀性會談則致力於收集有關心理障礙的資料,如心理障礙的發生過程、誘發事件和治療史,社交史以及應對方式等。

3.激勵來訪者形成自我了解(洞察)

阿德勒學派所認為的領悟,是指了解來訪者生活中不斷運作的動機為何的意思。諮詢師鼓勵當事人發展出洞察力,以察覺錯誤的目標與自我挫敗行為。

4.協助來訪者做出新的抉擇(引導與再教育)

行動導向階段,幫助來訪者重新定向,讓他能再度領悟並去行動。通過引導與再教育,使洞察能化為行動。此階段的焦點是協助當事人看見新而光明的選擇,鼓勵他們鼓起勇氣去冒險,在生活中嘗試。

三、研究主題

(一)自卑與心理補償

阿德勒認為,心理補償源於自卑心理。在心理上,在某方面自感不如他人時,往往會在其他方面加倍努力,最終獲得其他領域裡的輝煌成就。

儘管自卑感對於所有積極的成長起著一種激勵的作用,但是也可能會導致神經症。在這種情況下,自卑感是以一種障礙因素而不是激勵因素髮揮作用的,阿德勒稱其為自卑情結。

優越情結是指在力爭上遊的過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勝過別人為人生樂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時常以貶抑他人來抬高自己,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性。

(二)社會興趣

社會興趣高的人比社會興趣低的人在利他、可信度、社會正義、助人等方面表現得會更好,抑鬱、焦慮、孤獨、自戀、敵意等負面情緒更少。

四、理論評價/簡述對阿德勒的評價

(一)理論貢獻

1.阿德勒提出了人本主義的人性觀,認為人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不必受命運支配,人具有利他思想、充滿博愛,具有合作性、獨特性和覺察性。

2.阿德勒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個自我意識的個體,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實現的意義,從而計劃並指引個人的行為。

3.他認為人是天生的社會動物,人的行為受社會驅力所推動,而社會興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使心理學者注意到社會因素的重要性,並促進了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4.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獨特性和整體性。

5.他首創的「創造性自我」的概念對於精神分析理論而言是相當新穎的,有助於補償經典精神分析理論過分的「客觀主義」。

6.阿德勒對於當代治療實踐的貢獻相當的大。

(二)理論缺陷

1.雖然個體心理學已經歷過進一步的發展與提煉,但阿德勒許多原創性的基本假說被描述為難以實證。

2.批評者認為他大部分的理論均根據常識般的心理學知識而複雜的觀念則過度簡化。首先他把為克服自卑感而追求優越視為個體發展的唯一動力,過於簡單絕對。其次,補償作用乃為反抗自卑感而來,解釋太過消極。最後,阿德勒雖然重視社會環境對人格的影響,但只論述了家庭環境這一有限的社會環境,過於局限,並未觸及社會的本質。

C4 經典精神分析各理論的比較

簡述榮格與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區別

1.在對人的意識水平的分析方面,兩人存在差異。弗洛伊德將心理活動區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認為潛意識是人類活動的根源力量所在,且認為潛意識裡只有非理性的成分。榮格也十分重視潛意識的作用,但其包含的範圍相對廣泛,除個體潛意識外,還有集體潛意識。

2.在對力比多實質的理解上,二人不盡相同。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力比多代表著性慾本能,而榮格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他認為力比多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

3.在對人格形成的理解上,榮格認為人類行為是由個人及種族的歷史和對生活的期望所形成的。而弗洛伊德的理論則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就是受過去的影響。

簡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區別

1.弗洛伊德認為女性羨慕男性,阿德勒認為不論男女都有一種要求強壯有力的願望,以補償自己不夠男性化的感覺,目的是為了擺脫自卑。

2.阿德勒認為人性是善良的,他的理論鼓勵人生積極進取,相信人生積極的一面。而弗洛伊德則對人性持悲觀的看法。

相關焦點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 心理學「江湖」之三大門派(上)-精神分析學派
    背景:科學心理學建立以後,出現了現代心理學的十個主要學派,其中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和人本心理學逐漸發展壯大,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三大勢力」。、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 心理學考研之百位人物 |(十四)阿德勒
    ,於是自創「個體心理學」),為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位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1911年,他同弗洛伊德的分歧開始在魏瑪精神分析會上,阿德勒公然對當時的精神病理學權威弗洛伊德的理論提出不同意見。受費英格一本名為《虛假的心理學》的出版物影響,阿德勒認為人們容易活在自卑和虛幻中。隨後,他離開弗洛伊德,組織自由精神分析學家聯誼會,開始走向個體心理學之路。
  • 心理學大知識1.7 | 精神分析學派的源流
    這一期,我們將從上期提到的精神分析學派講起,為大家闡述精神分析的源流及他對我們有什麼影響。1、因為對精神病理學領域創造性的理論,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學派逐漸成為心理學第一大學派。2、精神分析理論一直在更新與發展。除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和與之相近自我心理學、客體關係學派、自體心理學外,還衍生出了社會文化學派、存在精神分析和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等等。
  • 心理學考研之百位人物 |(十七)阿德勒
    美國心理學家舒爾茨評價阿德勒經常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個最早帶有社會心理學烙印的人物,因為他在1911年就和弗洛伊德決裂了。他後來發展一種理論,在這種理論個社會興趣起著十要的作用。 ,於是自創「個體心理學」),為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位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
  •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被老師建議當一名鞋匠
    你怎樣看待你自己,世界就怎樣看待你--壹--宅在家裡的這麼多天,把弗洛伊德的理論學完,今天開始進入阿德勒的理論世界,做為弗洛伊德曾經的得意弟子,阿德勒的一生也是輝煌的一生,雖然從小身體受到幾次大的摧殘,但這並不能阻擋他在心理學中所取得的成就。
  •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
    簡介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產生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西方頗有影響的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由奧地利醫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是從治療人的心理障礙開始發展起來的。為了治療的目的,弗洛伊德重視探索人的動機和行為的根源,從而彌補了傳統心理學的不足,改變了心理學研究的趨向。
  • 淺談精神分析理論
    一百一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學術的深入,精神分析以其篤定的臨床實踐和不斷加深細化的理論發展、在精神層面開展心理學研究的取向上創造了整個心理學的浩蕩百年。從弗洛伊德開始,精神分析誕生了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蘭克、賴希、安娜·弗洛伊德、克萊茵、溫尼科特、拉康、霍妮、弗洛姆、德希達等一系列世界流芳的學者,其中弗洛伊德、榮格、拉康更是影響了整個人類文明傳統的大師。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後來與弗洛伊德結識,在1900年,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出版後,他讀到了此書,並對其深有好感。於是他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為弗洛伊德的觀點做辯護。或許正是這一緣故,當1902年弗洛伊德著手建立小組織——「星期三心理學會」後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請加入,成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薦下,他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第一任主席。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一、生平事略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
  • 筆記|《人格》B3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沙利文的人格理論
    B3 新精神分析學派C3 沙利文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基本概念1.人種假設沙利文承認遺傳對人格有一定的影響,比如,餓、渴、性等生理動機,我們每個人都受其支配。7.成人期經過了上述的六個時期,個體就達到了人格發展的最後階段——成人期。它代表著成熟和人格發展的完成,理想狀態是個體已經擁有了豐富的人際關係資源,並具備真愛的能力,已由原來動物性的有機體變成了真正的人類。二、研究主題在各個研究專題中,沙利文最關心的是人格發展以及精神分裂症。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於奧地利帝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美國心理學家T.H.黧黑說:「如果一個人的偉大程度可以用他對後世的影響來衡量,那麼弗洛伊德無疑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幾乎沒有一項探討人性的問題沒有被他觸及過。
  • 心理學丨全面解讀傳奇人物之弗洛伊德
    心理學丨全面解讀傳奇人物之弗洛伊德關於弗洛伊德的一生與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在心理學領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絕對是個神奇的存在。他研究心理學五十年,為世人留下了《性學三論》、《夢的釋義》、《圖騰與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等著作。其理論不僅對心理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還對西方當代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歷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他所開創的精神分析學派,迄今為止都是每個心理工作者必修的課程。
  • 《正面管教》前餐:阿德勒心理學
    現在,精神分析學已經更名為心理動力學,雖然說是改名,但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心理動力學已經和原來精神分析學理論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用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理論,更多只是在處理性幻想、性慾以及相關的情感問題的時候。只是說他對人「無意識」的發現,對於人類來說的確是一個偉大的貢獻。對了,弗洛伊德創立了精神分析學同時,還創辦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
  • 聰媽摘錄|《阿德勒的治療》:關於對阿德勒「缺乏承認」的探討
    有很長時間,精神分析學家和激進的行為主義者既控制了大學,也控制了治療培訓機構。他們擁有「權利」,因此由他們決定什麼「知識」是值得了解的。精神分析學家實際上壟斷了精神病訓練中心和醫院,而且他們因為阿德勒是摒棄經典精神分析的不同政見者而忽視或歪曲他。
  • 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病人們——精神分析理論的產生
    4歲時,他隨他的家庭遷移到維也納,他一生不僅創建了精神分析職業,並且創建了精神分析理論。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對社會學、政治學和人類學也有重要的影響,它通過傳播批判學派、帕洛阿爾託學派、拉斯韋爾、霍夫蘭等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傳播學領域。上世紀初,維也納成了精神分析理論的誕生地。
  • 《理解人性》:跟著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洞悉人性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 ...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2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C2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榮格對人類的前途並不悲觀,他相信人是成長的,相信人類能夠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的方向發展,最終達到和諧、寧靜的心理狀態,尋找到生命的意義,因此他對人性持樂觀的態度。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fred Adler, 1870- -1937)的個體心理學理論提出阿德勒不僅將個體看成是一個完整統-的有機體,而且還強調了個體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依據阿德勒的理論,美國舞動治療學家凌潔。愛斯本(Liljan Espenak)創立了「精神運動療法"(Psychomotor Therapy)。愛斯本強調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三個主要理論在精神運動療法中是不可或缺的:攻擊性驅力、自卑情結和社會興趣,並將它們運用於精神運動療法中.
  • 古典精神分析及後來者,百年後的精神分析:《當代精神分析導論》
    就連最批評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家艾森克也表示,精神分析在許多國家已成為精神醫學的主要學派,被小說家、電影製片、新聞人員、教師、哲學家甚至一般大眾所熟知(有書為證,英國人彼得·沃森於2005年出版了一部《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為何,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影響巨大?而且是一個褒貶不一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