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石竹科植物雀舌草的全草。
春至秋初採,洗淨,鮮用或曬乾。
生于田間、溪岸或潮溼地區。
分布於東北、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甘肅、青海等地。
別名雪裡花、寒草、金線吊葫蘆、雪裡開花、小紅娘、漫水草、文集草、鵝兒腸、蘭衣參、麻絲菜、黃瓜草。
越年生草本,高15-30cm。莖纖細,叢生,下部平臥,上部有稀疏分枝,綠色或帶紫色。單葉對生;無柄;葉片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20mm,寬2-3m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或淺波狀,兩面無毛。
花序聚傘狀,頂生或腋生;花柄細冬長如絲;苞片和小苞片較小;萼片5,披針形,先端尖,邊緣膜質,光滑;花瓣5,白色,與萼片等長或稍短,2深裂幾達基部;雄蕊5;子房卵形,花柱2-3。蒴果較宿存的萼稍長,成熟時6瓣裂,內有多數種子。種子腎形,褐色,表面具皺紋突起。花期4-11月,果期6-12月。
性狀鑑別 全草長15-30cm,汙綠色。葉對生,完整葉片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20mm,寬2-3mm,先端漸尖,全緣或淺波狀。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萼片5,披針形,先端尖,光滑;花瓣5,白色,2深裂;雄蕊5;花柱2-3。蒴果,較宿等長,熟時6瓣裂。氣微,味淡。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辛,平。
祛風散寒,續筋接骨,活血止痛,解毒。主治傷風感冒,風溼骨痛,瘡瘍腫毒,跌打損傷,骨折,蛇咬傷。
3~5錢。外用鮮草適量搗爛敷。
《中藥大辭典》
甘微苦,溫。"
治傷風感冒,痢疾,痔漏,跌打損傷。
《中華本草》
辛;性平
祛風除溼;活血消腫;解毒止血。主傷風感冒;洩瀉;痢疾;風溼骨痛;跌打損傷;骨折;癰瘡腫毒;痔漏;毒蛇咬傷;吐血;衄血;外傷出血
肺;脾經
內服:煎湯,0~ 609。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