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就胃疼!中醫家傳方子送給你,三味藥,把胃氣補上去

2020-12-22 網易新聞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實用內科學》、《中藥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說,我想和你聊聊,一餓就胃疼,怎麼辦。

在我自己的小冊子裡頭,有這麼一個小方子。他是我有一年去北京參加中醫學術研討會的時候,無意中從同行那裡淘到的。

它的創製者,是我國河南的一位已故老中醫,姓李,是火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把它發揚光大的,是李師的師承弟子,姓郭。

圍繞這個小方子,還有一個故事。

話說有一天,一個男性58歲患者來求治。什麼毛病呢?胃疼。

他這個胃疼,早在5年前就有了,時時發作,綿綿作痛。五年來,這個患者用了好多治療胃病的西藥,但效果都不甚理想。相反,症狀是越來越重。

重到什麼程度呢?不吃飯的時候,胃疼的厲害。但是你吃飯,還吃不多,胃脹。胃疼的同時,渾身乏力,上樓的時候沒力氣,爬不動樓梯,而且冒大汗。往哪兒一座,身體往下這麼一堆,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

看舌脈,屬於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臉色很不好,缺少血色。

醫師看了看,說道,你就用中藥試試吧,一般的止痛西藥,你都用過了,事實證明沒效果。

於是,醫師就寫了一個小方子:熟地黃20克,白朮20克,生山藥50克,黃芪、茯苓各15克,黨參12克。一共三劑。

結果,患者再來的時候,自己描述疼痛大大減輕,身體開始有力氣了,尤其是飢餓時胃痛感消失了。只是目前胃口還不太好。

醫師遵上方,加入炒麥芽30克、神曲10克、雞內金10克。

就這樣,患者再用了10劑,所有症狀全部消失。

這裡面什麼門道啊?我告訴你,患者屬於胃腑氣血兩虛所致的胃痛。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由於各種因素導致胃氣不足,所以產生胃痛。怎麼知道胃氣不足?你看,他乏力,上樓都費勁,這不是氣虛嗎?愛出汗,這是氣虛不能固攝津液啊。胃氣虛弱而胃痛的人,有一個特點,這就是餓的時候胃痛明顯。因為什麼?你肚子裡沒食物,氣虛更加明顯啊。但是,由於胃氣虛,你又沒辦法多吃,否則就胃脹。這就是患者難受的地方。

就舌脈看,往往是舌淡苔白,脈細弱。

當然,此類人往往面色不好,便溏。這些都是脾氣不足、氣血虛弱不能濡養頭面所致。

這個時候怎麼辦?不得不說,上文裡的小方子是科學的。其中,熟地、白朮和生山藥,是河南李師的家傳小配伍。白朮和山藥補氣健脾養胃,熟地養血。這裡的精髓,是氣血同補,脾腎同補。至於說黃芪、黨參和茯苓,則是針對胃氣虛弱這個症候特意加上去的,以圖更好起效。黃芪和黨參,補脾益氣,茯苓健脾利溼。

總體來看,就是補脾胃之氣,兼顧養血生津。它很簡單,也比較實用。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呢?

很多人都想,這個胃疼,在今天的社會條件下,還會有證屬胃腑虛弱的嗎?我告訴你,有,而且還不少。因為啥?你別看我們現在物質豐富,但很多人吃飯糊弄!早飯,糊弄,午飯,糊弄,晚上則大吃一頓。這是很不規律、很不科學的。還有的人,盲目追求減肥,或者飲食貪涼,結果更傷胃氣。胃,就希望能有規律的工作。你總打亂其規律,胃氣就會受傷。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孩子,慢慢胃氣變得虛弱的人,很常見。典型體檢,就是不吃的時候胃會疼,吃了也胃脹,渾身乏力,胃部隱隱作痛。

當然了,我寫這麼多,目的不是讓大家把文中的方子拿過來,直接應用了。因為有些人還可能夾雜肝鬱的問題啊,或者胃陰不足的問題啊,等等。所以普通人在借鑑之前,務必請中醫師辯證指導。我的主要目的,是讓大家了解中醫對胃腑虛弱所致的胃痛,用什麼視角來看待,用什麼思路來應對,以及基本的一些用藥理念。我覺得這些很重要。專業人士,不妨以此文為借鑑,供日後參考。

好了。就說這麼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這個方子僅僅四味藥,居然能補腎氣、胃氣和肺氣,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一般提到保元湯這個方子,估計很多人都會想到當年慈禧太后的駐顏養生湯,所用的材料是鯽魚、牛肉、豬蹄、山楂和大棗,這樣的組合,的確可以美容養顏。但是真正的保元湯,並不是什麼駐顏養生湯,而是一個補氣溫陽的方子。
  • 三味藥,順肝氣+通胃氣,治心情不好,胃脹難受,實用的小方子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中醫藏象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今天這篇文字,我想送讀者朋友一張小方子。在我眼中,這是一張可以順氣的小方子。它只有三味藥——佛手15克,陳皮12克,生薑2片。所有這些,水煎服。僅此而已。
  • 找來找去,這個治胃脹的方子最巧!三味藥,消補結合,順胃氣
    本文理論依據:《中華藥海》、《經驗後方》、《中藥炮製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說,我還是給您聊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症狀——胃脹。 經常胃脹,導致食欲不振,同時大便也不成形。這個時候怎麼辦?你先記一個小辦法。
  • 家傳藥膏治療痔瘡效果大好,只需3種藥,簡單經濟,原方雲:百用百驗,乃神效也!
    『一個有使命的公眾號』致力於中醫尤其是中醫民間的成長和傳承這個藥膏膏體細膩,觸感很好,塗抹上去後,肛門熱痛腫脹處頓時有一股清涼之意升起,滿心的受用。如果要問人在什麼時候最舒服,那麼恐怕也就莫過如此了。沒過多久就感覺疼痛情況也就減輕了一些,當疼痛厲害的時候,哪怕有一點痛疼減輕之勢,那麼,不管是身體還是心裡都會絕佳的舒服。
  • 老中醫梁劍波:家傳養胃方,治胃炎、胃神經官能症,值得玩味
    中醫圈子裡的人,幾乎沒人不知道他。他生於1920年,卒於2003年,是中醫嶺南學派的創始人。他是廣東人,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廣東省名老中醫。除了精通醫術外,他還善於詩詞繪畫書法,有多部文藝專著問世。梁師家中世代業醫。根據梁師早年回憶,家中曾傳有一方,治療慢性胃炎和胃神經官能症,證屬肝胃不和、溼邪困脾的,效果很好。
  • 別人吃撐了會胃疼,可我為什麼餓了也會胃疼,這是什麼胃病?
    餓了胃疼,在醫學上有個專用詞叫飢餓痛,飢餓痛是消化道常見的一種臨床症狀,一般來說,這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一個典型症狀,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飢餓痛,都是潰瘍病引起的,還可見於多種脾胃不和的疾病中。
  • 這樣解釋仲景「以胃氣為中心」很生動
    讓我們來看看太陽病篇裡面,最重要、最常用的一個方子——桂枝湯,諸多其他的方子,都是以桂枝湯為基底,再根據病症加減而得出來的。桂枝湯方的組成為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仲景說,上工治未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所以當肝虛燥熱嚴重時,仲景並未用大清熱大苦寒之藥來處理,反倒是鼓勵多食用質量良好的天然甘味食材,諸如蜂蜜、麥芽糖、紅糖之類,大補脾胃津液,充分利用五行中的木克土原理,通過補益脾土來達到治療肝木的效果。
  • 三味藥幫你生血!
    你還有多少血可用?初聞此言,各位可能啞然一笑:「我體檢的時候又沒有被查出貧血,血怎麼會不夠用」?問題是,體檢的時候不貧血,你就真的氣血充足嗎?深究這個問題之前,先和你一起看看,中醫裡的血,到底是管什麼用的。其實,就物質形態而言,中醫所謂的血,和我們肉眼看到的紅色血液,沒有太大差別。只不過,古人認為血有一個孿生兄弟,即津液。
  • 如何緩解胃疼 幾個小妙招輕鬆緩解胃疼
    記得,水不要太熱,更不要太涼,以你的嘴恰恰能接受的溫度最為合適。一次性不要喝太多,多喝幾次或者分幾口咽下效果比較好。胃脘上部以口與外界相通,氣候寒冷,寒邪由口吸人,或脘腹受涼,寒邪直中,內客於胃,或服藥苦寒太過,或寒食傷中,致使寒凝氣滯,胃氣失和,胃氣阻滯,不通則痛。
  • 腹瀉、牙痛、便秘、反覆感冒的中醫「方子」,一味藥就靈!
    清代名醫陳平伯喜用柴胡治病聞名,他把《傷寒論》中的「小柴胡湯」,變換了2000多個方子,每張方子都有柴胡。 石膏清熱又不傷胃氣,至今仍是中醫大夫開給自己孩子的主藥:用生石膏15克,大米一把,大火煮開後再煮30分鐘,讓孩子服用,多數高熱會消除。 石膏的另一個名方「玉女煎」,治的是因胃熱或陰虛導致的牙痛、齒鬆動,還可以除口臭,除了漱口,也可偶爾喝上幾口。
  • 胃疼怎麼辦 這些食物可以緩解胃疼
    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的人由於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導致胃疼。胃疼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是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是造成傷害的。所以我們應該多加的注意。那麼,胃疼怎麼辦呢? 造成胃疼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些緩解的方法吧。
  • 一劑名方3味藥,把痰溼徹底去除,很多怪病就好了!
    這是老人常見的問題,所以,韓天爵並不想就病開方,而是仔細構思出一個有廣泛適用性的方子來,這個方子就是三子養親湯,其中的三味本草都是菜園子裡的東西: 三味藥加在一起,把老人的吃喝拉撒以及平時可能有的一些小毛病全管了。而且,這並不是藥,只不過是菜園子裡的菜籽兒,老人喝三子養親湯,不會感覺是在喝藥,當然高興了。 韓天爵的三子養親湯一問世,馬上傳遍四方,大家紛紛用三子養親湯來奉養自己家裡的老人,很多人從中受益。
  • 屁股涼、膝蓋疼,「催陽氣」的方子來了!方子很小,來頭挺大
    具體方法是,取當歸、枸杞子、補骨脂三味藥,各三錢。三錢,也就是差不多10克的樣子。把它們放入適量的燒酒裡頭,隔湯煮。按我的意思啊,就是三味藥直接泡酒,浸泡兩周,天熱的時候就一周,然後啟封,服用前可以適當加熱,燙一下就行。  這個方子,你別看簡單,其實有來頭。它源於《同壽錄》的第一卷,名字叫做「健陽酒」。  《同壽錄》,是清代的一部醫書。相對來說,它不算太有名,但是實用價值很高。這本書在乾隆年間就刊行了,裡頭記載了大量的驗方以及養生理論。其作者,叫做項天瑞。
  • 胃氣,不能「呆」!講一張方子,叫醒胃氣,化解30年胃痛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內科學》、《中醫診斷學》、《中西醫結合實用內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看到本文標題,你可能會納悶,什麼叫做胃氣「呆」呢?   人,發呆,不怕。   胃,要是總發呆,就壞了。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好多年前,在參加學術會議的時候,聽到一個案例。
  • 中藥不傳之謎在於量,從黃芪的十大妙用說起!
    早年在讀鄧老的《耕耘集》時,就看到鄧老妙用黃芪的經典好文,頗為感概,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真是不假啊!1.黃芪治療胃黏膜下垂胃黏膜下垂,黃芪用量可在30克左右。胃主受納,其氣以降為順,如果出現胃黏膜下垂,就要採用升提的方法來治療,那麼這個時候該如何用方呢?在眾多中醫方劑中,助陽補氣的方劑,當屬四君子湯為最佳,那麼這個時候可以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黃芪30克,枳殼3克。
  • 這張方子,化痰飲,治頭痛,請收好
    本文理論依據:《方劑學》、《金匱要略》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今天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關於血管神經性頭痛的話題。這也是一個常見病。很多患者,被它折磨了不止一兩年。但是,別管你被頭痛折磨了多少年,只要找對了病因和治法,痊癒也就是一張方子的事兒。這話,不是吹牛。
  • 中醫用三味藥,給胃「消消氣」
    我經常會利用閒暇之餘,傳播一些關於中醫文化方面的知識,把自己的所見、所想通過用文字的表達來分享給讀者,讓更多的人可以從中了解中醫。我們的前輩給我們留下很多實用的方劑,只是很多人還不知道而已,我願做一個搬運工,把前輩留下的方劑分享給喜愛中醫的讀者。
  • 三味藥,「烘乾」寒痰!懶中醫留下的小方子,攆走肺裏白痰
    以前,我剛剛入中醫這個行當的時候,就聽到前輩們說,中醫人往往是越來越懶。倒不是說工作倦怠,而是說隨著經驗的積累,在面對某些複雜病情的時候,常常簡單開了幾味藥,就能解決問題。這就是抓住主證,化繁為簡。中醫人,沒這個功夫,那就不是成功的。
  • 一張補氣方子,把多年胃潰瘍治好,這醫案值得體會
    由於胃疼,他到醫院檢查,X線鋇餐攝片顯示胃部有潰瘍。此人之前用過好多胃藥,效果都差強人意。這時,有人勸他嘗試中醫的辦法。但是他表示懷疑——中醫連胃潰瘍是什麼樣子都看不到,怎麼可能治好胃潰瘍呢?但是,由於病症實在不好控制,他也只好嘗試一下。
  • 中醫公開:2小味藥,一通一補,巧治耳聾、耳鳴!
    後來呢,他的戰友給他推薦了一個方子,就兩味藥,骨碎補跟王不留行,骨碎補50克,王不留行10克,只要煎水了,幾乎一吃下去,他那3年的耳鳴就減輕了。                                                              我一聽,妙啊!碎骨可補,腎主骨,所以補腎莫過骨碎補。肝主流通,所有藥物裡頭啊最像將軍的是哪一位?王不留行。我立馬就記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