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17日,正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肆虐的山火,已使約1.4萬平方公裡的林地化為焦土。據路透社消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在72小時內,發生了近11000次雷擊,引發超過367起新山火,數千人被迫撤離。
這不免讓人聯想到去年發生在四川涼山的「3· 30」木裡森林火災。經森林公安部門偵查確認,那次火災是由雷擊引發。而今年6月9日和10日,攀枝花市仁和區也曾因雷擊引發山火。
事實上,四川是雷電多發區。來自省氣象部門的資料顯示,自進入汛期,四川各地幾乎每天都有雷電預警信號發出。5月至9月20日,全省共監測到閃電近35萬次。
在氣象災害中,雷電災害屬於小概率事件。不過,雷電災害一旦發生,往往會造成嚴重後果,不可掉以輕心。四川氣象人是如何在變幻莫測的天氣中捕捉雷電的?雷電還有哪些不太為我們所知的冷知識?前不久,在記者採訪中,省氣象局防雷中心工程師卜俊偉揭開了謎底。
四川在線記者 陳婷
巧用「時差法」觀測閃電
雲地閃監測網主要是利用「時差法」來觀測閃電——根據閃電抵達探測儀的時間,可以判斷出該閃電與探測儀之間的距離。當所有探測到同一閃電的觀測站都畫出一個圓,這些圓的交集就是閃電發生的真正位置。
閃電分為雲際閃、雲內閃、雲空閃和雲地閃。目前,研究人員最關注的是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主要影響的雲地閃。
最初,氣象部門只能通過人工觀測閃電,基本無法開展雷電預警,只能進行「今天有大雨,可能間或發生閃電」諸如此類的定性式預報。
2005年,我省第一套雲地閃監測網建成。這個監測網絡由25個觀測站組成,其中每個觀測站的有效探測範圍達100公裡左右,整個雲地閃監測網基本上覆蓋全川100%市縣。這套當時在國內外堪稱「先進」的觀測設備,使四川對閃電的觀測和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
這個雲地閃監測網主要是利用「時差法」來觀測閃電——根據閃電抵達探測儀的時間,可以判斷出該閃電與探測儀之間的距離。由於每個探測儀與閃電的空間位置有差異,同一個閃電被不同探測儀「看到」的時間也有差異。以探測站點為中心,以探測儀與閃電的空間距離為半徑畫一個圓,當所有探測到同一閃電的觀測站都畫出一個圓,這些圓的交集就是閃電發生的真正位置。
「現在,通過雲地閃監測網,我們不僅可以對每條閃電信息做精確定位,還能準確記錄它發生的強度、日期、時間等要素,從而針對每年的雷電觀測數據作出定量分析研究。」卜俊偉說,以這些觀測數據為基礎,氣象部門開展了雷電預報業務,並且不斷優化提高預報模型的精度,現行的雷電防護工程標準也是基於這些研究來確定。
隨著技術進步,四川省氣象局正在組建三維閃電觀測網。屆時,三維閃電觀測網不僅可以監測雲地閃,還可以監測到雲內閃、雲際閃。
四川5-10月雷電量佔全年85%以上
長期觀測顯示,高原地區的閃電以正閃為主,而平原和丘陵地區的閃電以負閃為主。正閃的強度高於負閃,一般可以達到負閃的數倍。
雷和閃電,是一種天氣現象的兩種表現形式。雲放電時出現的電火花是閃電,發出的聲音則是雷聲。在四川,雷電多發時段主要在汛期。據四川省氣象局防雷中心觀測,四川5-10月發生的雷電數量佔全年觀測到的閃電總數的85%以上。
研究人員發現,四川雷電發生有以下重要特點:第一,一般來說,每天的凌晨零點到3點左右是最容易發生閃電的時間段,早上相對會少一些。
第二,強降水往往伴隨著強閃電,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說,降水多的地方,閃電發生頻次肯定比降水少的地方多。
第三,同一時間段內,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區閃電發生的累計次數高於盆地,但是因為地域廣闊,高原地區單位面積土地上的雷電發生密度反而相比盆地更低。
第四,閃電發生時,雲層會大量釋放電荷,觀測站就是通過接收雲層向地面釋放的電荷來進行觀測。觀測站接收到的電荷,如果以正電荷為主,叫正閃;如果以負電荷為主,就叫負閃。長期觀測顯示,高原地區的閃電以正閃為主,而平原和丘陵地區的閃電以負閃為主。正閃的強度高於負閃,一般可以達到負閃的數倍。
針對這些特點,四川各地在防雷工作中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居住分散的高原地區,最重要的是做好雷電預報工作,並將防雷電基本知識宣傳到家到戶;高層建築較多的平原、丘陵地區,則要嚴格按照技術規範做好相應防雷工程,做到在不可避免接受閃電的情況下,儘可能降低雷電災害引起的損失。
哪片雲發生閃電充滿隨機性
從電荷在雲層中開始積累,到最終放電,通常只有幾分鐘時間,而觀測一片雲全部放電過程,時間最多也就一兩個小時。研究人員無法提前鎖定即將發生閃電的雲層。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氣象部門發布的雷電預警信號,在表述中總含有「可能發生」字眼。相比之下,暴雨預警時則往往使用「預計」詞語,讓人感覺更加具有確定性。為何這樣區別?
卜俊偉解釋,目前,降水預測的理論相對比較完善,觀測手段也更豐富有效。研究人員雖然對雷電產生的原理比較清楚,但觀測上還存在不少障礙,其中最大的障礙是對雲層的觀測手段比較欠缺。
研究人員觀測雲中電荷的儀器叫大氣電場儀。從電荷在雲層中開始積累,到最終放電,通常只有幾分鐘時間,而觀測一片雲全部放電過程,時間最多也就一兩個小時。更大問題是,「天上到底哪片雲會發生閃電」充滿隨機性。研究人員無法提前鎖定即將發生閃電的雲層,加上受觀測儀器所限,電荷在雲層中快速積累的過程也無法觀測,客觀上制約了我們雷電預警預報能力。
「總的說來,我們在雷電預報預警能力上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對雷電的原理性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應的觀測手段還需要改進,觀測精確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卜俊偉坦言。
◎提醒
避雷針保護範圍有限
45米以上高樓須防側擊雷
以前我們知道一個安全常識:打雷時要切斷家中電子設備的電源,如拔掉插頭。現在,樓房一般都安裝有避雷針,還有必要拔插頭嗎?
「還是有必要的。防雷工程並不等於提供絕對保護。」卜俊偉解釋,安裝有完善防雷設施的新建築,在雷雨天氣不是很厲害時可以不拔電源;對於電線裸露在建築物外部的老舊建築,遇到雷雨天氣時,室內電源一定要拔掉,否則,閃電帶來的高壓電流可能會順著裸露的電線入侵室內電器。「因此,發生雷電時,最安全的做法,還是要把所有帶電設備全部關閉,並切斷電源。」
對於高層建築來說,怎麼判斷防雷工程做得好不好?
「人們常說的『避雷針』等類防雷設備,有個專業術語叫作『接閃器』。」卜俊偉介紹,任何建築都有可能接閃,而且建築物越高越容易接閃。通常,一個「避雷針」的保護範圍約是以針為中心半徑為45米的圓球內。因此,對於高度超過45米的建築物,僅憑一根避雷針,既不能防止對建築物側面的雷擊,也不能保護到較低的樓層。
對於高度超過45米的高層建築物,雷電天氣時是否安全,要看它是否有側擊保護:在建築物側面按一定間距安裝一圈接閃器,通過接閃器做好對地連接,把雷擊電流導入地下。「對於能量極大、危險性也最大的直擊雷來說,這是一種積極的防護措施。」卜俊偉說。
◎解謎
球形閃電:雷電家族裡的「熊孩子」
球形閃電就是民間常說的「滾地雷」。在雷電家族中,它是一個「熊孩子」,蘊含著令人吃驚的能量。其形成機理至今是未解之謎。
它的形狀像圓球,大小15-40釐米,一般出現在地面上,存活時間短則幾秒、長則2分鐘左右,顏色有橙色、紅色、綠色等。
球形閃電多半出現在強雷雨的惡劣天氣裡。這種火球喜歡鑽洞,有時會從煙囪、窗戶等竄入屋內,然後再溜出屋去。當它出現時,只要你不動,它基本上也不會動你。
躲避球形閃電的方法,跟躲避其他閃電一樣——當閃電發生的時候,如果在建築物內,要儘快把門窗關好,切斷球形閃電侵入的通道;如果在戶外,最有效的仍然是抱頭並腳下蹲,遠離高大樹木。
閃電還無法收集利用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利用閃電的實驗、實踐。」卜俊偉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閃電的利用成本太高。人類在現實中加以利用的能量,必定是可以持續收集、存儲的。但是,想要找到一個常年發生閃電的區域,基本上不可能。高原上的正閃雖然數量多、能量強,但是高原的單位土地面積上發生閃電的密度實際上是很低的,比如涼山州一年最多的時候有12萬條閃電,攤到單位平方公裡上一年也不過就發生幾次。
第二,技術上無法實現。單次發生的閃電,一般都是比較強的直流電,是隨機無序的,而且閃電的時間很短,瞬時電流可高達幾萬安,人類目前根本沒有設備能夠承接如此強大的電流。(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婷採寫)
◎問題
開車遇電閃雷鳴,要不要下車躲?
這種情況下,你最好老老實實地待在車裡,沒有必要下車。除非雷電直接打到你的車上。
電閃雷鳴的天氣裡,待在汽車裡是安全的,至少比在戶外安全得多。這是因為:首先,你的車子比較矮,周邊通常會有比車子更高的存在,閃電下來有「高個子」頂著;其次,門窗緊閉的汽車,本身就是一個「法拉第籠」式的絕緣體。
戶外遇打雷閃電,要不要抱住孩子?
不要!抱住孩子的危險程度,比孩子獨自一人的時候更大。
在戶外,遇到打雷閃電,有些人出於本能反應要用手去護小孩。這樣做其實沒有必要,甚至是危險的。事實上,只需要叫小孩子站在大人旁邊(不要太近),就比大人更安全。因為小孩個子矮,不容易成為目標。
對人類造成傷害的,到底是雷還是閃電?
真正能造成傷害的,其實是閃電不是雷。
事實上,雷聲只能用於判斷閃電與你之間的距離。如果你一定要等聽到雷聲、發現閃電很近,才決定「我要躲!」,不好意思,你可能已經沒有機會再躲了。
「越是在空曠的地方,樹木越容易吸引閃電,如果你在樹下,很容易遭到不幸。」卜俊偉提醒,千萬不要有「沒聽見打雷,那我去樹下避避雨」的想法。由於電流總是尋找電阻最小的「捷徑」來洩流,因此,電阻遠遠小於樹木的人體,極易成為閃電洩流的優選。當閃電擊中樹木時,即使你並沒有直接接觸到樹木,也會被側身電壓擊中。
安全的做法是:一旦看見有大片積雨雲,或大雨來臨,就不要再走到樹底下去了,越早遠離樹木越好,越早進入安全室內(低矮的建築或者有防雷設施的高層建築)避雨越好。如果面對雷電,你確實無處可躲,趕緊採取救命招式——雙腳緊緊併攏,儘量下蹲,避免跨步電壓傷害,然後慢慢往安全地帶移動。
(四川在線記者陳婷採寫)本版圖片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