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無冕財經
作者:黃琪鑫
編輯:陳澗
設計:布冬
實習生:郭曼怡
時隔一年,涉康美案的相關機構處罰落地。
2019年4月30日,康美藥業承認財務造假,一年多後的7月9日,康美藥業公告創始人馬興田被抓。
康美造假案的餘波終于震到了廣發證券(000776.SZ,1776.HK),7月10日,證監會對廣發證券下發嚴厲的行政監管措施事先告知書,包括擬暫停其保薦機構資格6個月、暫不受理債券承銷業務有關文件12個月,將對多位高管進行處罰等。
隨後,國信證券率先聲明不再聘請廣發證券擔任公司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聯席主承銷商的公司。據界面新聞消息,廣發證券今年以來也出現了明顯的人員出走現象。
從改革開放後一家銀行的證券部門,發展到今天市值千億的證券公司,廣發證券已經成長為行業淨利潤排名第五、廣東地區最大的券商,一年淨賺超70億。
如今因康美造假案面臨客戶和員工流失、業績受損的困局,廣發證券該何去何從?
一年淨賺75億元
1991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兩個月後,廣發銀行成立證券業務部,也就是廣發證券的前身。1994年,證券業務部改制為廣東廣發證券公司。後來根據金融業分業監管的要求,1999年,廣發證券和廣發銀行脫鉤,後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兩家機構自此完全獨立。
在中國,金融牌照歷來都是稀缺品,受到監管部門的嚴格管控,獲得難度較高,經常是各機構競相爭奪的焦點。
由於公司股權比較分散,2004年,中信證券對廣發證券發起要約收購,為了不被收購,廣發證券掀起了一場引人側目的股權保衛戰。
最終,廣發證券通過成立一家員工持股平臺,聯合其他機構一起,擊退中信證券的收購。
經歷了一次股權動蕩的廣發證券,反而越做越大。2005年,公司淨利潤指標全國排名第三。隨後開始謀求上市,並先後於2010年登陸深交所,2015年在港交所上市。
經歷30年的發展,廣發證券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金融集團,旗下包括廣發期貨、廣發信德、廣發乾和、廣發資管、廣發控股(香港)、廣發融資租賃、廣發合信及廣發基金等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廣發證券的盈利能力一直名列前茅。年報顯示,廣發證券的主營業務是四大板塊,包括財富管理業務、投資管理業務、交易及機構業務、投資銀行業務。
▲2019年上市券商業績排行榜。
作為一家擁有牌照的券商,2019年,廣發證券營業收入為228億元,淨利潤達75.4億元,排名行業第五。
結緣康美
30年來的平穩發展,被康美藥業打破。
2001年,廣發證券成為康美藥業上市的保薦券商,當時剛剛調回證監會工作的李量成為了康美藥業上市的關鍵人物。據揚州法院公布的信息顯示,2000年至2012年,李量利用職務便利,為康美藥業等9家公司申請公開發行股票或上市提供幫助。
康美藥業IPO後的前幾年,廣發證券給其融資的額度每年不超過3億元,事情在2005年的時候,發生了變化。
2004年,在和中信證券的股權爭奪戰中,廣發證券成立了一個員工持股平臺贏得了股權之爭,該平臺名為「吉富投資」。但由於廣發證券後來計劃借殼上市,該員工持股計劃不符合規定,廣發證券便將員工持股轉讓給四家上市公司。
這四家公司中,包括康美實控人馬興田妻子實際控制的普寧市信宏實業投資有限公司,以及宜華生活董事長劉紹喜控制的宜華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憑藉員工持股擊敗外部要約收購的廣發證券,因低於市場溢價轉讓股份一事,還曾引發市場對這四家公司是否代持的猜測。
2004年,宜華木業(現已更名為*ST宜生,600978.SH)通過廣發證券的保薦順利上市,成為當地首家民營上市公司。劉紹喜成功入股廣發證券後僅僅一年,宜華地產(2015年更名為宜華健康)也成功借殼上市。
也就是這時,康美藥業在廣發證券的牽頭下,融資額度狂飆突進。
據統計,2006年至2019年康美藥業通過廣發證券共融資252.55億元,包括定向增發、公司債、可轉債等。不僅如此,2014年以來,廣發證券及其資管子公司為康美藥業大股東馬興田夫婦共實現33次股票質押融資。
或許是巧合,廣發證券的業績也在2005年開始起飛。官網資料顯示,2005年公司淨利潤指標全國排名第三,而2004年,官網的表述為公司在年度總資產、淨資產、總利潤、淨利潤、交易額、承銷金額、承銷家數、承銷股數、人均利潤等九項指標全部入圍前十名。
最終,廣發證券也因為康美藥業造假事件,受到了處罰。
影響幾何?
廣發證券不僅是廣東省本土的頭部券商,也是全國券商中排名靠前的券商之一。
年報顯示,2019年,廣發證券完成股權融資主承銷家數34家,行業排名第4位;股權融資主承銷金額266.14億元,行業排名第8位。
目前廣發證券共有89家IPO在審項目,其中有66家正處於輔導備案登記受理階段;其餘23個在審項目中,包括主板項目9家,中小板項目5家、科創板項目3家、創業板項目6家。
7月10日,廣發證券因「康美案」領罰單,將被暫停保薦機構資格6個月、暫不受理債券承銷業務有關文件12 個月;相關高管也將受到相應處罰,包括投行項目的主辦人、保薦代表人、債券項目主辦人、投行部負責人陳家茂、林煥偉、朱保力、肖晉、林煥榮、許戈文、李賢兵、何寬華等,10年至20年內不得擔任上市保薦、債券承銷或者投行相關職務。
處罰一旦落地,意味著廣發證券的投資銀行業務到2021年1月前都無法開展。
7月13日,廣發證券在互動平臺上稱,2019年母公司證券承銷業務收入11.4億元,約佔總收入的5%;證券保薦業務收入0.97億元,約佔公司2019年總收入的0.43%。行政監管措施預計將在一段時期內影響公司投行和債券業務收入。
▲廣發證券2019年營收結構。
雖然從營收佔比來看,兩項業務暫停,對廣發證券整體營收影響不會太大,但更嚴重的可能是品牌形象受到損害。
與此同時,遭受打擊的還有通過廣發證券準備上市的企業。
▲廣發證券創業板在審項目。
這89家企業目前面臨一個兩難選擇,要不要更換保薦券商?如果更換保薦券商,需要再等一年時間,如果不更換,上市計劃也得等到明年才能繼續推進,但無論如何,對於一些急於上市的企業而言,證監會對廣發證券的處罰「大棒」,也打在了他們身上。
已經有公司作出了決定。7月13日,國信證券(002736)發布公告稱,國信證券將不再聘請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為公司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聯席主承銷商,公司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聯席主承銷商變更為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紅塔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國信證券這筆150億定增發行的聯席主承銷商,此前共有三家聯席主承銷商,分別是銀河證券、廣發證券和紅塔證券。
廣發證券領罰,也給整個證券業敲了一次警鐘。
證監會在對廣發證券採取行政監管措施的公告中稱,保薦機構及其他中介機構承擔重要的「看門人」職責,是資本市場核查驗證、專業把關的首道防線,必須嚴守誠實守信、勤勉盡責的底線要求。部分機構及從業人員缺乏職業操守,內控鬆散,管控失效,履職不力,把關不嚴,將嚴重損害資本市場秩序,破壞行業生態。對此,證監會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堅持有案必查、有錯必懲,讓違規者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