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行古道 | 茶亭、古樟與油紙傘,重拾婺源徽饒古道見聞

2020-12-22 澎湃新聞

婺源境內分布著不少數百年歷史的古道。這些古道在山谷之間縱橫交錯,曾是徽州人經商外出的必經之路。古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徽饒古道」。

它建成於唐代,全長百餘公裡,當初均採用長約4尺的青石板鋪砌而成,由徽州府城(歙縣)經過婺源,進而向南,通往江西饒州府(今鄱陽湖)。

作為徽商入贛的經商要道,

徽饒古道

當年的地位與通往杭州的徽杭古道不相上下。

徽饒古驛道浙嶺段

我用兩天的時間,根據「徽饒古道」的路線,從婺源的東北部,完整地穿越到西部,基本走完徽饒古道在婺源境內的所有路段,一共約70公裡。古道串起的村落,不乏風景秀美之地。沿途茂林密布,溪水淙淙,古亭、古橋、古塔、古廟散見其間,行走其中,充分領略了徽州文化的精髓。

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如今古道的一部分已為公路所用。不過,崇山峻岭之間,仍保存著不少青石板路的原貌,尤以浙嶺、梅嶺等路段為最完整。

浙嶺古道,堆婆冢,與茶亭文化

婺源縣的最北端有個叫嶺腳村的地方,村後一大片巍巍山嶺,就是浙嶺。浙嶺海拔1116米,是江西婺源和安徽休寧的界山。山那邊,就是休寧。

從前婺源人赴京趕考、外出經商,都由浙嶺往返。翻越浙嶺的這一條古道叫「浙嶺古道」,是徽饒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北起休寧縣漳前村,南至婺源縣嶺腳村,全長約15華裡。

嶺腳村

十多年前,浙嶺修通了盤山公路,這條古道已少有人走。不過因為青石板路保存完整,伴隨近年來戶外探索的興起,很多人對這條山嶺間的古道頗為鍾愛。

從嶺腳村翻過山後,是沒有車能夠回婺源的。所以我找了一名當地司機,把我帶去山那邊的漳前村。我預備從休寧往婺源境內,反向穿越。

半小時左右的盤山公路,司機把車停在樟前村的「履安橋」旁。橋後,連著一條石板路沿山坡逶迤而上。這裡,就是「浙嶺古道」的起點。履安,應該就是一路走好的意思,做為古道起點顯得恰如其分。

履安橋下流淌的「浙水」,是新安江的源頭之一,因為此水流入浙江而得名。「浙嶺」之名,也因此而來。

過「履安橋」不遠,見一雙層結構的亭子,古道穿亭而過,二樓供奉著觀音菩薩,很是奇特。原來,路亭也叫茶亭,是古驛道沿線設置的休息區域。各處茶亭形制不一,有的茶亭帶有神龕,也是為保佑路上的旅人平平安安。

隨著山勢逐漸走高,接下來是正式的登山道。眼前一條石板路呈成之字型迂迴而上,路牌顯示前面這段山路叫「十八折」,意思就是要經過十八個彎道,才能夠抵達山頂。

「十八折」山道

增加彎道的設計,其實是為了減緩坡度。過去人們往來於這條古道,大多要肩扛擔挑,負重前行,循這條曲折的古道盤桓而上,可以省去不少氣力。

行走浙嶺古道,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寬闊。路面基本由長六尺、寬一尺的青石板鋪設而成。由於這裡是當年重要的官道,設計上比一般的登山道要寬出很多,就算是雙向通行,也有足夠的空間避讓。

在這樣坡度緩和、寬闊平整的石板道上行走,其實並不會特別吃力。大約一個小時左右,走完「十八折」石階,經過第二座路亭「繼志亭」。前方,古道消失,繼續沿盤山公路走上一程,就來到了嶺頂。

嶺頂原先有「浙嶺廟」,在修建盤山公路的時候已經拆除大半,現只留下小一部分荒廢的房子。一塊刻著「吳楚分源」四個大字的石碑,靠牆立著——春秋戰國時期,浙嶺曾是吳國和楚國的分疆之處。建國後,原本屬於徽州的婺源劃歸江西,這裡也成為贛皖兩省的交界處。

「吳楚分源」古碑的左側,有古墳冢,「堆婆冢」的三字標牌引起了我的注意。原來,這裡紀念的是「方婆施茶」的故事。五代時期,一位姓方的婦女來到浙嶺頭的路亭處,義務在這裡燒水施茶,供行旅者解渴消乏,長年累月從不間斷,時間久了,人們親切地管她叫「方婆」。

方婆死後葬於山頂,往來的路人因感念其長年施茶、不取分文的恩澤,路過浙嶺,就會自發從山底揀一塊石頭上山,堆置在方婆的墳冢上,後來石堆至丈餘高,這就是浙嶺上「堆婆冢」的由來。

山頂處的「堆婆冢」與「吳楚分源」碑

在婺源,方婆對民間風俗的影響深遠。過去山路迢迢,行旅艱難,古人在驛道沿線修建路亭,為旅人提供遮風避雨之處。受方婆的影響,後來逐漸形成有專人為行旅者提供免費茶水的習俗。在古徽州一帶,人們把這種施茶善行稱為「方婆遺風」。

浙嶺的山頂,如今還有一座茶亭,叫「同春亭」,應該就是以前方婆施茶之處。看上去已經比較破敗,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人在這裡燒水施茶,不過亭邊有水管連著附近的水源,可以用手捧著喝上幾口清冽甘甜的山泉水。

「同春亭」周圍已經荒草蔓生

茶亭不但為路人提供歇息、避雨、解渴之處,也是過去古道上計量距離的一個刻度。所謂「三裡一亭,五裡一廟」。下山的路上,又依次經過「鼻梁孔亭」和「燕窩亭」,這十五華裡的山路,一共正好五座茶亭,可見,茶亭的設置基本是按裡程數分布規劃的。

下山時經過的「燕窩亭」和在古道上散步的山羊

古樟,徽墨,與古道第一關

從浙嶺古道下來後是嶺腳村西側。穿過村子,繼續沿田埂間的石板路走兩三公裡,前方就是虹關村。浙嶺南麓的虹關村,相當於婺源的北大門,有「徽饒古道第一關」之稱。

村頭屹立著一株枝葉茂密的唐代古樟。樹高26米,樹幹有三米多粗,須七八個人手拉手合抱才能抱住。樹的冠幅足有3畝,如一把擎起的巨傘。這是被譽為「江南第一樟」的虹關古樟。

虹關古樟

如今附近人們來虹關村,大都衝著千年古樟。許多人不知道,明清時代的虹關,也是享譽全國的「徽墨」產地。

虹關村民多為詹姓,清代《名墨談叢》載:「婺源墨鋪大約在百家以上,僅虹關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別。」

虹關背枕青山,面臨清溪,是典型的徽派村落。作為徽饒古道上的制墨名村,虹關村至今保留了不少當地墨業世家的建築。村中房屋多為清代建築,院牆非常高大,這使穿村而過的古道,顯得非常狹窄。

村內有幾個百年老宅改造的客棧,比如「繼志堂」,「從是堂」等,都是虹關過去著名的制墨堂號。

徽饒古道與萬安巷相交處有「務本堂」,如今是一處展示徽墨文化的空間,在那裡,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手工制墨的步驟與工藝。

虹關村中的古驛道(右),以及展示徽墨文化的「務本堂」

古樟樹旁有一家「大有飯店」,似乎是村裡唯一能夠吃飯的地方。店裡只有一些簡單的小吃,我點了碗小餛飩和幾個菜餅,和正在看電視的店主聊起來。

我問村裡那家叫「詹大有客棧」的老宅,和這裡是否一家?他回答說沒錯。他介紹說自己是詹大有的第七代後人,這家飯店和村裡的老宅,都屬祖上留下的產業。「詹大有」是虹關制墨業中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當初正是在他的帶領下,虹關逐漸發展為當時的制墨名村。

這位詹氏後人告訴我,虹關現在還會做墨的人已經很少。近幾年,因為古樟樹的出名,有一些來此旅遊和寫生的人,他用祖上留下的老屋,開起了飯店和客棧。不過他說自己平常還是會做些墨塊,主要是出於興趣。婺源的墨廠倒閉後,他曾跑去求墨廠的老師傅們教他做墨,因此頗有心得。如今,他正在嘗試恢復古法制墨的手藝。我不懂制墨,無奈無法細聊,倒是店中餛飩很是美味,忍不住又叫了一碗。

察關祭酒橋

在「大有飯店」吃完午飯,沿村裡古道繼續向南,過「永濟茶亭」,緊接著又是一個村落,名叫察關。察關村與虹關,都是沿著河川而建的相鄰的兩個村子,同樣也是詹氏聚居村。

察關建村早於虹關,但保存卻遠不如虹關完好。村裡的老房子大多無人居住,已經坍塌很多,夾雜一些新建屋舍,整體感覺稍顯雜亂。

不過察關村的祭酒橋倒是婺源有名一景,這座橋在婺源宣傳畫冊中,經常作為封面推出。又因馮小剛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在這裡取景,來此的訪客似乎比在虹關見還多一些。

察關村的「祭酒橋」與「詹氏宗祠」

祭酒橋據說已有800多年歷史,橋身用並不規整的石塊砌成,石縫裡爬滿了藤蔓青苔。這座石築單孔拱橋最有特點之處是:橋洞為極其規整的半圓,與河裡的倒影剛好可以形成一個整圓。

橋下有一處淺淺地河灘,是拍攝祭酒橋的最佳角度。河灘邊拴著一頭水牛,這不免引人遐想,如有農夫此時牽著牛從橋上走過,那應該能拍出不錯的照片。結果橋邊涼亭果然看到廣告,上書:「如需要拍攝牽牛過橋照片,請聯繫183xxxxxxx,找詹先生」。

浙源鳳山村:査氏故裡

察關往下的古道,已掩沒在鄉間公路之下。不過走到村莊十堡,也就三四裡路。十堡村東側,又出現一座茶亭,茶亭旁是個土地廟,自此,沿河的石板道再次恢復。

十堡村原本也該是個美麗的小村莊,可惜村中兩棟新屋過於高大

十堡之後,翻過矮嶺,再從公路拐到査村,前方是浙源鄉,也就是鳳山村所在地。鳳山村大部分為查姓,是婺源查姓的發祥地,也是金庸先生的祖居地。

剛到鳳山,便可見宏偉而氣派的査氏宗祠。祠堂為清朝康熙年間建造,有近400年的歷史。從外表看,整座宗祠佔地面積非常大,據說裡面雕刻精美,可惜門上鎖了,未能參觀。

金庸祖籍是浙源鳳山村,這是有考證的。金庸(査良鏞)為良字輩,從家譜上來說,為查氏39世。他的祖上18世的查瑜便是從婺源鳳山村遷到浙江海寧的。由此,婺源查氏與海寧查氏一脈相連。

浙源鄉「龍天塔」是婺源唯一的風水塔

遷居海寧的査氏一系,後來發展為當地的名門望族,科甲鼎盛、人才輩出,比如清代的詩人查慎行,比如武俠小說作家金庸。而留在浙源鄉的查氏後裔,大多外出經商,成為徽商中的主力。鳳山村歷來富裕,所以村裡的宗祠,建的比別的村子規模要大。

過去,徽饒古道就是村中的主街。這條街從査氏總祠至村南的下祠堂,長約一公裡左右。現今,這條昔日繁華的長街已經冷落,店鋪多改為住宅,不過老街上有一家「査記酒坊」,自清朝雍正年間便開始釀酒,至今已傳十一代,是當地的老字號。

傍水而居的鳳山村,河邊還聳立一座白色磚塔,引人注目。塔,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六面七層,高近三十米,是婺源僅存的一座風水塔。相傳,過去鳳山村多火災,村人建塔鎮火神。根據龍的水性,取名「龍天寶塔」,建成後,村內幾百年再沒有大的火災發生。

古道的部分路段已被公路覆蓋

離開浙源鄉,之前斷斷續續的古道徹底消失不見,基本上完全被一條叫「僑鄉櫻花路」的公路所替代。之後在很長的範圍內,這條路都覆蓋著徽饒古道。剩下的時間,基本是在公路上行走,沿途又經過沱口、花園等幾個村落,最後抵達清華鎮時,已完全天黑。

清華老街與彩虹橋

清華鎮位於婺源北部的交通幹線上,過去曾是婺源的老縣城所在(後來搬去了紫陽鎮),是徽饒古道上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因自古商貿繁華,清華鎮形成了一條長約五華裡的老街,這條街,也是當年徽饒古道的一部分。

過去老街分上下街,上街多為茶葉店、百貨店或客棧酒肆,下街則有很多家瓷器店。嶽飛多次輾轉婺源,經過清華鎮時曾留下詩句:「上下街連五裡遙,青簾酒肆接花橋」,說的便是這條五裡長街。

親臨清華老街,不免失望。商業氣息已近乎於無,沿街店鋪全都改為住宅,商業和服務業已轉移到通汽車的新街上去了。令人詫異的是,這條建於唐代,近兩公裡長的天然石板路,已被替換成規則的人工石板,走在這樣的「老街」上,索然無味。

婺源過去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所以其文化與皖南的格調沒什麼兩樣。老街上的部分民宅還保留著舊時的商鋪格局,廳內一般都掛有中堂畫和對聯,案臺上擺放著鈡、鏡、瓶三件物品,寓意「終生平靜」,這與徽州其他地區的風格完全一致。

清華老街的西側有一處建於南宋的彩虹橋,廊橋全長140米,設計科學、保存完整,如今它是古徽州一帶最古老、最長的廊橋。

遠遠望去,整個彩虹橋橫跨水面最寬處,如長虹臥波,十分壯觀。四個條石堆砌的橋墩支撐著橋面,每個橋墩上建有木亭,亭與亭之間以廊相連。這種形式的廊亭橋,不是很常見。水中四座橋墩的樣式,設計成半船形,可緩解水流的衝擊力。遠看,又如同一排準備揚帆遠航的船隊。

彩虹橋的船形山墩很有特色

建造彩虹橋的是清華鎮胡氏兩兄弟。據說一個出家化緣,籌備建橋資金,另一個則背井離鄉,外出學習建橋技術。兩人齊心協力,從籌備到竣工,一共花了近十年,可嘆,可敬。

彩虹橋上的神龕,中間是治水的大禹,兩側是造橋的胡氏兄弟

嚴田進士村與水口文化

從清華鎮來到古驛道的下一站嚴田村,這一段路程完全被公路替代,完全不見古道蹤影,所以我選擇坐車。

嚴田的村民主要姓李,村名取自於李氏家訓「以田為本,以嚴治家」。這裡自古以來讀書氛圍濃厚。從宋至清,嚴田村共出過27位進士,是赫赫有名的進士村。

上嚴田村有一片美麗的荷塘

和虹關一樣,嚴田保存不少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不過大多已經門庭冷清。在老街上的小賣部買礦泉水,跟店主閒聊,他說,以前的嚴田村很熱鬧,是徽饒古道上的必經之路,無論白天晚上,人來人往。可隨著村村通的水泥公路建成,這條石板路也就沒什麼人走了。

嚴田村規模不小,當年有一部分李姓族人沿著溪流遷往下遊居住,因此分為上、下嚴田村,兩個村子之間還夾著一個叫「巡檢司」的小村莊。

下嚴田,如今已經是一個叫「嚴田風景區」的收費性景點,「天下第一樟」是下嚴田村的看點。我從田埂間的石板路直接走過來,而不是沿公路進來,所以後來才發現沒買票。

婺源多古樟。嚴田村這顆樟樹,和虹關村那棵大小差不多,不過據說胸徑比虹關古樟要粗一些,年齡也更大(距今已有1500多年)。除了古樟外,下嚴田也是婺源本地保存較好的水口之一。古樟樹就在河邊,河上有石拱橋,周圍還有蔥鬱茂盛的水口林,共同組成了這裡的水口景觀。

所謂水口,是指村中水源流入和流出之地。水口是風水文化的一種說法。徽州人自古崇尚風水,風水理論認為水主財,為了保藏村落的人氣、財氣,每個村都極重視對水口的營造。

下嚴田村水口

徽州古村的村頭,一般是由老樹、河流,古橋,茶亭等組成的"水口"景觀。這些都是風水營造的一部分。水為財,扼住關口,就意味著鎖住財氣。因此拱橋的修建與鎖十分相像,而河邊的古樹林則象徵著家族人丁的興旺。一個布局完整的水口景觀,往往可以成為當地獨具特色的村落園林。

甲等大道與甲路紙傘

離嚴田村不遠的甲路村,本名「甲道」。過去以這一地區,以古道修築良好,等級最高著稱於世。道路是「甲等大道」,村落也由此得名。

和清華鎮類似,甲路村所有的旅館、飯店等商業設施集中在新街,老街早已隱退且蕭條。不過,石板路還保存較好,因為沒有商業,倒顯得幽靜古樸。

除了古道,甲路過去和現在最出名的,還有油紙傘。當地的民謠如此唱道:「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杭州的絲綢不用揀。」當地制傘的人告訴我,宋朝時,甲路村有個張氏女婿,在京城做官,他從京城帶來一把油紙傘,讓甲路人覺得很新鮮。於是,他們仔細研究了那把傘的製作工藝,並在其基礎上不斷改良,最終製作出比當時京城紙傘更勝一籌的甲路紙傘。從此,甲路人世代相傳油紙傘製作工藝,一直延續至今。

就在甲路村的主街上,我路過「甲路油紙傘廠」。這裡可以參觀油紙傘的製作過程。傘廠是由一處舊學校改造而成,如今為吸引遊客,也叫「傘藝園」,每一間教室都是一個制傘車間,同時也是一項制傘步驟的展示空間。

一把小小的油紙傘古樸、輕巧,看似簡單。但只要在傘廠的每個車間都觀摩一番,就會知道油紙傘工藝流程很是複雜,並且全為手工。在製作過程中,要經過如削傘骨、裝傘鍵、裱傘布、收卷傘頁、繪傘花,刷桐油、穿傘線、結傘頂等近三十道工序,也因此,油紙傘的價格比起現代機械制傘,要貴出不少。

傘廠的老師傅告訴我,現在用油紙傘的人很少了。這些傘主要是作為旅遊紀念品,銷往杭州、蘇州等地,或者做為道具使用。

甲路油紙傘廠

穿越梅嶺古道

從甲路沿鄉間公路往西,久未出現的茶亭,又開始一座一座地出現在公路旁的田埂裡。

茶亭的位置可以讓人推測出:古道基本就是挨著公路的,只是公路修好後,青石板被挖走,古道也就消失在了田埂裡,茶亭因為失去作用,也隨之荒廢。

經過梅春村,見尚有完好的石板道穿村而過,顯然,這就是原來的徽饒古道。從梅春再走三公裡左右,就來到梅源村,前方有一新建的木質門樓,上書「梅嶺」,意為進入了「梅嶺古道」的範圍。

沿著鄉間公路進入梅嶺古道

徽州古道的部分路段,常以某個標誌性山嶺來命名。而往往這種呈現地域性的命名方式,更說明古道保存比較完整——比如「浙嶺古道」,比如「梅嶺古道」。

梅嶺古道屬於整個徽饒古道的一部分,具體指的是從梅源村行走梅嶺,翻越梅山的這樣一條道路。自從梅源到賦春鎮的公路修成之後,這條古道漸漸被人遺忘,如今已是罕有人至。

梅源是婺源小有名氣的知青文化村。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批知青曾經在這裡開荒種地,現在村裡正在打造知青特色的旅遊文化。村裡各處牆上,寫了很多特殊年代的標語,村中還有知青生活陳列館。

梅源村

離開梅源村,穿過村口的茶亭「福仕亭」。沿著石板道逐漸進入山野,也意味著正式踏入了梅嶺古道。路邊的叢林裡,看到幾棵野生楊梅樹,山裡的楊梅個頭小,多數還青著。

梅春、梅源、梅嶺,一路走來都有個「梅」字,難道是和楊梅有關?經查閱,果然,據《婺源縣誌》載:「縣西百裡舊名梅山,山產楊梅。去梅山十裡許,為徽饒通衢。」

在梅源村時,天氣尚好,一進入梅嶺,開始小雨,於是非常後悔剛才沒在甲路買上一把油紙傘。好在這一段古驛道周圍,都有樹蔭可以遮雨。之前經過「及第亭」後,已走了一段山路,我知道前方幾百米處必有茶亭,於是快步冒雨往山上爬。梅嶺沒有浙嶺那麼高,很快就來到了嶺頂的「悅來亭」處避雨。

梅嶺古道上的各式茶亭

突如其來的一場雨,使我深切地領會到茶亭的重要性。過去,徽州人從這條山道上,要把茶葉、竹木等山貨運出,再把糧食和日用百貨運進來。山裡天氣陰晴多變,如果不設置避雨之處,會給來往的路人和商隊造成很大損失。

在茶亭裡的長凳上坐下,將衣服擰乾,好好打量起這座茶亭。「悅來亭」建在梅嶺最高處,近年來有所翻新。亭內兩壁上畫著梅蘭竹菊「四君子」,而頂部的梁柱上則寫了一些充滿年代感的標語。茶亭裡避雨時,忍不住想像這裡曾經熙攘熱鬧的景象:青石板鋪就的驛道,往來繁忙,行走著名流商賈、販夫走卒、趕考的書生。下雨天是茶亭裡最熱鬧的時候,南來北往的旅人聚集一亭,喝著熱騰騰的茶水,交流著驛道上的信息。

半小時後,雨漸變小,沿著悅來亭後面的古道開始下山。這一段的青石板路建造得非常規整、大氣。每一塊都足有兩米多長,七八公分高,比在浙嶺走過的那段石板路還要寬闊很多,完全可以稱得上「甲等大道」。

梅嶺古道上兩米多寬的「石板嶺」,保存得非常好

後來得知,從悅來亭到積慶亭這一段平整寬敞的青石板路段,叫「石板嶺」,是由當地的徽商布施修建的,一共八百八十八級。

因為山多地少,生存資源匱乏,從前徽州人從十幾歲就要背井離鄉,出去學徒做生意,在交通不發達的山區,古道是走出大山連接世界的唯一方式。那些賺到錢的徽商,為回報家鄉,往往會從外面買石頭,請人加工鑿成石板,再運上山鋪成路,方便後人。

這些每片厚度一樣的青石板,在機械化並不發達的年代,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如今很難想像。

走完這段「石板嶺」,之後的路逐漸出山。穿過石亭,又見石板鋪成的古驛道在碧綠的禾苗中間延伸,它和遠處白牆黛瓦的徽派民居一起,組成了一幅山水田園圖。梅嶺腳下的衝田村,為賦春鎮所在地。這裡是婺源的西大門,距離景德鎮浮梁縣的界首村,已然只有十幾公裡路程。

梅嶺腳下的稻田裡插滿秧苗,遠處是衝田村

路線

Day 1:浙嶺古道——虹關村——察關——十堡——浙源鄉——沱口——清華鎮

Day 2:清華鎮——嚴田村——甲路村——梅源村——梅嶺古道——衝田村——賦春鎮

相關焦點

  • 古道行 | 茶亭、古樟與油紙傘,婺源徽饒古道見聞
    下山的路上,又依次經過「鼻梁孔亭」和「燕窩亭」,這十五華裡的山路,一共正好五座茶亭,可見,茶亭的設置基本是按裡程數分布規劃的。下山時經過的「燕窩亭」和在古道上散步的山羊古樟,徽墨,與古道第一關從浙嶺古道下來後是嶺腳村西側。
  • 中國的第三條古道,你知道在哪裡嗎?
    一、徽商與徽杭古道的故事在安徽、浙江兩省交界的績溪縣伏嶺鎮,有一條始建於唐朝的徽杭古道。該古道自皖南績溪縣臨溪鎮湖裡村起,經仁裡、汪村、瀛洲、龍川,到伏嶺鎮的湖村,然後經江南村「江南第一關」、遙遙嶺、馬頭嶺、雪堂嶺到達浙西臨安市馬嘯鄉止,全長75公裡,是徽州商人們到浙江經商的必經之路。該古道,曾在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作用。黃山在古代的時候,不叫黃山,而叫做徽州,下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
  • 寧波古道探幽|晴江岸古道:寧波版「綠野仙蹤」,淡妝濃抹總相宜
    本期古道探幽系列,我們去這條詩意古道走一走。晴江岸古道位於海曙區鄞江鎮,離市區不遠,大約30公裡,開車不到一小時就能抵達。近晴江岸的跨溪石橋邊,有指示牌,上書「晴江岸古道」。古道由西向東連接了龍觀和鄞江兩地,長2.5公裡,是過去兩地之間村民往來的主要道路。路面保存較好,多以石子路為主,部分路段由青石板或鵝卵石鋪就。途中有石橋數座,多為古人以青石累積而成。
  • 兩天一夜玩轉中國最美鄉村——婺源
    ;青石古道縱橫交錯,更有兩澗清流、柳碣飛瓊、雙橋疊鎖等點綴其中,構築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冊。夢裡老家實景演出第二天:思溪延村--彩虹橋--大鄣山--嚴田古樟思溪延村:(大嶂山臥龍谷景區嚴田古樟民俗園:(60元/人)千年古樟、小溪流、古石橋、老油榨、深古井、長壽泉、水車碓、圓釣池、方石桌、盆景園、
  • 安化古道茶馬香 九龍雪峰美
    關山峽谷是古茶馬古道的必經隘口。兩旁山形聳立似門,山頂的「將軍巖」扼守村頭,村民視為「守護神」。從峽谷入口進去,全是茂密的杉樹林,風聲、濤聲、鳥語聲不絕於耳。但要出峽谷,得爬上三疊石,塊塊巨石之間架起了梯子,釘上鉚釘。爬上這條空中棧道,頭頂絕壁,身懸半空,腳下就是深潭,瀑布從身邊一瀉而下。  穿過峽谷,你可走馬川巖江,密林間的古道上馬蹄印仍在。
  • 婺源汪口,留給世界的遺產!
    婺源曾經作為舊徽州一府六縣組成部分,由於長期受到徽文化的影響,保留有相當多的徽派建築和風俗文化,但是讓它開始走進大眾視野。婺源,在徽文化的地理上,已經是古徽州的邊緣地帶;在徽文化的典籍中,她又是一方重鎮。有人說,婺源是「封閉的山,開放的水」。
  • 溫州芙蓉嶺古道,浙江省十大人文古道之一
    《浣溪沙-古道行》坦克徐徐秋風染群山,萬紫千紅漫蒼杉,孤寺宇中修心禪!該古道是浙江省十大人文古道之一!古道沿溪澗而上,蜿蜒於密林,全程蔭蔽,水豐瀑飛,樹壯草茂,亭古宅深,不愧為十大人文古道,三個小時可至,當去!古道起點位於永嘉縣大若巖鎮龍垟村大洲坑自然村,村口古亭相迎,亭前兩棵263年高齡蒼勁挺拔的苦櫧樹,立於道旁,笑迎四方賓客。
  • 長風萬裡古道行
    《古詩十九首》裡的《行行重行行》裡曾輕輕提起,「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詩句樸實無華,卻讓人心靜神怡,而當古道延伸向天邊,悠遠到看不見的時候,後面驀然一句「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讓人心神搖蕩,仿佛自己也置身古道,心中更是升起了一陣浩渺無盡的時空之感。
  • 千年古道「說話」了
    掃一掃聽故事 還能計步比拼「登山英雄」 千年古道會「說話」了。不信,拿手機對準導覽二維碼掃一掃(或點擊「福州市鼓山旅遊景區」公眾號的「古道互動」欄目),進入互動系統,用「AR掃一掃」對準沿線「七裡七亭」、摩崖石刻等古蹟掃一掃,就能了解、聆聽由閩都文史專家考證整理出的背後故事。
  • 泰順古道有多美|盧坑嶺古道篇
    盧坑嶺古道,起於泰順縣羅陽鎮下洪村,途經小瀑布、半嶺亭、三拆瀑、盧坑嶺頭、石拱橋、文重古廊橋,止於筱村鎮東垟村。古道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全長約12千米,道寬1.2米,路面早期用不規則塊石建造而成,至今保存完好。因沿途有石拱橋、瀑泉、三折瀑等景點,盧坑嶺古道素有石拱橋伴瀑泉之美稱。
  • 大雪覆蓋下的 「陰平古道」,請停止散發你的魅力!
    賞古道壯麗雪景世人皆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幾人知曉「陰平峻岭與天齊,玄鶴徘徊尚怯飛」古道全長265公裡北起甘肅文縣鴣衣壩古陰平郡東南止於四川平武南壩古江油關寒冬臘月、萬籟俱靜古道已被雪花覆蓋像是穿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山舞銀蛇、銀裝素裹曲徑深幽、溪水茶亭
  • 婺源旅遊集團第二批景區恢復對外開放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江西婺源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你我相遇在美好的春天A BEAUTIFUL SPRING李坑國家4A級景區、小說《致青春》原型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 與一片葉子結緣,《松風煮茗:婺源茶事》寫作緣起
    [摘要]我對婺源茶文化的認知與感悟,不僅散發著婺源民間文化的鄉土氣息,而且還蘊藏著婺源茶文化與中華茶文化一脈相承的肌理。【著書者說】「一片葉子,一種乾坤。配得上乾坤的葉子,只有茶。說實話,有的時候每當看到鄉村驛道茶亭的殘基和斷碑,我心中就升起一種針刺一樣的疼痛。我甚至在不同場合,講過「搶救性」打撈與寫作這樣的關鍵詞。「即便,我走遍了徽饒古道、婺源五嶺(古時進出婺源的五條通道,即現在婺源境內的羊鬥嶺、塔嶺、對鏡嶺、芙蓉嶺,以及如今在安徽休寧縣境內的新嶺)……也沒有聽到關於山野施茶人更多的細節與故事。他(她)們是那樣的悄無聲息,好像一碗茶那樣微不足道。
  • 上下曉起地處婺源東線的中段,下曉起距離公路近,可參觀下百忍堂
    上下曉起地處婺源東線的中段,由下曉起、上曉起兩個村子組成,中間有500米的古道相連。你可以參觀下曉起的百忍堂,上曉起的進士第等,下曉起村後的「曉起神樟」也十分出名,兩人合抱都圍不過來。下曉起距離公路近,上曉起則在更深處,所以一般先遊覽下曉起,再去上曉起。
  • 油菜花開正盛,中國最美鄉村——婺源最全旅遊、攝影指南(北線)
    婺源縣在江西省東北部,與安徽、浙江兩省交界,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遊縣,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婺源、青海湖和雲南羅平,是全國知名的三大油菜花賞花地。婺源境內的賞花美景主要集中在縣域東部和北部,習慣上稱為「東線」、「北線」(詳見上圖)。在婺源境內旅遊或攝影,最方便的首選自駕,其次是高鐵出站後的直接包車(司機兼導遊導攝的小客車、摩託車)。想要省錢的話,則是從縣城汽車站乘城鄉客運中巴,到達集散鄉鎮後,再包車或步行。
  • 浙江最美古道曾被荒廢,寬度僅1.2米,如今景色極美
    在眾多旅遊景點中,古代遺址一直佔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除了人們熟知的古鎮之外,古道也是一個旅遊好去處。沿著古道行走,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浙江的馬嶺古道就是一個極佳的古道,這條曾經被差點荒廢的古道,如今在新時代重新展現出它的風採。
  • 《深坑.茶山古道》
    茶山古道是深坑炮子侖地區與木柵草湳之間往來的古道。古道沿途還有幾戶農家,山中有水田、菜圃、茶園等,房屋則古老的土埆厝及石頭厝,充滿著傳統農家的氣氛。深坑鄉農會所規劃這條茶山古道,沿途可經過農家,欣賞農村田園景色。這條登山路線並不長,大約一個小時,就可爬至炮子侖與草湳之間的猴山嶽鞍部,沿途各岔路口都有明確的木製路標導引。
  • 江西婺源曉起村,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小橋流水別具韻味
    這幾天正是江西上饒婺源看油菜花的季節,婺源油菜花是我國最美的油菜花之一,這裡除了油菜花,還有徽派古建築、小橋流水,別具韻味。婺源有很多古村落,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曉起村。曉起位於婺源縣城東北45公裡的段莘水和曉起水交合處,包括上曉起和下曉起,是婺源東線的一個風光秀麗的景點。曉起村是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有"中國茶文化第一村"與"國家級生態示範村"之美譽。
  • 新邵藏著一條茶馬古道,背後的故事讓人感動
    新湖南客戶端1月8日訊(楊能廣 周 龍)1月7日,冬陽煦暖,在位於新邵縣塘白旅遊專線公路旁的嚴塘鎮灣裡村園藝片地段,整修一新的簡氏茶馬古道和涼亭遊人熙熙攘攘,十分熱鬧。當時,從白水村去寶慶城雖然距離不是很遠,卻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為給父老鄉親提供交通方便,簡氏自籌資金,請石匠,招民工,建築了一條直通寶慶城的茶馬古道。道路全用大小青石塊鋪墊,寬約一米,平整美觀,總長二十五華裡,且每五華裡修建一座涼亭,一共五座,供行人歇息。涼亭均雕梁畫棟,翹角飛簷,各具特色,成為當地一道美麗的風景。簡氏晚年時,朝廷旌表節孝,在她六十壽辰時,為她修造了簡氏節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