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境內分布著不少數百年歷史的古道。這些古道在山谷之間縱橫交錯,曾是徽州人經商外出的必經之路。古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徽饒古道」。
它建成於唐代,全長百餘公裡,當初均採用長約4尺的青石板鋪砌而成,由徽州府城(歙縣)經過婺源,進而向南,通往江西饒州府(今鄱陽湖)。
作為徽商入贛的經商要道,
徽饒古道
當年的地位與通往杭州的徽杭古道不相上下。
徽饒古驛道浙嶺段
我用兩天的時間,根據「徽饒古道」的路線,從婺源的東北部,完整地穿越到西部,基本走完徽饒古道在婺源境內的所有路段,一共約70公裡。古道串起的村落,不乏風景秀美之地。沿途茂林密布,溪水淙淙,古亭、古橋、古塔、古廟散見其間,行走其中,充分領略了徽州文化的精髓。
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如今古道的一部分已為公路所用。不過,崇山峻岭之間,仍保存著不少青石板路的原貌,尤以浙嶺、梅嶺等路段為最完整。
浙嶺古道,堆婆冢,與茶亭文化
婺源縣的最北端有個叫嶺腳村的地方,村後一大片巍巍山嶺,就是浙嶺。浙嶺海拔1116米,是江西婺源和安徽休寧的界山。山那邊,就是休寧。
從前婺源人赴京趕考、外出經商,都由浙嶺往返。翻越浙嶺的這一條古道叫「浙嶺古道」,是徽饒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北起休寧縣漳前村,南至婺源縣嶺腳村,全長約15華裡。
嶺腳村
十多年前,浙嶺修通了盤山公路,這條古道已少有人走。不過因為青石板路保存完整,伴隨近年來戶外探索的興起,很多人對這條山嶺間的古道頗為鍾愛。
從嶺腳村翻過山後,是沒有車能夠回婺源的。所以我找了一名當地司機,把我帶去山那邊的漳前村。我預備從休寧往婺源境內,反向穿越。
半小時左右的盤山公路,司機把車停在樟前村的「履安橋」旁。橋後,連著一條石板路沿山坡逶迤而上。這裡,就是「浙嶺古道」的起點。履安,應該就是一路走好的意思,做為古道起點顯得恰如其分。
履安橋下流淌的「浙水」,是新安江的源頭之一,因為此水流入浙江而得名。「浙嶺」之名,也因此而來。
過「履安橋」不遠,見一雙層結構的亭子,古道穿亭而過,二樓供奉著觀音菩薩,很是奇特。原來,路亭也叫茶亭,是古驛道沿線設置的休息區域。各處茶亭形制不一,有的茶亭帶有神龕,也是為保佑路上的旅人平平安安。
隨著山勢逐漸走高,接下來是正式的登山道。眼前一條石板路呈成之字型迂迴而上,路牌顯示前面這段山路叫「十八折」,意思就是要經過十八個彎道,才能夠抵達山頂。
「十八折」山道
增加彎道的設計,其實是為了減緩坡度。過去人們往來於這條古道,大多要肩扛擔挑,負重前行,循這條曲折的古道盤桓而上,可以省去不少氣力。
行走浙嶺古道,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寬闊。路面基本由長六尺、寬一尺的青石板鋪設而成。由於這裡是當年重要的官道,設計上比一般的登山道要寬出很多,就算是雙向通行,也有足夠的空間避讓。
在這樣坡度緩和、寬闊平整的石板道上行走,其實並不會特別吃力。大約一個小時左右,走完「十八折」石階,經過第二座路亭「繼志亭」。前方,古道消失,繼續沿盤山公路走上一程,就來到了嶺頂。
嶺頂原先有「浙嶺廟」,在修建盤山公路的時候已經拆除大半,現只留下小一部分荒廢的房子。一塊刻著「吳楚分源」四個大字的石碑,靠牆立著——春秋戰國時期,浙嶺曾是吳國和楚國的分疆之處。建國後,原本屬於徽州的婺源劃歸江西,這裡也成為贛皖兩省的交界處。
「吳楚分源」古碑的左側,有古墳冢,「堆婆冢」的三字標牌引起了我的注意。原來,這裡紀念的是「方婆施茶」的故事。五代時期,一位姓方的婦女來到浙嶺頭的路亭處,義務在這裡燒水施茶,供行旅者解渴消乏,長年累月從不間斷,時間久了,人們親切地管她叫「方婆」。
方婆死後葬於山頂,往來的路人因感念其長年施茶、不取分文的恩澤,路過浙嶺,就會自發從山底揀一塊石頭上山,堆置在方婆的墳冢上,後來石堆至丈餘高,這就是浙嶺上「堆婆冢」的由來。
山頂處的「堆婆冢」與「吳楚分源」碑
在婺源,方婆對民間風俗的影響深遠。過去山路迢迢,行旅艱難,古人在驛道沿線修建路亭,為旅人提供遮風避雨之處。受方婆的影響,後來逐漸形成有專人為行旅者提供免費茶水的習俗。在古徽州一帶,人們把這種施茶善行稱為「方婆遺風」。
浙嶺的山頂,如今還有一座茶亭,叫「同春亭」,應該就是以前方婆施茶之處。看上去已經比較破敗,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人在這裡燒水施茶,不過亭邊有水管連著附近的水源,可以用手捧著喝上幾口清冽甘甜的山泉水。
「同春亭」周圍已經荒草蔓生
茶亭不但為路人提供歇息、避雨、解渴之處,也是過去古道上計量距離的一個刻度。所謂「三裡一亭,五裡一廟」。下山的路上,又依次經過「鼻梁孔亭」和「燕窩亭」,這十五華裡的山路,一共正好五座茶亭,可見,茶亭的設置基本是按裡程數分布規劃的。
下山時經過的「燕窩亭」和在古道上散步的山羊
古樟,徽墨,與古道第一關
從浙嶺古道下來後是嶺腳村西側。穿過村子,繼續沿田埂間的石板路走兩三公裡,前方就是虹關村。浙嶺南麓的虹關村,相當於婺源的北大門,有「徽饒古道第一關」之稱。
村頭屹立著一株枝葉茂密的唐代古樟。樹高26米,樹幹有三米多粗,須七八個人手拉手合抱才能抱住。樹的冠幅足有3畝,如一把擎起的巨傘。這是被譽為「江南第一樟」的虹關古樟。
虹關古樟
如今附近人們來虹關村,大都衝著千年古樟。許多人不知道,明清時代的虹關,也是享譽全國的「徽墨」產地。
虹關村民多為詹姓,清代《名墨談叢》載:「婺源墨鋪大約在百家以上,僅虹關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別。」
虹關背枕青山,面臨清溪,是典型的徽派村落。作為徽饒古道上的制墨名村,虹關村至今保留了不少當地墨業世家的建築。村中房屋多為清代建築,院牆非常高大,這使穿村而過的古道,顯得非常狹窄。
村內有幾個百年老宅改造的客棧,比如「繼志堂」,「從是堂」等,都是虹關過去著名的制墨堂號。
徽饒古道與萬安巷相交處有「務本堂」,如今是一處展示徽墨文化的空間,在那裡,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手工制墨的步驟與工藝。
虹關村中的古驛道(右),以及展示徽墨文化的「務本堂」
古樟樹旁有一家「大有飯店」,似乎是村裡唯一能夠吃飯的地方。店裡只有一些簡單的小吃,我點了碗小餛飩和幾個菜餅,和正在看電視的店主聊起來。
我問村裡那家叫「詹大有客棧」的老宅,和這裡是否一家?他回答說沒錯。他介紹說自己是詹大有的第七代後人,這家飯店和村裡的老宅,都屬祖上留下的產業。「詹大有」是虹關制墨業中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當初正是在他的帶領下,虹關逐漸發展為當時的制墨名村。
這位詹氏後人告訴我,虹關現在還會做墨的人已經很少。近幾年,因為古樟樹的出名,有一些來此旅遊和寫生的人,他用祖上留下的老屋,開起了飯店和客棧。不過他說自己平常還是會做些墨塊,主要是出於興趣。婺源的墨廠倒閉後,他曾跑去求墨廠的老師傅們教他做墨,因此頗有心得。如今,他正在嘗試恢復古法制墨的手藝。我不懂制墨,無奈無法細聊,倒是店中餛飩很是美味,忍不住又叫了一碗。
察關祭酒橋
在「大有飯店」吃完午飯,沿村裡古道繼續向南,過「永濟茶亭」,緊接著又是一個村落,名叫察關。察關村與虹關,都是沿著河川而建的相鄰的兩個村子,同樣也是詹氏聚居村。
察關建村早於虹關,但保存卻遠不如虹關完好。村裡的老房子大多無人居住,已經坍塌很多,夾雜一些新建屋舍,整體感覺稍顯雜亂。
不過察關村的祭酒橋倒是婺源有名一景,這座橋在婺源宣傳畫冊中,經常作為封面推出。又因馮小剛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在這裡取景,來此的訪客似乎比在虹關見還多一些。
察關村的「祭酒橋」與「詹氏宗祠」
祭酒橋據說已有800多年歷史,橋身用並不規整的石塊砌成,石縫裡爬滿了藤蔓青苔。這座石築單孔拱橋最有特點之處是:橋洞為極其規整的半圓,與河裡的倒影剛好可以形成一個整圓。
橋下有一處淺淺地河灘,是拍攝祭酒橋的最佳角度。河灘邊拴著一頭水牛,這不免引人遐想,如有農夫此時牽著牛從橋上走過,那應該能拍出不錯的照片。結果橋邊涼亭果然看到廣告,上書:「如需要拍攝牽牛過橋照片,請聯繫183xxxxxxx,找詹先生」。
浙源鳳山村:査氏故裡
察關往下的古道,已掩沒在鄉間公路之下。不過走到村莊十堡,也就三四裡路。十堡村東側,又出現一座茶亭,茶亭旁是個土地廟,自此,沿河的石板道再次恢復。
十堡村原本也該是個美麗的小村莊,可惜村中兩棟新屋過於高大
十堡之後,翻過矮嶺,再從公路拐到査村,前方是浙源鄉,也就是鳳山村所在地。鳳山村大部分為查姓,是婺源查姓的發祥地,也是金庸先生的祖居地。
剛到鳳山,便可見宏偉而氣派的査氏宗祠。祠堂為清朝康熙年間建造,有近400年的歷史。從外表看,整座宗祠佔地面積非常大,據說裡面雕刻精美,可惜門上鎖了,未能參觀。
金庸祖籍是浙源鳳山村,這是有考證的。金庸(査良鏞)為良字輩,從家譜上來說,為查氏39世。他的祖上18世的查瑜便是從婺源鳳山村遷到浙江海寧的。由此,婺源查氏與海寧查氏一脈相連。
浙源鄉「龍天塔」是婺源唯一的風水塔
遷居海寧的査氏一系,後來發展為當地的名門望族,科甲鼎盛、人才輩出,比如清代的詩人查慎行,比如武俠小說作家金庸。而留在浙源鄉的查氏後裔,大多外出經商,成為徽商中的主力。鳳山村歷來富裕,所以村裡的宗祠,建的比別的村子規模要大。
過去,徽饒古道就是村中的主街。這條街從査氏總祠至村南的下祠堂,長約一公裡左右。現今,這條昔日繁華的長街已經冷落,店鋪多改為住宅,不過老街上有一家「査記酒坊」,自清朝雍正年間便開始釀酒,至今已傳十一代,是當地的老字號。
傍水而居的鳳山村,河邊還聳立一座白色磚塔,引人注目。塔,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六面七層,高近三十米,是婺源僅存的一座風水塔。相傳,過去鳳山村多火災,村人建塔鎮火神。根據龍的水性,取名「龍天寶塔」,建成後,村內幾百年再沒有大的火災發生。
古道的部分路段已被公路覆蓋
離開浙源鄉,之前斷斷續續的古道徹底消失不見,基本上完全被一條叫「僑鄉櫻花路」的公路所替代。之後在很長的範圍內,這條路都覆蓋著徽饒古道。剩下的時間,基本是在公路上行走,沿途又經過沱口、花園等幾個村落,最後抵達清華鎮時,已完全天黑。
清華老街與彩虹橋
清華鎮位於婺源北部的交通幹線上,過去曾是婺源的老縣城所在(後來搬去了紫陽鎮),是徽饒古道上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因自古商貿繁華,清華鎮形成了一條長約五華裡的老街,這條街,也是當年徽饒古道的一部分。
過去老街分上下街,上街多為茶葉店、百貨店或客棧酒肆,下街則有很多家瓷器店。嶽飛多次輾轉婺源,經過清華鎮時曾留下詩句:「上下街連五裡遙,青簾酒肆接花橋」,說的便是這條五裡長街。
親臨清華老街,不免失望。商業氣息已近乎於無,沿街店鋪全都改為住宅,商業和服務業已轉移到通汽車的新街上去了。令人詫異的是,這條建於唐代,近兩公裡長的天然石板路,已被替換成規則的人工石板,走在這樣的「老街」上,索然無味。
婺源過去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所以其文化與皖南的格調沒什麼兩樣。老街上的部分民宅還保留著舊時的商鋪格局,廳內一般都掛有中堂畫和對聯,案臺上擺放著鈡、鏡、瓶三件物品,寓意「終生平靜」,這與徽州其他地區的風格完全一致。
清華老街的西側有一處建於南宋的彩虹橋,廊橋全長140米,設計科學、保存完整,如今它是古徽州一帶最古老、最長的廊橋。
遠遠望去,整個彩虹橋橫跨水面最寬處,如長虹臥波,十分壯觀。四個條石堆砌的橋墩支撐著橋面,每個橋墩上建有木亭,亭與亭之間以廊相連。這種形式的廊亭橋,不是很常見。水中四座橋墩的樣式,設計成半船形,可緩解水流的衝擊力。遠看,又如同一排準備揚帆遠航的船隊。
彩虹橋的船形山墩很有特色
建造彩虹橋的是清華鎮胡氏兩兄弟。據說一個出家化緣,籌備建橋資金,另一個則背井離鄉,外出學習建橋技術。兩人齊心協力,從籌備到竣工,一共花了近十年,可嘆,可敬。
彩虹橋上的神龕,中間是治水的大禹,兩側是造橋的胡氏兄弟
嚴田進士村與水口文化
從清華鎮來到古驛道的下一站嚴田村,這一段路程完全被公路替代,完全不見古道蹤影,所以我選擇坐車。
嚴田的村民主要姓李,村名取自於李氏家訓「以田為本,以嚴治家」。這裡自古以來讀書氛圍濃厚。從宋至清,嚴田村共出過27位進士,是赫赫有名的進士村。
上嚴田村有一片美麗的荷塘
和虹關一樣,嚴田保存不少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不過大多已經門庭冷清。在老街上的小賣部買礦泉水,跟店主閒聊,他說,以前的嚴田村很熱鬧,是徽饒古道上的必經之路,無論白天晚上,人來人往。可隨著村村通的水泥公路建成,這條石板路也就沒什麼人走了。
嚴田村規模不小,當年有一部分李姓族人沿著溪流遷往下遊居住,因此分為上、下嚴田村,兩個村子之間還夾著一個叫「巡檢司」的小村莊。
下嚴田,如今已經是一個叫「嚴田風景區」的收費性景點,「天下第一樟」是下嚴田村的看點。我從田埂間的石板路直接走過來,而不是沿公路進來,所以後來才發現沒買票。
婺源多古樟。嚴田村這顆樟樹,和虹關村那棵大小差不多,不過據說胸徑比虹關古樟要粗一些,年齡也更大(距今已有1500多年)。除了古樟外,下嚴田也是婺源本地保存較好的水口之一。古樟樹就在河邊,河上有石拱橋,周圍還有蔥鬱茂盛的水口林,共同組成了這裡的水口景觀。
所謂水口,是指村中水源流入和流出之地。水口是風水文化的一種說法。徽州人自古崇尚風水,風水理論認為水主財,為了保藏村落的人氣、財氣,每個村都極重視對水口的營造。
下嚴田村水口
徽州古村的村頭,一般是由老樹、河流,古橋,茶亭等組成的"水口"景觀。這些都是風水營造的一部分。水為財,扼住關口,就意味著鎖住財氣。因此拱橋的修建與鎖十分相像,而河邊的古樹林則象徵著家族人丁的興旺。一個布局完整的水口景觀,往往可以成為當地獨具特色的村落園林。
甲等大道與甲路紙傘
離嚴田村不遠的甲路村,本名「甲道」。過去以這一地區,以古道修築良好,等級最高著稱於世。道路是「甲等大道」,村落也由此得名。
和清華鎮類似,甲路村所有的旅館、飯店等商業設施集中在新街,老街早已隱退且蕭條。不過,石板路還保存較好,因為沒有商業,倒顯得幽靜古樸。
除了古道,甲路過去和現在最出名的,還有油紙傘。當地的民謠如此唱道:「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杭州的絲綢不用揀。」當地制傘的人告訴我,宋朝時,甲路村有個張氏女婿,在京城做官,他從京城帶來一把油紙傘,讓甲路人覺得很新鮮。於是,他們仔細研究了那把傘的製作工藝,並在其基礎上不斷改良,最終製作出比當時京城紙傘更勝一籌的甲路紙傘。從此,甲路人世代相傳油紙傘製作工藝,一直延續至今。
就在甲路村的主街上,我路過「甲路油紙傘廠」。這裡可以參觀油紙傘的製作過程。傘廠是由一處舊學校改造而成,如今為吸引遊客,也叫「傘藝園」,每一間教室都是一個制傘車間,同時也是一項制傘步驟的展示空間。
一把小小的油紙傘古樸、輕巧,看似簡單。但只要在傘廠的每個車間都觀摩一番,就會知道油紙傘工藝流程很是複雜,並且全為手工。在製作過程中,要經過如削傘骨、裝傘鍵、裱傘布、收卷傘頁、繪傘花,刷桐油、穿傘線、結傘頂等近三十道工序,也因此,油紙傘的價格比起現代機械制傘,要貴出不少。
傘廠的老師傅告訴我,現在用油紙傘的人很少了。這些傘主要是作為旅遊紀念品,銷往杭州、蘇州等地,或者做為道具使用。
甲路油紙傘廠
穿越梅嶺古道
從甲路沿鄉間公路往西,久未出現的茶亭,又開始一座一座地出現在公路旁的田埂裡。
茶亭的位置可以讓人推測出:古道基本就是挨著公路的,只是公路修好後,青石板被挖走,古道也就消失在了田埂裡,茶亭因為失去作用,也隨之荒廢。
經過梅春村,見尚有完好的石板道穿村而過,顯然,這就是原來的徽饒古道。從梅春再走三公裡左右,就來到梅源村,前方有一新建的木質門樓,上書「梅嶺」,意為進入了「梅嶺古道」的範圍。
沿著鄉間公路進入梅嶺古道
徽州古道的部分路段,常以某個標誌性山嶺來命名。而往往這種呈現地域性的命名方式,更說明古道保存比較完整——比如「浙嶺古道」,比如「梅嶺古道」。
梅嶺古道屬於整個徽饒古道的一部分,具體指的是從梅源村行走梅嶺,翻越梅山的這樣一條道路。自從梅源到賦春鎮的公路修成之後,這條古道漸漸被人遺忘,如今已是罕有人至。
梅源是婺源小有名氣的知青文化村。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批知青曾經在這裡開荒種地,現在村裡正在打造知青特色的旅遊文化。村裡各處牆上,寫了很多特殊年代的標語,村中還有知青生活陳列館。
梅源村
離開梅源村,穿過村口的茶亭「福仕亭」。沿著石板道逐漸進入山野,也意味著正式踏入了梅嶺古道。路邊的叢林裡,看到幾棵野生楊梅樹,山裡的楊梅個頭小,多數還青著。
梅春、梅源、梅嶺,一路走來都有個「梅」字,難道是和楊梅有關?經查閱,果然,據《婺源縣誌》載:「縣西百裡舊名梅山,山產楊梅。去梅山十裡許,為徽饒通衢。」
在梅源村時,天氣尚好,一進入梅嶺,開始小雨,於是非常後悔剛才沒在甲路買上一把油紙傘。好在這一段古驛道周圍,都有樹蔭可以遮雨。之前經過「及第亭」後,已走了一段山路,我知道前方幾百米處必有茶亭,於是快步冒雨往山上爬。梅嶺沒有浙嶺那麼高,很快就來到了嶺頂的「悅來亭」處避雨。
梅嶺古道上的各式茶亭
突如其來的一場雨,使我深切地領會到茶亭的重要性。過去,徽州人從這條山道上,要把茶葉、竹木等山貨運出,再把糧食和日用百貨運進來。山裡天氣陰晴多變,如果不設置避雨之處,會給來往的路人和商隊造成很大損失。
在茶亭裡的長凳上坐下,將衣服擰乾,好好打量起這座茶亭。「悅來亭」建在梅嶺最高處,近年來有所翻新。亭內兩壁上畫著梅蘭竹菊「四君子」,而頂部的梁柱上則寫了一些充滿年代感的標語。茶亭裡避雨時,忍不住想像這裡曾經熙攘熱鬧的景象:青石板鋪就的驛道,往來繁忙,行走著名流商賈、販夫走卒、趕考的書生。下雨天是茶亭裡最熱鬧的時候,南來北往的旅人聚集一亭,喝著熱騰騰的茶水,交流著驛道上的信息。
半小時後,雨漸變小,沿著悅來亭後面的古道開始下山。這一段的青石板路建造得非常規整、大氣。每一塊都足有兩米多長,七八公分高,比在浙嶺走過的那段石板路還要寬闊很多,完全可以稱得上「甲等大道」。
梅嶺古道上兩米多寬的「石板嶺」,保存得非常好
後來得知,從悅來亭到積慶亭這一段平整寬敞的青石板路段,叫「石板嶺」,是由當地的徽商布施修建的,一共八百八十八級。
因為山多地少,生存資源匱乏,從前徽州人從十幾歲就要背井離鄉,出去學徒做生意,在交通不發達的山區,古道是走出大山連接世界的唯一方式。那些賺到錢的徽商,為回報家鄉,往往會從外面買石頭,請人加工鑿成石板,再運上山鋪成路,方便後人。
這些每片厚度一樣的青石板,在機械化並不發達的年代,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如今很難想像。
走完這段「石板嶺」,之後的路逐漸出山。穿過石亭,又見石板鋪成的古驛道在碧綠的禾苗中間延伸,它和遠處白牆黛瓦的徽派民居一起,組成了一幅山水田園圖。梅嶺腳下的衝田村,為賦春鎮所在地。這裡是婺源的西大門,距離景德鎮浮梁縣的界首村,已然只有十幾公裡路程。
梅嶺腳下的稻田裡插滿秧苗,遠處是衝田村
路線
Day 1:浙嶺古道——虹關村——察關——十堡——浙源鄉——沱口——清華鎮
Day 2:清華鎮——嚴田村——甲路村——梅源村——梅嶺古道——衝田村——賦春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