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蔡英文仍對兩岸關係抱希望嗎

2020-12-25 騰訊網

美國飛彈驅逐艦「哈爾西」號8月30日穿越臺灣海峽,這是美國軍艦今年第9度航行臺灣海峽;解放軍針對進入海峽的美軍機、艦,「逢艦必跟、逢機必查」,並在南海、東海、渤海、黃海軍演不斷。美中「行動/反制行動」的軍事對峙持續升高,臺灣安全長期處於威脅之下已是既成事實。面對變局,臺灣必須體認,安全操之在我,任何外力都不足恃。

馬英九日前以「首戰即終戰」論點,批判蔡英文將臺灣推到戰爭邊緣,掀起了「朝野」政治口水戰,進一步激化臺灣內部對立。歸納「朝野」對臺灣前途問題爭點有三:解放軍是否會發動「武統」行動?臺軍因應解放軍軍事攻擊的能力與支撐時間?美國是否會出兵介入?嚴格來說,臺灣安全如繫於這3個本身無法掌控的因素,前途恐難以樂觀。

臺海軍力均衡早已向大陸傾斜,軍隊人數、武器數量、防務預算規模已不成比例,臺灣甚至喪失了過去擁有的訓練精良、武器先進的質量優勢。臺灣主要武器系統仰賴美國,許多專家質疑美國出售太多如F-16V戰機、M1A1坦克、大型水面艦艇等昂貴的傳統武器給臺灣,在現代化戰爭中只能發揮有限戰力,形成臺灣安全的最大隱憂之一。

至於美國是否會出兵幹預臺海軍事衝突,美國40多年來的「戰略模糊」已不具有足夠嚇阻效應。面對解放軍強大現代化軍力,對臺灣安全的具體保證代表了更沉重的責任與風險,令美國躊躇不前。川普總統日前在答覆記者相關詢問時表示,「我想,中國知道我會怎麼做」,仍維持了美國一貫的模糊立場。

從純粹軍事層面分析,如臺海炮聲響起,臺灣將立即陷於最險惡局面,承受人員死傷、公共設施、私人財產遭破壞等損失,臺灣軍隊可否支撐到美軍馳援,已是無意義的辯論。單純憑軍力不足以嚇阻、抵抗解放軍攻臺,臺灣須改善兩岸關係,降低敵意,方有可能長治久安。

臺灣必須打破「美中關係惡化對臺灣有利」的迷思。這次美中關係全面交惡,已對臺灣安全造成嚴重衝擊。相反的,如兩岸關係改善,臺灣在兩大強權競爭之中可扮演「意識形態緩衝」角色,將有助於本身安全保障。

臺灣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川普政府對臺灣的支持確實超越歷任美國總統,但「美臺關係」仍存在2個值得關注現象:關係過於「淺碟化」,未脫以「臺灣牌」箝制中國的策略範疇及「抗中優先,助臺次之」。

蔡英文日前告訴美國智庫,應早日建立更具建設性的「臺美安全合作關係」、啟動「自由貿易協議」(FTA)談判等等,顯然她也感受到美臺之間及經貿關係仍缺乏制度化、法制化的機制與規範。

臺灣宣布明年元月全面開放美國豬牛進口,被認為要為具有「深遠戰略意涵」的「自由貿易協議」(FTA)或所謂的「雙邊貿易協議」(BTA)鋪路,以深化「美臺關係」。雖然這件事受到美方熱烈的歡迎與肯定,但目前為止,主管貿易談判的「美國貿易代表署」仍未表態,美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史達偉8月31日在視頻會議中,也未作任何正面響應,凸顯了當前「美臺關係」中的政治及安全層面高於經貿關係,無法跳離美國全面制衡中國的戰略架構。

蔡英文更大的挑戰其實來自內部,一個分裂、沒有共識的社會,無法應付「外來威脅」,民進黨「政府」強勢、跋扈作風,斷絕了透過理性溝通、辯論建立共識的管道,剛剛宣布的開放美國豬牛進口更進一步撕裂社會,也削弱了對外交涉、談判的能量,遑論因應大陸的軍事威脅。

資料圖

臺灣民眾的認知與現實有相當落差,民調顯示,近八成民眾認為「解放軍不可能攻臺」;一旦兩岸爆發衝突,近六成民眾認為「美方會出兵協助」;偏安的心態經不起檢驗,民進黨卻樂於操作,以製造虛幻的安全感與自信,再加倍對抗大陸,將成臺灣安全最大的威脅。

中美關係惡化,兩岸關係基礎跟著鬆動,美國固然極力對臺軍售,展現「對臺灣安全的關切及承諾」,但美國無意改變一中政策,臺灣也不能把安全全盤寄望於美國,必須要有自己的打算。蔡英文就任4年來,始終自言對兩岸關係寄予希望,而面對中美新情勢,兩岸關係可能崩盤,她有責任說清楚對兩岸關係的新態度。

本文摘自臺灣《中國時報》

相關焦點

  • 蔡英文在兩岸關係上還有希望嗎?臺媒這樣說
    ,這就把兩岸作為兩國關係來看待了。如此既違背了蔡承諾的依循「憲法」和「兩岸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而且根據兩岸關係的演變歷程可知,不以一個中國架構或不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互動的政治基礎,兩岸當局之間關係必然無解。隨著「九合一」選戰,蔡與民進黨更是強打「反中牌」。選舉的結果證明,主流民意堅定否決了蔡英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及其相關論調。那麼蔡英文是否願意順應民意而進行調整?
  • 中國時報:開了太多浮誇支票的蔡英文
    中國時報:開了太多浮誇支票的蔡英文 2015-05-22 15:17:07   中新網5月22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22日社論表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蔡英文被稱為「空心蔡」,原因是她始終說不清楚她的政治主張。
  • 中國時報:蔡英文天敵洪秀柱等在路上
    中國時報:蔡英文天敵洪秀柱等在路上 2015-06-12 11:20: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合琴   中新網6月12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2日刊文稱,蔡英文怎麼過最後一裡路?
  • 蔡英文第二任期加大打擊力度,將效法川普,建造兩岸高牆?
    總體來看,蔡英文的第二任期,要效法川普,在海峽兩岸建造起一道無形的高牆,阻絕兩岸交流,尤其是兩岸民間、兩岸青年之間的互動。但這些作為能夠改變兩岸融合發展的大勢嗎?能夠改變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用腳投票」的事實嗎?也許蔡英文希望她有這樣的能力,但兩岸在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不斷融合,會給她一記響亮的耳光。
  • 蔡英文談兩岸關係:維持現狀 不會挑起衝突對立
    9日下午,民進黨在臺北召開「中國事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該黨主席蔡英文在會中說,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是「維持兩岸現狀」,即維繫臺海和平及持續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現狀。「我們有信心可以處理好兩岸關係,避免意外,更不會挑起矛盾、衝突和對立」。
  • 蔡英文上臺兩周年 兩岸關係真的「還算穩定」嗎?
    5月20日是蔡英文上臺2周年的日子,審閱這兩年兩岸關係的答卷,島內關注,大陸關注,世人也很關注。日前,蔡英文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也沒有忘記兩岸關係,自我吹噓「還算穩定」。記得當年蔡英文就職時對兩岸關係表態「維持現狀」,大陸方面稱她是「沒有完成的答卷」。
  • 從林全辭職看蔡英文政策的失敗及兩岸關係走向
    其實,自蔡英文選定林全之日起,對林全的質疑就一直沒停止過,隨著蔡英文民進黨當局政策的逐漸出臺,已註定了林全「院長」的短命。所以,今天林全的辭職本不值一評。但,圍繞這件事暴露出的一些現象倒是可以聊一聊。同時,在此微妙時刻,林全的辭職給兩岸關係的走向是否帶來一些變化,也值得一議。
  • 520越來越近,蔡英文趕得上改善兩岸關係的末班車嗎?
    臺籍人士張經義因任職上海東方衛視駐美國白宮記者,被臺灣陸委會指控涉嫌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而揚言處罰,連日來在島內引發爭議。《中國時報》稱,該案凸顯「兩岸條例」有關規定為荒誕惡法,依照民進黨當局喜歡把與大陸有關係的臺灣人視為「低級臺灣人」的習慣,又擅長任性擴張與定義法律,「未來所有在大陸企業任職的臺灣人都可能觸法」。23日,孫文學校總校長、臺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召開記者會聲援張經義。
  • 兩岸關係短時間很難回暖?蔡英文把臺灣「兩岸籌碼」玩完了
    編輯:凝冰來源:中國臺灣網2019年是兩岸關係最緊張的一年,很多願意看到兩岸和諧相處的民眾,希望在2020年能看到兩岸關係回暖,但從蔡英文新年致辭中「4個認知」來看,她好像沒有這方面的打算,有媒體直言不諱的指出,蔡英文把兩岸的籌碼徹底玩兒完了。
  • 吳敦義怒斥蔡英文:經濟差、社會差、兩岸關係差
    吳敦義致詞時痛批蔡英文用「霸道獨裁」心態「執政」,造成臺灣地區如今治安差、經濟差、社會差、兩岸關係差,臺灣競爭力不斷下滑,並強調國民黨將努力改革成為「真正與民眾同呼吸的黨」,呼籲民眾支持年底「選舉」讓國民黨贏得勝利。據臺灣TVBS新聞消息,19日,中國國民黨歷任黨主席連戰、馬英九、吳伯雄、朱立倫及洪秀柱,都出席會議,營造大團結氣勢。
  • 蔡英文上臺兩年兩岸關係大倒退 臺海危機可能性大增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環球時報記者盧長銀】5月20日是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就職兩周年的日子,或許是因為實在沒有政績可言,蔡英文當天並沒有按慣例發表政策性演講,而是選擇在網上與網友進行簡單互動。
  • 洪秀柱:兩岸關係要開誠布公 希望蔡英文勿言行不一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6月15日報導,國民黨主席洪秀柱15日表示,增進互信,重要的是要誠信,兩岸一定要開誠布公,才能繼續累積互信基礎,希望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不要言行不一,否則必定會造成社會動蕩跟兩岸的不安。
  • 蔡英文「雙十演講」引內外關注 兩岸關係成各方最大看點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胡又中 環球時報記者 崔傑通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今天將發表重要政策演講,10月10日是臺灣政治中的「大日子」,她此次演講的指標意義堪比5月20日的就職演說。毫無疑問,各方最關注的將是蔡英文如何闡述兩岸關係,5月20日她就職演講時未提作為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九二共識」,大陸視之為沒完成的答卷。9日晚間曝光的演講內容顯示,蔡英文可能依舊迴避「九二共識」,最近10天來她密集發聲談論兩岸政策,可能就是為10日的演講做鋪墊。引人注目的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中增加了「力抗中國」「不會在壓力下屈服」等刺激言論。
  • 選後首談兩岸關係 蔡英文:維持現狀不變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九合一」選舉後,強調兩岸政策仍然是維持現狀。(翻攝自蔡英文辦公室臉書)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上午接見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訪問團,首度在「九合一」敗選後講述她對兩岸關係的看法。蔡英文強調,維持現狀的政策不變,城市交流應不設政治前提。    蔡英文表示,這次「九合一」選舉,人民沒有在兩岸議題上沒有做出選擇或改變。蔡英文強調。「九合一後,維持現狀的政策立場不會改變。」
  • 蔡英文稱「絕不妥協」臺媒:情緒化發言無益兩岸關係
    中國臺灣網6月14日訊 針對巴拿馬13日上午宣布與中國大陸建交,蔡英文當天召開記者會發表聲明,以「絕不妥協」、「無法接受」等情緒化字眼向大陸喊話。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文章表示,在兩岸長期冷和的情況下,所謂的「斷交」結果並不令人意外,遺憾的是「府」「院」黨事前既無力阻止,事後更無具體作為,情緒化的發言,只能凸顯虛張聲勢,對「外交」或兩岸關係毫無幫助。文章表示,對於臺灣來說,「外交」無疑是「內政」及兩岸關係的延伸,兩岸關係搞不好,「外交」一定出狀況。
  • 陸學者:蔡英文未釋放善意 兩岸關係找不到原點只能兜圈子
    對此,正在臺灣交流的大陸涉臺學者盛九元表示,蔡英文是重申過去基本立場、沒有改變,也只是臺灣單方面的表述,感受不到善意,對兩岸關係也沒有助益,彼此可能產生誤判。據臺灣《中國時報》5月15日報導,「5·20」前夕,大陸涉臺機構對蔡英文表述的兩岸政策提高警覺。
  • 蔡英文未就兩岸關係明確表態 兩岸產業搭橋恐中斷
    資料圖:蔡英文據《中國時報》報導:兩岸產業搭橋中斷?循例,臺灣「經濟部」在1月就會公布年度兩岸搭橋與產業合作時間表,但是今年遲無下文。「經濟部」官員說,新政權表態前,兩岸關係前景未明,近期交流活動都將面臨停擺,甚至有斷橋危機。1月「總統」大選結束後,搭橋場次時間表遲未敲定,就連兩岸著作權交流今年也不知道是否舉行。自2008年起,8年來兩岸已輪流舉辦69個場次搭橋會議,涵蓋資訊服務、通訊、車載資通訊、再生能源、電子商務、數位內容、顯示器、展覽服務等多項產業項目。
  • 蔡英文對大陸服軟了?環球時報:緩兵之計
    蔡英文發表講話時語氣有所緩和 近日,蔡英文在發表講話時對兩岸關係做出了回應,而且民進黨當局是希望兩岸和平穩定的,她還稱「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兩岸對話」。
  • 親綠民調:三分之二臺灣民眾不滿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表現
    親綠民調:三分之二臺灣民眾不滿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表現 2018年12月24日 13:5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2月24日訊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親綠智庫「臺灣民意基金會」今天公布民調顯示,臺灣成年人當中,只有2成5對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基本上滿意,但有6成6不滿意;不滿意的人數創下歷史新高。
  • 如何定調兩岸政策?臺灣輿論關注蔡英文520談話
    」另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有民進黨內人士提出,蔡英文的第二任期將朝兩岸從「斷線」到「恢復溝通」方向努力,稱希望透過建立所謂的「民共平臺」,恢復兩岸溝通。相關報導指出,蔡英文於2016年上任後,兩岸關係長期「斷線」,僅剩海基會處理部分人道相關事件,但也處於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