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雜誌
香港的病毒傳播率可能已高於今年初武漢封城之前的水平。香港特區政府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坦言:以現時形勢來看,疫情不易停下來,並有點失控勢頭,因感染個案遍及多個社區,涵蓋各行各業,如食肆、安老院、學校、補習社、化妝店、公共屋邨,個案以幾何級數增長
7月10日上午,香港迪士尼樂園內的一次表演活動進入尾聲階段,演員們正在與遊客揮手致意。從7月15日起,該樂園將再次暫停營業。《財經》記者 焦建/攝
文|《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7月13日,隨著當地新冠肺炎感染案例突破1500宗,以及連續數日出現多宗本地感染案例,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宣布新一輪措施應對日趨嚴峻的防疫新形勢。
「情況令人擔憂,」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當日晚間宣布相關情況時稱,「香港疫情從7月初開始變得嚴峻,防疫『寧緊莫松』,因此今次防疫措施較之前更嚴厲。」
部分重點措施包括:從7月15日起開始,市民乘搭公共運輸工具時要戴口罩;餐飲店下午6時至翌晨5時不能堂食,只能外賣;「限聚令」從50人重新收緊至4人;包括海洋公園和迪士尼在內的12類處所要重新關閉。
香港特區政府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在近日內亦接連表態稱:每日確診個案愈來愈多,情況已有點失控,「非常擔心」,新一波確診個案普遍病毒量高,但不知原因為何,擔憂傳染性會否很高。
其亦承認:香港目前單靠圍堵政策不能控制疫情,源頭不明個案升,社區應有很多其他沒源頭沒病徵個案,目前只能追蹤患者密切接觸者,大型檢測也未必能找到所有個案。因此呼籲港人減少接觸他人,未來一兩周提高警覺。
本地持續暴發或剛開始
7月13日下午,香港某餐飲店門口的抗疫宣傳招牌。當日傍晚,香港特區政府宣布新一輪從緊抗疫措施。《財經》記者 焦建/攝
疫情穩定時,香港防疫措施曾逐步放寬,包括6月19日起,限聚令人數上限放寬至50,餐飲店可坐滿顧客,婚宴人數亦撤限;其後酒吧及公眾娛樂場所等容納上限由一半擴至八成。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當地的零感染一度維持了21天。但從7月初開始,香港特區的疫情開始出現惡化跡象。繼上周社區內兒童遊樂設施關停後,從本周一開始再次恢復實施的分辦公室及部分人員居家辦公,讓在港某中資金融機構工作的一位人士心情再次緊張起來。
「前段時間消息說粵港之間的健康碼有望八月正式推出。沒想到短短幾天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形勢好像又在急轉直下。原定兩天後舉行的香港書展延期了,原本已重新營業的迪斯尼也將再次暫時關閉。上班也再次回到了春節前後的特殊安排狀態。」其對《財經》記者形容稱,「稍微令人安心一點的是,大人和孩子的口罩供應不再那麼緊張了。」
截至7月13日,香港特區累計1522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由本月6日至13日共8天的新增確診個案為253宗,包括71宗輸入個案及182宗本地個案。本地案例中約128宗涉及群組感染,包括茶餐廳、粥麵店、的士司機、飯堂、老人院等,另有54宗仍源頭未明。
張竹君也坦言:以現時形勢來看,疫情不易停下來,並有點失控勢頭,因感染個案遍及多個社區,涵蓋各行各業,如食肆、安老院、學校、補習社、化妝店、公共屋邨,個案以幾何級數增長。
目前香港醫學界的一種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病毒早於3月已有較大可能出現變異,但當時沒有大暴發,直至近日才暴發,原因在於防疫措施放寬及港人防疫意識鬆懈所致。因此,當前的疫情暴發顯示確診者主要由食肆染疫,而群組暴發正經公共運輸系統帶到全香港。
香港特區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則認為:社區上絕對有不少無症狀患者,近日陸續有早前豁免驗病毒的船員及機師確診便是證據之一。
這也被認為是香港防疫體系的漏洞之一。按照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的分析:香港防疫存三大漏洞,包括邊境檢疫不做足、病毒檢測量不足,以及父親節撤室內聚集人數限制而室外卻限50人。香港並沒有按照外界建議的提升每日檢測數目至7500個,本輪疫情暴發在「專家的預料之內」。
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相關數據顯示:今年2月至5月共有20多萬名獲豁免人士入境香港。6月初香港開始有限度恢復轉機服務,而機組成員和船員等則是香港防疫措施中免檢的主要人群。
7月4日,香港新增數宗輸入個案,其中包括一名由哈薩克斯坦回港的機長。他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徵,其後在私家診所求醫及接受檢測後確診。同時,荃灣某酒店近日先後有3名免檢疫貨船船員確診。
不僅如此,一位近期由國外乘機抵達香港特區的人士亦對《財經》記者表示:相對而言,在進行檢測及執行隔離的措施時,仍「相對靠自覺,但缺乏監管,規程亦不是太清晰。」
為堵住免檢人群中的防疫漏洞,香港特區政府已從7月8日起加強對豁免檢疫人士的監測,所有經機場抵港的機組人員、船員都要留下深喉唾液樣本。
據《財經》記者統計,目前各方高度關注的焦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香港的病毒傳播率可能已高於今年初武漢封城之前的水平。對此,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已向公眾預警稱:根據最新研究,新冠病毒已經變種,推算本港現時的病毒即時傳播率超過3、更接近4的水平,即每個確診者可能會將病毒傳播給3至4人,估計現時社區最少有50至60名無症狀感染者。香港現時持續本地暴發才真正開始,九龍東及沙田兩地區群組更令人擔憂。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也認為:相信部分原因為病毒在近兩個月變種,在病者的上呼吸道繁殖速度更快,令病人病毒量更高,感染後更容易傳給身邊人。
其次,隨著各級學生提早進入暑假,各方關注的防控焦點之一亦從社區轉向醫院。假如醫院內暴發,不僅會出現病例倒流至社區,醫護亦須檢疫,會加速醫療系統崩潰。
到目前為止,香港已有數家醫院或診所分別有病人、員工或員工家屬確診或初步確診,包括一名無症狀患者入住兩家公立醫院導致18名同房病人及一名護士需要檢疫。此外,另一家公立醫院及一家癌症中心均有工作人員感染。值得提及的是一名已確診新冠病毒感染的35歲男子曾於7月5日、即病發前4天捐血,其血小板已輸予一名住院的長期病患者,受影響患者至7月13日時無不良反應。
第三,各方的防控焦點,亦包括養老院會否持續暴發疫情。香港目前有近千家養老院,位於九龍慈雲山地區的港泰護老中心成為首家集中暴發疫情的養老院。據香港當地媒體報導,該中心由集團經營,不同養老院的員工在宿舍同住,交叉感染風險較高。
未開始大規模檢測
香港地小人多,人口密度高,當前多個社區都出現源頭不明個案,給追蹤隔離帶來極大難度。而根據中國內地、德國及韓國的抗疫經驗,大範圍篩查和病毒檢測,能較為有效追查感染源頭及發現無症狀感染者,防範病毒在社區大規模傳播。
數月以來,並非針對個別行業、儘快開始進行全民檢測或者「混合採樣檢測」,是香港特區相關各界呼籲最多的抗疫措施。
為針對已出現的感染場景,在新一輪應對疫情的措施當中,香港已有針對性地加強了在養老院的檢測。相關消息顯示:香港特區政府在今年5月時已意識到養老院是疫情高風險行業,為全港逾940家院舍的員工進行抽樣檢測。但名額僅3200個,平均每家僅3.4人獲檢測。
針對部分學者提出的香港每日檢測量只有四五千個、連澳門也達不到的批評,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在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表示:每日的病毒檢測量,近日已經超過7500個。
在疫情暴發初期,香港的檢測量並不低,但沒有隨著情況迅速變壞而加快步伐。數據顯示,香港3至5月的日均檢測量約2200個,6月才增至3645個。對比之下,現在停留在中低水平。
以相關數字進行測算:在今年5月時,澳門的核酸日檢測能力已達6000人次左右,約佔總人口的1%。以香港近日的7500個計算,檢測能力佔人口的0.1%左右。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一位相關人士此前也曾提出過類似對比:內地每日做檢測達三百七十八萬人次,即每百萬人有二千七百次。按此比例,香港每天檢測量起碼應達到二萬人次。
目前香港的核酸檢測分別由公立機構和私營機構同時進行。前者的測試能力受到儀器、人手及試劑等幾方面的限制,負荷已經見頂;私營機構每日可提供約3000次檢測,但價格在一兩千元甚至三千元左右,需求有限。相較之下,內地每次總檢測費用為一兩百元人民幣;資料顯示,澳門居民可到指定地點做檢測,首次檢測免費,之後每次檢測收費180澳門元。
此外,據《財經》記者近期查詢得知:目前香港有輕微症狀或流行病學聯繫的人士,仍需要預約,經醫生開具相關手續轉介後才能做病毒測試(醫生診費亦計入檢測費用),依然遵循的是香港分級診療的體系的相關做法。在此之前,亦有部分私立醫院明確拒絕收診疑似病人。
「德國和澳門檢測量高,皆因當局鼓勵大學和私人化驗所參與,務求能短時間提升檢測能力。本港多家大學和科企雖研發出成本較低的快速檢測試劑,但港府卻拒絕採用,堅持採購歐美試劑,成本高昂,每個約600元。反觀澳門採用的內地試劑,僅17元,極具成本效益。」
7月13日晚間,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為加強社區檢測能力,在深圳協助下,正與兩間內地私營機構商討,協助本港做病毒檢測,最快本周開始,預計優先為4個高風險群組檢測,包括安老院、食肆、物業管理員工及的士司機,估計人數逾40萬,費用全免,由防疫基金支付,料支出「數以億計」,成本較香港檢測機構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