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 圖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飲品塑料杯、塑料吸管、吸管包裝袋、塑料託盤、杯口封裝直飲蓋等塑料垃圾無處不在。
目前,全球的塑料吸管消耗量驚人。在美國,每天有近5億根塑料吸管被丟棄,接起來的總長度可繞地球兩圈半
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等應加大對「限塑令」的宣傳,引導企業和消費者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生產和消費
難降解的塑料垃圾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治理難題。
中國的「限塑令」已經走過11個年頭,禁止進口包括廢塑料等多種固體廢物的「洋垃圾」禁令實行也早已超過一年。如今,隨身攜帶環保袋的人越來越多,商品過度包裝越來越少。然而,白色垃圾真的離人們遠去了嗎?
《法制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飲品塑料杯、塑料吸管、吸管包裝袋、飲品塑料託盤、杯口封裝直飲蓋等塑料垃圾仍然無處不在。
包裝多用塑料,喝完隨手丟棄
飲品店消耗最多的塑料品是盛放奶茶的飲品杯。
夏季到來,冷飲的銷量直線上升,一些商家利用塑料杯透明的特性,製作出漸變色的奶蓋茶、油畫一般的髒髒茶和斑斕的水果茶。在網紅奶茶喜茶朝陽大悅城門店,在記者觀察的15分鐘裡出產了近50杯奶茶,全部使用塑料杯。
其餘店家大多如此,雖然大部分店家也預備了紙杯,但僅在製作熱飲時使用。但如今,購買熱飲的顧客很少。以髒髒茶聞名的某網紅飲品店乾脆捨棄了紙杯,店內飲品全部使用塑料杯封裝。在記者走訪的40家飲品店中,僅一家打造質感的飲品店內全部使用紙杯。
與此同時,杯口封裝的直飲蓋同樣存在問題。由於設計精巧,還需具備密封功能,記者觀察到的直飲蓋全部為塑料製品。
記者發現,大部分飲品店使用的塑料杯以及杯蓋明確標識為食品等級的PP5號塑料,但仍有少部分店家使用的塑料杯和塑料封蓋質地軟而薄,沒有任何標識。
而一些商家使用熱膜封口機封裝飲品,但用於封口的塑料膜僅印刷了店家品牌名,記者未觀察到有相關的質量等級標識。湊近經過熱膜封口的塑料杯邊緣,能聞到塑料製品加熱散發的特殊味道。
在一些電商平臺,記者發現PP5號材質的塑料杯已經成為主流產品,這類產品採用注塑工藝,一個500ML容量塑料杯的批發價不到0.3元,如果搭配上配套的杯蓋和塑料密封塞,一套價格約在0.4元。在一家電商店,記者發現塑料包裝的吸管售價每百支3元,而紙包裝的吸管每百支4元。店家稱,如果購物滿200元,不僅能夠減免10元,還能夠免費贈送吸管。
比較環保的紙杯每個要價近0.5元,儘管打出「健康、環保」的旗號,但上述電商也坦言,這些杯子內側有塑料淋膜工藝,並不能在環境中完全降解,「應該說是半降解」。
這些塑料飲品杯,消費者會怎麼處理呢?
在知乎平臺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你在街頭買了一杯包裝很精緻的奶茶,喝完以後奶茶杯怎麼處理?絕大多數網友稱「直接扔掉」。
塑料垃圾泛濫,威脅人類健康
目前在全球,僅以塑料吸管為例,其消耗量驚人,美國每天丟棄約5億根塑料吸管,接起來的總長度可繞地球兩圈半。
「吸管多用於餐飲行業,主要是由聚丙烯材料製成,這一材料具有耐熱的優點,能耐130℃高溫,是可以放進微波爐的塑料,所以可以用來喝熱飲。」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黃瑛說,聚丙烯的化學穩定性很好,除能被濃硫酸、濃硝酸侵蝕外,對其他各種化學試劑都比較穩定,故而吸管極難自然降解。
統計顯示,包括塑料吸管在內,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漁業、旅遊業造成嚴重影響,造成經濟損失達80億美元。塑料垃圾每年導致上百萬隻海鳥、10萬頭海洋哺乳動物和難以計數的魚類死亡。
有研究顯示,如果對現狀置之不理,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重量將超過魚類總重量。
塑料垃圾不僅危害海洋生物,也可能會威脅人類健康。塑料垃圾在海洋中會逐步破碎,形成大量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顆粒。微塑料顆粒本身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以及在水中吸附的有毒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累積,最終可能進入人體。
英國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分子生物學家彭尼?林德克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限塑令」會幫助消費者改變使用塑料吸管的習慣,消費者很快就能適應替代品。如果越來越多的企業推廣紙質吸管等替代品,替代成本就有可能下降,成本因素也就不會讓商家在遵守「限塑令」時感到為難。
2018年起,中國全面禁止廢塑料等24類固體廢物入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認為,中國打擊塑料「洋垃圾」進口,對於富裕國家來說是個信號,它們應該加強回收,減少塑料吸管等非必要產品。
分析人士認為,應推動普通消費者儘量減少使用塑料吸管等一次性塑料製品。
在2018年世界環境日,索爾海姆發文呼籲消費者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購買可循環利用的商品,在生活中養成合理消費習慣。消費者不能僅僅扮演參與者的角色,也應該成為推動供貨商和零售商行為變化的驅動因素。
對此,不少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等應該加大對限塑令的宣傳。目前,外賣行業、餐飲行業普遍使用的一次性塑料製品,嚴重增加了環境負擔。因此,政府、協會要引導企業和消費者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生產和消費。對於企業來說,應順應綠色環保的潮流和共識,儘可能生產易於降解的一次性製品,或易於回收的一次性製品。
本文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趙麗,黎江宇 責任編輯:肖琦_NN6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