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塵封半個多世紀的鐵盒 發現民國時期慈北學校畢業歌

2020-12-17 浙江在線

  「同座被春風,幾經切磋琢磨,朝夕與共,屆修業期滿兩載終……」這是一首歌詞雋永、富有民國風格的校園歌曲《送別》,一同在慈谿掌起鎮厲家村一處老宅被發現的還有另外兩首校園歌曲《留別》《畢業歌》。這三首帶著傷感又充滿朝氣的畢業歌是誰創作的?曾經在哪兒唱響?在3月21日「世界兒歌日」前夕,記者帶著好奇去拂開歲月的塵埃。

  【昔時歌】

  收藏者是民國慈北的教師

  這些民國歌曲的發現者是正在編撰《掌起鎮志》的任永江。去年年底,他在收集掌起地方史料時,意外得到了這份掌起鎮厲家村厲德成老先生留下的史料。

  一隻鐵皮盒子裡靜悄悄躺著十來張紙,分別是清末、民國時期慈北地區安定、明強、敬樂等幾所小學發出的聘書,聘請厲德成擔任教師、校長等職務。另外還有幾張科目課程表,以及一份手抄的三首校園畢業歌曲。畢業歌曲詞曲俱全,但都沒留下作者姓名。

  課程表

  據了解,厲德成為掌起鎮厲家村人,1873年出生,去世於1954年。晚清秀才,在當時以書法聞名。《四明書法家傳》一書對他有簡要介紹,稱他「善書,曾為洋山殿書壁。字體開張秀逸,極有功力」。洋山殿仍在,但可惜厲老先生的書法沒能保存下來。現在厲老先生保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是十多封書信,掌起鎮陳家村村落文化公園保存了一塊他書寫的墓表。

  聘書

  三首歌曲記錄特殊學制

  曾受邀為多所學校創作過校歌的慈谿市表演藝術指導中心主任張峰,給這三首畢業歌的曲調作了部分訂正。

  「今去了,此改業,彼升學……」三首民國畢業歌中的《留別》曲調舒緩憂傷,飽含離情別緒,跟另兩首節奏輕快、六年畢業「志得意滿」,以至於要互相叮囑「勿自封」的畢業歌風格明顯不同,描述的是當時小學生求學途中,一路升學一路與同學分離的場景。《觀海衛鎮志》編委莫非介紹說,民國時期,小學畢業就有資格考正式的教師。小學畢業即就業的情況,在當時教育普及率不高的情況下屬於普遍現象。

  當年抄寫在紙張上的歌曲

  另外,《送別》中有「屆修業,期滿兩載終」的字句,而另兩首畢業歌,都是「六年修業終了」「六年倏已終」。同是小學畢業,為何出現了兩年和六年的區別?

  《觀海衛鎮志》編緝宓天玄介紹,清末民國時期,慈北地區的學校受限於生源與師資不足,多為複式班級(多個年級的學生就讀於同一班級)。一些高等小學堂只有兩到三個年級的班級,但其實涵蓋了多個年級的學生;讀完了六年書,但可能只讀了兩到三個「班級」。「兩載而終」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為何是畢業歌而非校歌?

  厲德成自1906年開始執教,執教生涯超過40年。他的曾孫厲家騄今年76歲,現居上海。

  厲家騄年幼時曾聽人唱起過《畢業歌》,另外兩首《留別》《送別》都未曾耳聞。據他推測,這是曾祖父在慈北幾所學校任教時校園內傳唱的歌曲。

  記者採訪了幾位上世紀40年代曾在安定、敬樂、明強三校就讀的老人,他們現在都年逾八旬,可惜對這幾首歌並不知情,因為這些歌並不是校歌。

  可是,為什麼厲德成留下的都是畢業歌,而不是流傳更廣的校歌呢?張峰推測很有可能是厲德成曾經參與過這些歌曲的創作,所以特別有感情。

  「這三首畢業歌朗朗上口,詞曲都較為完整。這次發現的三首民國畢業歌,對於研究近代歌曲創作在慈谿的發展歷史,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張峰說。

  【今日校】

  三校在當時慈北堪稱名校

  與畢業歌一同發現的,還有厲德成受聘於安定、明強、敬樂等學校的聘書。《觀海衛鎮志》編委莫非介紹,民國以前慈北地區只有家族設立的慈善性質的義學、私塾,在教學內容上,它們可以說是近現代意義上新式學堂的起點,主要面向家族內及周邊貧困的農民子弟。採訪中記者驚喜地發現,這三所小學創辦於清朝晚期、位於現慈谿觀海衛鎮域內,經歷了多次遷址、更名延續至今,均已超過百年。

  清末年間,厲德成受聘於安定學堂。學校舊址位於現在觀海衛北部的衛山學校。據《慈谿市教育志》記載,它是當時寧波府由國人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1992年更名為慈谿市第二實驗小學。

  1920年,厲德成受聘於明強學校擔任校長。明強小學位於現觀海衛鎮湖東村的清節祠,它在民國時期與沈師橋的另一所私立承志學堂有「北承志,南明強」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典渡橋小學。1998年,該校與附近另一所同為宓氏家族興辦的畲經學堂合併,即現在的宓家埭小學。

  厲德成保存的最後一封聘書,出自1934年的鳴鶴鄉區立敬樂國民兼高等小學堂,位於現鳴鶴風景區裡的彭公祠。現在的校名為觀海衛鎮鳴鶴小學。

  傳承百年如今依然優秀

  記者走訪了這三所學校的舊址。安定學堂上百年來經歷了多次遷徙,其位於老觀城西北角的舊址現在是衛山學校的校園。半截圍牆、四間經過改造的老屋,還保留著已逝時代的一些痕跡。記者在校園裡走了一圈,這裡書聲琅琅,兒童嬉戲,散發著校園特有的活力。

  明強學校舊址所在的清節祠,現在是一處市級文化保護點。前面的教室和後面的禮堂被圍牆隔開,大門緊閉、中段隔開,尚存七間校舍。據了解,目前清節祠屬於私產。而它的「後身」,雖經多次更名、合併與遷址,但依然「健在」的宓家埭小學,如今有10餘位老師、200多名學生。據了解,這些年,該校先後獲得了「慈谿市文明學校」「省課程試驗先進學校」「優秀級教工之家」等榮譽。

  敬樂學堂所在的彭公祠現在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受到了妥善保護。黑瓦白牆,在風格上與古鎮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就像一位操勞了大半輩子的老人,正在安享清靜祥和的晚年。由它傳承而來的鳴鶴小學,則因為1994年得到港胞姚雲龍先生捐資與鎮財政共同投入,易地遷建到了風景秀麗的杜湖畔。據了解,該校現有17個班級,學生超過700人,珠心算、羽毛球和田徑三大特色教育在市內外均小有名氣。

  天南地北兒歌匯

  「各地兒歌大聯歡」活動

  為迎接3月21日「世界兒歌日」的到來,昨天下午高新區貴駟街道工作人員和裡洞橋村新未來幼兒園的小朋友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用兒歌唱響春天」活動。

  裡洞橋村新未來幼兒園在校小朋友300名左右,八成以上是來自安徽、四川和山東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自天南地北的小朋友相聚在寧波,語言不同,文化背景各異,該活動旨在通過互學兒歌、學唱寧波方言童謠讓小朋友更好地融入集體,融入寧波。

  活動中,貴駟街道工作人員還在校外邀請了企業員工、外地學生和當地老人等十人,分享了他們童年時的歌謠。其中《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剪窗花》等格外受歡迎。此外,來自四川的小朋友帶來的彝族歌謠《上學歌》也給小朋友帶來了驚喜。

相關焦點

  • 【聿初●微課堂】粵東現代自然科學鼻祖塵封半個世紀的植物手繪
    但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這兩位從日本留學歸來的學者就開始在粵東地區進行植物研究,由他們編寫的《潮州植物圖集》,使潮汕的植物名稱第一次與世界各國的植物學名取得一致。▲《潮州植物圖集》內頁精美的手繪科學植物圖這對植物伉儷,畢業於廣東省立金山中學。1924年,楊老師東渡日本,進東京帝國大學學農科,翟老師於1927年也到東京東亞日語學校學日文。
  • 杜拉斯的《情人》,一段塵封半個世紀多的遙遠的愛情往事
    杜拉斯以為,這段年少無知時的愛戀已被她永遠塵封心底,不再提起,可是如今,她不得不開啟記憶的閘門,目光迷濛地追尋那段往事,將記憶的碎片一點點拼湊起來。這本記述她的母親、他的哥哥、她的情人以及她自己的經歷,大致可以尋索出杜拉斯文學思想的發展和她各個時期發表的作品的若干線索。
  • 外國小夥發現一個鐵盒,好奇打開後,突然出現「驚喜」!
    外國小夥發現一個鐵盒,好奇打開後,突然出現「驚喜」!天生就膽子大的老外,從出生起就具有冒險精神,非常喜歡挑戰自己,經常來到一些不知名的野外進行探險,而這些野外中充滿了未知的危險,外國小夥在野外發現一個鐵盒,好奇打開後,突然出現驚喜,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吧。
  • 麻江抗戰時期國民黨陸軍通信兵學校的一枚校徽在福泉被發現
    5月16日,貴州省福泉市鳳山鎮三根樹村村民趙祥林先生,向記者展示了其曾祖父在抗日戰爭時期就讀於麻江國民黨陸軍通信兵學校時的校徽一枚。據政協《麻江縣文史資料》(第一輯)記載,國民黨陸軍通信兵學校成立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是蔣介石為培養通信骨幹而親自主持創辦的一所軍事學校,最初校址設在湖南臨澧縣。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於1938年冬被迫西遷至貴州省麻江縣,校址在縣城北武廟(原麻江中學校址),校長為蔣介石,教育長童元亮(中將)。
  • 周杰倫的《半島鐵盒》這首歌很好聽,網友們卻是這樣評價的
    《半島鐵盒》剛開始聽的時候不覺得如何,腦海裡還迴繞著《半獸人》磅礴的旋律。前段的rap甚至都沒在意,結果到中途音樂一頓,接著周杰倫唱出最經典的一句「為什麼這樣子」的時候,我的心好像被重錘狠狠的錘了一下,一瞬間時間似乎停滯了,腦海裡只有這句話不斷的重複。 每次聽到開頭的風鈴聲,思緒一下就被拉回了十年前。
  • 民國時期川大「學霸」滿分畢業論文長這樣!
    在四川大學圖書館,館藏著一批民國時期四川大學學生的畢業論文。據介紹,這批畢業論文有5500餘篇,絕大部分完成於上世紀30-40年代年間,涵蓋當時的國立四川大學、華西協合大學的多個院系。其中,不乏後來成為學術大家的畢業之作。
  • 民國時期山東學校的畢業證及徽章
    七七事變後學校西遷(流亡),途中併入山東流亡中學。日偽濟南政府曾在正覺寺街建一所山東省立濟南女子中學。抗戰勝利後學校在正覺寺街址復校。1949年8月與濟南市一中學合併,名山東省立濟南第二中學,後稱山東省濟南第二中學,至今。蘇繼周,民國前七年生人,山東省博山人,民國十三年三月畢業於日本廣島高等師範學校,後任山東省立濟南女子中學校長。抗戰初期率領師生西遷,任國立六中第二分校校長。
  • 鎮江發現民國時期鎮江產蚊香包裝紙 在蚊香史上地位不凡
    近日鎮江市民吳先生在朋友圈曬出了一張民國時期鎮江地產的蚊香包裝紙,立刻收穫了不少關注和點讚。蚊香包裝紙設計很巧妙比16K紙都小,竟然有約230個字這張包裝紙不算大。記者用捲尺量了一下,邊長17.5釐米,是一張正方型包裝紙。紙上信息十分豐富,排版非常講究和別致。
  • 沒想到民國時期的茶葉包裝長這樣
    當茶道君在探究茶葉外包裝的歷史之後,發現它比我們想像中更加有趣,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茶葉包裝的基本前提是密封、避光、避氣、避溼,所以考究茶葉包裝的材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前人是怎麼保存茶葉的?元代時期:多元審美元代是由中國蒙古族貴族建立的一個多民族時期,其文化呈現多元性。當時帝王貴族對手工技術極其重視,作坊的手工藝人又分別來自不同的民族,使得元代的包裝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差異性。
  • 白秋 被塵封的歷史記憶
    漢 明 清時的白秋鎮已成為歷史的記憶和塵封的往事。民國時期的白秋,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再創白秋輝煌,一條騾馬古道貫穿集市南北,經郭灘、棗、襄南下武漢,觀「龜、蛇」二山鎖大江,惜黃鶴一去不返而唉怨;路桐寨鋪西去南陽隆中拜讀諸葛亮《出師表》;或東進過泗州打道開封府品吊包黑子《鍘美案》的堂鼓堂威!  白秋鎮三裡長街十二裡市,商鋪林立,客賈雲集。
  • 【情話周】「周杰倫,你的半島鐵盒鏽了好久」
    文末有悄悄話對你說哦~你知道周杰倫有一首歌叫《半島鐵盒》嗎?可能顧名思義也不太懂是什麼東西來,我們百度一下傳說,昰流傳在西亞的一個神奇的盒子 人們將最美好的回憶放進裡面,保存到一個永遠的國度 然而 半島鐵盒 就昰一個音樂盒 打開就會有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鐵盒上隨著優美的音樂旋轉跳著芭蕾 設計者為了表現少女羞澀的感覺 所以在鐵盒旁常常帶有一個小鎖 鐵盒的形狀象半個小島 因而得名那麼事實上,
  • 打開半島鐵盒進入八度空間 周杰倫吟唱靈魂序曲
    打開半島鐵盒進入八度空間 周杰倫吟唱靈魂序曲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各種文化迅速碰撞衍生的當代,年輕人骨子裡的尋根情結。   晨報訊 周杰倫最新專輯《八度空間》本月18日全亞洲同步發行,專輯一上市,便捷報頻傳,各地銷量奇佳,甚至出現了歌迷買不到專輯投訴的情況。雖然內地因為報批等手續問題,專輯延後到26日才發行,但據內地發行商湖南金蜂音樂公司介紹:「第一批訂單就有18萬張,是這幾年罕見的高額訂數。
  • 一部民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 ——評葛亮長篇小說《北鳶》
    小說分別從主人公盧文笙、馮仁楨的成長曆程起筆,以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波詭雲譎的民國歷史為經,以襄城商賈世家盧氏與沒落士紳家族馮家的聯姻為緯,採用工筆細描和潑墨寫意相結合的敘述方式,鮮活地呈現出動蕩歲月中家族的興衰、命運的沉浮、愛情的甘苦,不啻為一部民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    「鳶」者,風箏也。
  • 民國時期的結婚證(組圖)
    年近6旬的吳先生收拾屋子時,無意中打開了家中一隻塵封多年的老箱子,沒想到竟於箱底翻出了「寶貝」——一張已經過世的父母留下來的結婚證書以及一份刊登了這則結婚啟事的《大公報》!「結婚證和報紙都是民國時期的,比我和老伴兒的年紀都大!」
  • 這個高考平均分666分的慈中學霸班發布原創畢業歌MV
    確實,這部MV不僅記錄了同學們的三年,也記錄了慈中的三年,最恰當的說法是,記錄了同學們在慈谿中學度過的,有著笑有著淚的三年。接下來,演唱歌曲的陳鎔珊、顧超宇、陳科鑫、施燁爽、朱燦同學在現場再次演唱畢業歌曲,把一腔熱情真真切切地展現觀眾的面前。演唱結束,陳鎔珊、施燁爽同學為大家分享了錄歌過程中的心酸與甜蜜。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其中南京的民國建築一枝獨秀,無與倫比,富有典型性、獨創性和代表性,堪稱是民國建築的大本營。 風雲際會的南京民國建築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應運而生、華麗轉型、黃金十年、停滯不前和迴光返照五個階段。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其中南京的民國建築一枝獨秀,無與倫比,富有典型性、獨創性和代表性,堪稱是民國建築的大本營。 風雲際會的南京民國建築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應運而生、華麗轉型、黃金十年、停滯不前和迴光返照五個階段。
  • 民國時期高小畢業證現身撫州
    想知道民國時期的高小畢業證是啥樣的嗎?日前,撫州市臨川區檔案館在開展館藏民國檔案搶救工作中,發現1947年臨川縣立第五中心學校高小(民國時期4~6年級為高小,實際水平相當於目前的初中水平)畢業證書10份。  據介紹,這些畢業證書每張的幅面為42.5×29.5釐米,由證書及存根聯兩部分組成。畢業證書內容包括:學生姓名、籍貫、年齡、學業情況、畢業時間。
  • 民國教育,有哪些值得傳承
    如果從1912年算起,在抗戰全面爆發前,短短20來年,民國就已構建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群體雛形,有的學校甚至接近世界優秀的教育水準。雖說一些學校建於民國之前,但其蓬勃發展時期卻是在民國,其中既有私立也有公立,既有教會學校也有職業學校。它們的起點很高,一開始就以世界現代教育為標準,培養了無數國家棟梁之才和各行各業的精英人物。
  • 民國時期北京的大學
    [摘要]民國時期的大學,基本上分成三類:公立或者叫國立大學,比如北大、清華、北師大;一類是教會大學,燕京和輔仁都是教會大學;還有一類是私立大學和半公立半私立大學,像中國大學、中法大學。「清華園」三個字是清末軍機大臣那桐寫的,今天這個匾還掛在清華西門,「文革」的時候給砸了,後來又恢復了。清華大學是當時國立大學中比較特殊的。庚子賠款,中國賠給美國三千二百多萬兩白銀,折合二千四百多萬美元,後來美國退還了30%的庚子賠款,指定這筆退還經費只能用於教育,因此就在1911年春由外務部和學部在西郊清華園籌辦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選派人才留學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