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座被春風,幾經切磋琢磨,朝夕與共,屆修業期滿兩載終……」這是一首歌詞雋永、富有民國風格的校園歌曲《送別》,一同在慈谿掌起鎮厲家村一處老宅被發現的還有另外兩首校園歌曲《留別》《畢業歌》。這三首帶著傷感又充滿朝氣的畢業歌是誰創作的?曾經在哪兒唱響?在3月21日「世界兒歌日」前夕,記者帶著好奇去拂開歲月的塵埃。
【昔時歌】
收藏者是民國慈北的教師
這些民國歌曲的發現者是正在編撰《掌起鎮志》的任永江。去年年底,他在收集掌起地方史料時,意外得到了這份掌起鎮厲家村厲德成老先生留下的史料。
一隻鐵皮盒子裡靜悄悄躺著十來張紙,分別是清末、民國時期慈北地區安定、明強、敬樂等幾所小學發出的聘書,聘請厲德成擔任教師、校長等職務。另外還有幾張科目課程表,以及一份手抄的三首校園畢業歌曲。畢業歌曲詞曲俱全,但都沒留下作者姓名。
課程表
據了解,厲德成為掌起鎮厲家村人,1873年出生,去世於1954年。晚清秀才,在當時以書法聞名。《四明書法家傳》一書對他有簡要介紹,稱他「善書,曾為洋山殿書壁。字體開張秀逸,極有功力」。洋山殿仍在,但可惜厲老先生的書法沒能保存下來。現在厲老先生保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是十多封書信,掌起鎮陳家村村落文化公園保存了一塊他書寫的墓表。
聘書
三首歌曲記錄特殊學制
曾受邀為多所學校創作過校歌的慈谿市表演藝術指導中心主任張峰,給這三首畢業歌的曲調作了部分訂正。
「今去了,此改業,彼升學……」三首民國畢業歌中的《留別》曲調舒緩憂傷,飽含離情別緒,跟另兩首節奏輕快、六年畢業「志得意滿」,以至於要互相叮囑「勿自封」的畢業歌風格明顯不同,描述的是當時小學生求學途中,一路升學一路與同學分離的場景。《觀海衛鎮志》編委莫非介紹說,民國時期,小學畢業就有資格考正式的教師。小學畢業即就業的情況,在當時教育普及率不高的情況下屬於普遍現象。
當年抄寫在紙張上的歌曲
另外,《送別》中有「屆修業,期滿兩載終」的字句,而另兩首畢業歌,都是「六年修業終了」「六年倏已終」。同是小學畢業,為何出現了兩年和六年的區別?
《觀海衛鎮志》編緝宓天玄介紹,清末民國時期,慈北地區的學校受限於生源與師資不足,多為複式班級(多個年級的學生就讀於同一班級)。一些高等小學堂只有兩到三個年級的班級,但其實涵蓋了多個年級的學生;讀完了六年書,但可能只讀了兩到三個「班級」。「兩載而終」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為何是畢業歌而非校歌?
厲德成自1906年開始執教,執教生涯超過40年。他的曾孫厲家騄今年76歲,現居上海。
厲家騄年幼時曾聽人唱起過《畢業歌》,另外兩首《留別》《送別》都未曾耳聞。據他推測,這是曾祖父在慈北幾所學校任教時校園內傳唱的歌曲。
記者採訪了幾位上世紀40年代曾在安定、敬樂、明強三校就讀的老人,他們現在都年逾八旬,可惜對這幾首歌並不知情,因為這些歌並不是校歌。
可是,為什麼厲德成留下的都是畢業歌,而不是流傳更廣的校歌呢?張峰推測很有可能是厲德成曾經參與過這些歌曲的創作,所以特別有感情。
「這三首畢業歌朗朗上口,詞曲都較為完整。這次發現的三首民國畢業歌,對於研究近代歌曲創作在慈谿的發展歷史,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張峰說。
【今日校】
三校在當時慈北堪稱名校
與畢業歌一同發現的,還有厲德成受聘於安定、明強、敬樂等學校的聘書。《觀海衛鎮志》編委莫非介紹,民國以前慈北地區只有家族設立的慈善性質的義學、私塾,在教學內容上,它們可以說是近現代意義上新式學堂的起點,主要面向家族內及周邊貧困的農民子弟。採訪中記者驚喜地發現,這三所小學創辦於清朝晚期、位於現慈谿觀海衛鎮域內,經歷了多次遷址、更名延續至今,均已超過百年。
清末年間,厲德成受聘於安定學堂。學校舊址位於現在觀海衛北部的衛山學校。據《慈谿市教育志》記載,它是當時寧波府由國人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1992年更名為慈谿市第二實驗小學。
1920年,厲德成受聘於明強學校擔任校長。明強小學位於現觀海衛鎮湖東村的清節祠,它在民國時期與沈師橋的另一所私立承志學堂有「北承志,南明強」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典渡橋小學。1998年,該校與附近另一所同為宓氏家族興辦的畲經學堂合併,即現在的宓家埭小學。
厲德成保存的最後一封聘書,出自1934年的鳴鶴鄉區立敬樂國民兼高等小學堂,位於現鳴鶴風景區裡的彭公祠。現在的校名為觀海衛鎮鳴鶴小學。
傳承百年如今依然優秀
記者走訪了這三所學校的舊址。安定學堂上百年來經歷了多次遷徙,其位於老觀城西北角的舊址現在是衛山學校的校園。半截圍牆、四間經過改造的老屋,還保留著已逝時代的一些痕跡。記者在校園裡走了一圈,這裡書聲琅琅,兒童嬉戲,散發著校園特有的活力。
明強學校舊址所在的清節祠,現在是一處市級文化保護點。前面的教室和後面的禮堂被圍牆隔開,大門緊閉、中段隔開,尚存七間校舍。據了解,目前清節祠屬於私產。而它的「後身」,雖經多次更名、合併與遷址,但依然「健在」的宓家埭小學,如今有10餘位老師、200多名學生。據了解,這些年,該校先後獲得了「慈谿市文明學校」「省課程試驗先進學校」「優秀級教工之家」等榮譽。
敬樂學堂所在的彭公祠現在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受到了妥善保護。黑瓦白牆,在風格上與古鎮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就像一位操勞了大半輩子的老人,正在安享清靜祥和的晚年。由它傳承而來的鳴鶴小學,則因為1994年得到港胞姚雲龍先生捐資與鎮財政共同投入,易地遷建到了風景秀麗的杜湖畔。據了解,該校現有17個班級,學生超過700人,珠心算、羽毛球和田徑三大特色教育在市內外均小有名氣。
天南地北兒歌匯
「各地兒歌大聯歡」活動
為迎接3月21日「世界兒歌日」的到來,昨天下午高新區貴駟街道工作人員和裡洞橋村新未來幼兒園的小朋友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用兒歌唱響春天」活動。
裡洞橋村新未來幼兒園在校小朋友300名左右,八成以上是來自安徽、四川和山東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自天南地北的小朋友相聚在寧波,語言不同,文化背景各異,該活動旨在通過互學兒歌、學唱寧波方言童謠讓小朋友更好地融入集體,融入寧波。
活動中,貴駟街道工作人員還在校外邀請了企業員工、外地學生和當地老人等十人,分享了他們童年時的歌謠。其中《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剪窗花》等格外受歡迎。此外,來自四川的小朋友帶來的彝族歌謠《上學歌》也給小朋友帶來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