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萬象9月18日電 通訊:中老「軟硬兼施」合作提升項目村減貧能力
新華社記者 章建華 李莎
「按照中國的減貧經驗,我們不是簡單地進行送錢送物那樣的『輸血式扶貧』,而是在項目村開展更有效的、可持續的『造血型扶貧』。方法上『軟硬兼施』,既有看得見的路橋、大棚和學校等『硬體』建設,也有培訓、考察和交流等『軟體』建設支持。」中老減貧示範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組長、中老國家聯合項目管理辦公室中方常駐負責人範西寧日前在位於寮國北部大山裡的版索村對新華社記者說。
中國援寮國減貧示範合作技術援助項目在萬象市版索村和琅勃拉邦省象龍村開展。自2017年9月30日啟動至今,兩個示範項目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改善項目取得顯著成效,生計發展項目基本完成實施,能力建設活動持續開展。
在版索村,一座中國援建的新橋即將落成。49歲的副村長坎佔·布維奈在橋邊告訴記者,村裡原來的木橋已經腐朽,下雨漲水後人們只能從上遊繞著過,而中國支持的養牛、種玉米項目都在河對岸。「現在新橋要建好了,再也不用繞山路、過水路了。」
坎佔說,自己曾兩次到中國訪問參觀,在中國村莊實地交流學習脫貧致富的經驗。「我們把中國的經驗運用到我們當地,現在我們成立了生產小組,包括三項農副業技能:養牛、種玉米和織布。我們正在逐步積累經驗,然後去擴大生產小組規模。」
51歲的村民萬萍對記者說,她丈夫參加了養牛小組。「對我來說教的技術都是以前沒聽說過的,有了這個項目後,村民們養的牛增多了。」
坎佔參觀過中國的一些脫貧示範村,尤其對廣西的梯田綜合開發和現代農業種植養殖以及由此衍生的旅遊扶貧項目感興趣。坎佔說:「看到中國村莊種稻穀、開梯田,開發旅遊景點吸引遊客觀光,自己也特別想做。」
中國援寮國減貧合作示範技術援助項目為寮國村莊引入自我組織、自我監督、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理念,建立村級項目實施管理組織,形成村民合作組織和村集體經濟的雛形,幫助村莊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尤其注重提升村民致富能力,提升致富帶頭人和村幹部的綜合素質和管理能力,目的就是要實現項目村的可持續發展。」聯合項目管理辦公室中方主任助理羅鳳寬告訴記者。
聯合項目管理辦公室老方主任納玲通說,該項目由兩國聯合成立中央和縣級項目管理委員會,進行共同指導、共同管理和共同實施,這一創新有利於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人員的管理能力建設。她認為,「該項目的實施經驗可以用於編寫範本指南,將兩國的扶貧經驗推廣到世界其他國家。」
「中方專家組與老方執行團隊在共同管理實施項目中相互學習借鑑,中方專家可以更多了解老方當地的實際情況,利於更好指導項目實施,老方同事可以通過工作、交流學習中方專家的經驗和管理方法,更好統籌推進項目實施,」範西寧說。
寮國工貿部部長兼老中合作委員會主席開瑪妮15日視察了版索村。她對記者說,版索村現在很好,「要繼續探索加強貧困村的硬體和軟體系統的全面建設,實現脫貧致富、可持續發展,尤其在能力建設方面,老中雙方可以更深入地探討與合作」。
「按照中國的減貧經驗,我們不是簡單地進行送錢送物那樣的『輸血式扶貧』,而是在項目村開展更有效的、可持續的『造血型扶貧』。方法上『軟硬兼施』,既有看得見的路橋、大棚和學校等『硬體』建設,也有培訓、考察和交流等『軟體』建設支持。」中老減貧示範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組長、中老國家聯合項目管理辦公室中方常駐負責人範西寧日前在位於寮國北部大山裡的版索村對新華社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