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學生升學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教師的評職獲榮之路何嘗不是。
但有句話說得好,「追逐月亮的人,總會被月光照耀」。
反覆修正論文,可能不會被發表;徹夜備課磨課,可能不會被認可;費心盡力教導學生,可能不會被看見被理解。
過程千辛萬苦,結局還不定如願。但此間重要的回饋,絕不是成功或失敗這樣一個結果,而是寫文總結經驗與不足時的豁然開朗,走上公開課講臺時展現的自信與從容,幫助學生成人成才後在心底生出的滿足與幸福。
別因為結局的糟糕,就放棄享受過程的精妙。
教師只有先升值,讓能力配得上夢想,到真正功成名就之時,才能做到看自己問心無愧,看他人心懷慈悲。
以下五條給教師的升值建議,不妨作參考借鑑。
1
堅定理想
讓心中教育之火熊熊燃燒
心中若無理想,眼下不過是瞎忙。教育理想不苛求偉大,卻需讓心中的教育之火熊熊燃燒。一句「希望我們的校園充滿陽光,這種陽光要洋溢在師生的臉上」,就值得教育人追求一生奮鬥一生。
關注:「愛知教學園地」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教學經驗和學習教育相關的內容!
教育的理想是什麼?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精到的、深刻的、完備的、體系化的闡述。
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什麼?是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是什麼?是培養和諧而全面發展的人。陶行知的教育理想是什麼?讓「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成為現實。
表述不一,實質卻只有一個,就是讓心中的教育之火熊熊燃燒。
這個火,有的在黑暗中燃燒,有的在荒野中燃燒,有的在廢墟中燃燒,但都是為了教育的光明與潔淨。
那麼,我的教育理想具體是什麼呢?
我希望我們的校園充滿陽光,這種陽光要洋溢在師生的臉上。他們能夠很陽光地面對一切,包括校園裡發生的一切。風雨中也是這樣,不猥瑣、不頹廢、不束手束腳、不膽戰心驚,坦然、正直、純粹,有責任擔當又有情懷。
我希望我們的課堂,像一條河,有思維的急流,有情感的波瀾,平實、樸實,不做作、不虛誇,學生上每一堂課,就如坐上一條快樂而時時有驚險、驚奇的小船,能夠愉悅地表達自己,表達對世界的理解,並不斷與之對話。
——柳袁照(蘇州十中原校長、語文特級教師、特級校長),節選自《今日教育》2020年1期
2
愛智統一
實現教育的關懷性和策略性
有智無愛者,無心搞教育;有愛無智者,無力搞教育。教師須是一個愛的智者和智的愛者,實現教育的關懷性和策略性,用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德性,用自己的智慧喚起學生的理性。
教育,作為一種教師對學生積極的幹預,它內在的關懷性和策略性,是要通過教師實現的。能夠實現教育的關懷性和策略性者,只能是愛智統一的人。
愛智統一也是教育的精神。用教育的精神觀照教師,我們發現,有智無愛者,無心搞教育;有愛無智者,無力搞教育。
而做好教育是需要一個教師心力兼備的,要言之,就是要一個教師能夠愛智統一,能夠「以己愛智,育人愛智」。
《說文》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仔細品味,教育的真諦,就是由愛者培育人之善,由智者培育人之智。
愛者為範。人身上一切好的心與行都屬於善,近於德心德行,實際上是通向愛心愛行的。愛是德的最高境界,與教育有血緣般的聯繫。
智者為師。真正合格的教育者應是學識高遠、智力優異的人。教育塑造人的靈魂,指向人類的本質力量,除了德操的陶冶,就是理性的培育。
立足現實,成人成才是教育的理想。成人旨在成德,使人成為愛者;成才旨在成智,使人成為智者。兼具愛智的人就是靈魂完整健全的人,這樣的人只能由兼具愛智的人來培育。換言之,教師須是一個愛的智者和智的愛者,他要用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德性,用自己的智慧喚起學生的理性。
——劉慶昌(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授),節選自《今日教育》2019年1期
3
知行合一
將理論下沉到教育教學工作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無論多酷炫的理論和策略,都需要穿越你的教育現場,嘗試去解決你遭遇的問題。經由個體實踐和摸索,教育理論的知識才會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關注:「愛知教學園地」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教學經驗和學習教育相關的內容!
一線教育教學工作是實踐至上的學問,要實現教師真實成長,首先要樹立「行動優於理論」的理念。
王陽明在闡述其著名的「知行合一」時有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按照王陽明的說法,知與行,不是先知後行,也不存在知行二分。知與行,原來只是一個功夫。如若教師的知識不能用來實踐和行動,就說明根本就沒有這個知識。
教育理論要學,但是理論要還原或下沉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同時,經由個體實踐和摸索,教育理論的知識才會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不管是多麼酷炫的理論和策略,如果未能穿越你的教育現場,未能嘗試去解決你遭遇的問題,這樣擁有的教育知識必然是靜態和惰性的,必然是容易脫落的脆弱性知識。
——莫國夫(浙江省特級教師),節選自《今日教育》2019年4期
4
聚焦教育問題
從舒適區進入學習區
教師實現專業成長,需要擺脫舒適區,進入學習區。其中最便捷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聚焦你遭遇的教育問題。問題解決的學習是一個蛻變的過程,這意味著升級自己原有的經驗和認知。
教師的專業工作狀態大致分兩類,一類在舒適區,另一類在學習區。所謂的專業成長,其實就是要讓我們的專業工作擺脫舒適區,進入學習區。
在教師的專業學習中,特別是需要突破發展高原期的骨幹教師,最便捷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聚焦你遭遇的教育問題。這是成長真正的學習區。
這樣基於教育現場的問題確立,正是教師主動為自己專業精進設立的某種挑戰。
在這種挑戰性的學習中,你要發現自己的知識漏洞和思維缺陷是相對容易的。這樣基於現實教育問題解決,能讓你的專業學習遠離庸常的平衡和穩定。在不斷的主動失衡中,你會主動建構起更高階的專業能量,如此往復,螺旋上升。
以一名學科教師的問題研究為例:
首先需要有發現問題的能力,能始終扣住學科教育教學的一個比較本質而又是相對具體的問題進行探索;其次是要有解決問題的設計;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計劃、持續而有深度的行動跟進;最後,能夠以自身教學實踐的實例與細節為基礎,提煉個人對解決這一學科教育教學問題的看法,初步形成「個人理論」。如此往復。
這樣基於問題解決的學習是一個蛻變的過程,蛻變意味著否定和升級自己的原有的經驗和認知。
——莫國夫(浙江省特級教師),節選自《今日教育》2019年4期
5
化書卷見聞作吾性靈
錢鍾書主張「化書卷見聞作吾性靈 」。讀書,讀人,讀風景,讀萬象,教師的成長不只在教書育人的忙碌,還在高山遠景,還在用腳步所不能丈量的書中世界。
「讀書是我們最好的『精神化妝』過程。」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常說,讀書是為了自己的提高,不是為了應付學校或完成領導的任務,教師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由改變自己的心態而改變自己的狀態,從而改變一個人的容顏。
教師要把時間和精力留給一流的書。在與大師進行跨越時間的對話中,在智者的思想啟迪下,建立、更新、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生成指向實踐的教育智慧。
同時,適當放下忙碌的工作,走出既定的生活圈,去欣賞未知的風景,認識陌生的朋友,感受新鮮的事物。只有當身體得到了應有的休息,充滿精力,才有資格聽從精神的支配。
而放鬆身體的旅行過程,也是教師從世間萬象中獲得體驗、汲取靈感、增長見識、感悟美好的過程,在腳步的停行間,完成生命一輪輪向上的生長。
「簡單的事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重複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贏家。」這五條給教師的升值建議,與君共勉。